每天資訊高山上的"媒"好時光

菜單

高山上的"媒"好時光

新華社北京延慶3月13日電題:高山上的“媒”好時光

新華社記者馬邦傑 張睿

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場館媒體中心諮詢臺有一本紅色筆記本,上面寫著世界各地記者對場館媒體中心團隊的評價。字裡行間,寫滿了感動和謝意。

“感謝你們一流的服務。”“一切都很棒,這裡讓我難忘。”“真是個美麗的地方,媒體中心的每個人都是如此友善熱情。”……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這裡的媒體服務團隊,用細緻入微的服務,在寒冷的高山上打造了溫馨的“媒體之家”。

救急冬帽

2月7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迎來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比賽的重頭戲——男子滑降比賽。瑞士記者帕·杜帕斯切爾在匆忙趕赴賽場過程中把帽子丟失,為此他十分焦急,找到工作人員說:“我需要長時間在外面工作,沒有帽子會非常冷,請你們幫我找一下,或者哪裡能買到也可以。”

記者工作間主管趙梓彤收到反饋後第一時間幫他聯絡尋找,但並沒有找到。高山賽場比較寒冷,新聞執行團隊經商量後,決定將一頂特製帽子第二天帶到場館並送給他,希望他能在溫暖舒適的狀態下工作。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杜帕斯切爾拿到帽子後非常驚喜,他說:“特別榮幸能收到這頂帽子,在這裡的工作體驗太美妙了,能夠來到北京參與高山滑雪的採訪工作感到很開心,感謝你們讓我在中國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他打趣說同事非常“嫉妒”他,並表示他們將在自己的媒體平臺上講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他美妙的中國之旅。

據瞭解,這頂帽子並不“平常”。它是一件以“延慶藍”為設計主題的冬帽文創產品,原本計劃用作地區特色文化展品,卻給一位瑞士記者帶去了溫暖。

這個故事被報道後在延慶賽區“刷屏”,原本庫存的700頂文創帽第二天被搶購一空,瞬間成為賽區“頂流”。

廢舊紙盒”傳遞溫暖

兩米,不算遠,也不算近。

為了防疫安全,媒體在混合區採訪運動員,要保持兩米以上的距離。高山上風大,比賽期間人聲嘈雜,記者採訪時距被採訪物件兩米錄音,錄音質量難以保證。

發現這一問題後,媒體團隊開動腦筋,動手自制錄音裝置盒。記者採訪前錄音裝置放到盒子裡,再由工作人員把盒子放在受訪選手面前的桌子上。這樣既實現了無接觸採訪,又滿足了收音要求。

如果風太大,錄音器材放在桌上會受到干擾,工作人員就會捧著盒子蹲在運動員身旁幫忙收音。

這是一個廢品再利用的“廢紙盒”。“這個盒子就是用A4紙的包裝盒改造的,可很多記者反饋,看似簡單卻很貼心。”混合採訪區主管王小語說,“原本記者們只能在圍欄外,伸長胳膊把錄音筆等裝置舉到離運動員更近的地方,記者們舉著錄音筆非常辛苦,這個小盒雖然不起眼,但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也傳遞了溫暖。”

一個廢舊紙盒,讓兩米的距離不再成為“距離”,在媒體與運動員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讓運動員的聲音更清晰,讓媒體的故事更生動。

“500小時”的堅守

場館媒體中心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全球註冊媒體設在場館一線的“陣地”,是媒體在場館採訪報道的“大本營”。

從去年年底建成,到2月3日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男子滑降專案第一次官方訓練,再到3月13日北京冬殘奧會最後一場正式比賽,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競技和競速兩個場館媒體中心,已經累計服務註冊媒體3500餘人次,總共執行將近500小時。

這組沉甸甸的數字來之不易。“我們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唯一要求就是比第一個到達場館的記者早來,最後一名記者順利離場後再收工;我們也沒有什麼高科技的裝備,靠的是將心比心的真誠態度和對職責的堅守。”媒體執行副經理、新聞協調經理滕薇這樣描述他們團隊的工作。

這個團隊70多名人員,要在多個點位為記者提供服務,工作繁重而瑣碎。“必須要換位思考,才能把保障工作做在前頭”,這是團隊內常說的一句話。

從最開始的環境佈置、設施完善,到春節元宵節為媒體贈送文創小老虎、福字、窗花,再到冬殘奧期間坐著輪椅走流線、試設施,他們站在媒體視角,盯緊每一個細節。

他們的努力贏得了媒體的點贊。來自瑞士的記者西爾文說:“‘高山’的天氣雖然很冷,但是我們感覺這裡的服務非常溫暖,這裡的工作人員非常專業友善。”

獲得點贊,源於堅守。正如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新聞經理郎豐傑所說:“我們用心在做,給媒體好的服務,給世界好的故事。”(參與記者:劉揚濤、姚友明、張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