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菜單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據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釋出的訊息,今年中秋國慶假日期間,全國 80%的A級旅遊景區都已開放。相關預測資料也顯示,今年國慶節出遊人數將達到6。5億人次。

最火的目的地就是北京,原因也不難猜,新開的環球影城肯定貢獻最大。環球度假區到底有多火?限流就是最好的證據。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朋友圈新晉炫富方式:國慶去環球影城。/人民線上截圖

回顧剛剛過去的中秋節,搶到門票的人,在朋友圈凡爾賽式地抱怨排隊時長,沒搶到票的人更慘,不光被迫取消行程,還要給前者的九宮格打卡照點贊。

看著小紅書裡大把博主都在曬魔杖和巫師袍,本以為在主題公園裡,最出圈的會是哈利。波特。然而讓眾人意外的是,一次又一次登上熱搜的,是反派威震天。

在此之前,威震天不光在整個環球IP中排不上名,關注度也遠不及擎天柱。在電影裡逐漸路人的它,周邊的銷量也表現平平。沒想到,這個奄奄一息的配角如今又被盤活了,環球影城還是會玩。

威震天的火,分為三個階段:懟天懟地話癆王→粉絲太多惹衝突→言語“粗俗”被舉報。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遊客對威震天豎中指,威震天發飆。/ 微博截圖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排隊和威震天拍照時,兩女孩因插隊起爭執。/ 微博截圖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網友表示,“碎嘴”威震天的影片能刷上一天。/ 微博截圖

威震天走紅後,前去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很多人排隊2小時,只為了被懟1分鐘。回去還不忘發個小影片,標籤就是#社牛威震天#。

其實說實話,在人才輩出的社牛界,威震天的尬聊水平連入門都算不上,距離初級社牛都還差點意思。

那麼,真正的社交,到底長啥樣?

社交牛逼症,審丑時代的產物

2021,社交牛逼症爆發之年。

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叫“馬牛逼”的人,在網友把他早年間驚世駭俗的行為做成合輯釋出到影片網站後,這個讓尷尬都覺得尷尬的博主,火得一塌糊塗。網友在彈幕中,將這類舉止親切地稱為“社交牛逼症”。這一小眾現象終於破圈,載入當代年輕人社交進化史冊。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稱馬牛逼,為“中國網紅鼻祖”絕不為過。/ 圖源:B站up主@孤寂D晚風

有一定網齡的人,沒有不認識馬牛逼的。他能火,就是因為滿足了看客的審醜需求。例如,在地鐵上以極其囂張的口氣給“馬雲”打電話要8個億、飯店吃飯時突然高呼“媽媽的味道”、教大家在公車裡躺下戒毒等等。

因此,社牛在一開始風靡全網的時候,其實與牛逼無關,之所以叫社牛,純粹來源於“馬牛逼”的字面意思。

隨後,沉浸式化妝、奶茶店唱歌挑戰、大街俯臥撐等等行為又帶火了社牛症。這些短影片裡的社牛症,往往充滿了誇張和滑稽的色彩。在社交場合中越是瘋癲、荒唐、無厘頭,就越牛逼。

可以說,初期的社牛,火得既土也俗。在當時,社牛在很多人眼中,不是什麼“好詞”。

這場審醜盛宴下,有人賺了流量,也有人輸了底線。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社交牛逼症數次登上B站、微博熱搜。/B站截圖

後來,在媒體和看客的吐槽聲中,這股風氣收斂了不少。如今的社牛,透著一種“改邪歸正”的味道,大家終於回過神來,原來“社牛和有病,是兩回事”。

社牛,現在更多是指那些在社交場合能夠表現自如、不緊張或膽怯的群體。

在人群中,他們也能夠迅速分辨哪類人值得自己深交。無論對方有多難接觸,社牛們都能透過自己的方式獲取自己想要的資訊。

這類人與他人交往時,既可以照顧到自己感受的同時,也不會傷害到他人的情緒。對於社牛患者來說,社交永遠都不是他們的目的,只是手段。

內向的社牛患者,有何不可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百度百科對於社牛的定義。/ 百度截圖

看完了百度詞條對社牛的定義,內向者表示委屈。社牛必須是外向性格?

還真不一定。

這種刻板印象,和“社恐患者都很內向”一樣扯淡。

小時候,多少人因為一句“小孩什麼都好,就是有點內向”,被家長強行要求“外向、活潑”一點,不然以後沒出息。

又有多少人,因為一句“他這種內向的人,工作後肯定混不好”,開始刻意改變自己的性格,最終患上了諸如強迫症類的精神疾病。

就算已經有大把論文和研究結論為內向群體正名,但依舊有不少活在井底的人,樂此不疲地為內向人士貼上悲劇標籤。

內向只是一種個體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這種方式並無好壞之分。正如《北京青年x涼子訪談錄》在節目中提出的“內向本來是種性格,在這個社會卻變成了人格缺陷”觀點一樣,內向患者已經受到了太多不友善且不公正的對待。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觀眾對這期節目的評論。/ B站截圖

內向者也有在社交中充滿活力的一面,外向者也有不擅長社交的案例。只能說,在社牛圈子裡,外向的人可能比例會高一點而已。

因此,不管你內向還是外向,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你都可以是社牛。

內向從來都不是人生不如意的原罪,“內向有罪論”該消停消停了。

說完了性格特質,再來說說社恐和社牛的區別。在做同一件事時,兩者的表現可謂天差地別。

在外就餐時,社恐只會偷偷自拍,有人過來,會立馬把前置調成後置,假裝在給家族群拍食物照片。社牛看不下去了,自拍只會降低朋友圈的逼格。不管是不是用餐高峰期,都會抓來服務員,讓其變為自己的專屬攝影師。只要手機記憶體沒有滿,造型就可以一直不重樣。

走在路上,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了,社恐只會莫名其妙地低頭玩自己的手機,內心卻無比緊張:千萬別和我打招呼啊,我不敢和Ta對視。

然而,在面對喜歡的人時,社牛患者只會讓對方更緊張。

看一下社牛和社恐的經典對比動圖↓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梁朝偉和劉嘉玲:社恐就愛社牛》/ 圖源:微博@姐妹的嘮嗑bot

也因此,在社恐眼中,社牛是會發光的。

而當 “社牛也能空氣傳播該有多好”的渴望鋪滿評論區時,如何能得上社牛綜合徵,成了每一個社恐都關心的話題。

社交牛逼症修煉指南

對於一個社恐患者來說,想成為社牛,有兩件事千萬別做:

1、沉迷所謂的社交技巧和勵志演講2、學習社牛影片裡博主的詭異行為

先來說說第一條。不是說這類內容就一定沒用,只是說此類書籍影片看得多了,其作用就好似雞血,只能給你注射三分鐘的熱度。

他們只會告訴你,一定要自信,就算你在全市排名倒數5%,上清北的決心也不能丟。至於具體怎麼上?有信心就能上。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這兩年復甦的勵志演講。 /短影片截圖

過度迷戀勵志雞湯,只會讓你在失敗之後更加懷疑自己。青春期被雞湯荼毒過的人不在少數,懂的都懂。

關於第二條,有些社恐人士在看過這類影片後,會誤入歧途,認為社牛之所以能如此收放自如,都是鍛煉出來的。如果我也嘗試去公眾場合做些出格行為,練膽來突破自己,說不定也可以變為社牛……

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的社交圈子越來越窄,離社牛也越來越遠。

嚮往社牛的人,其實是在嚮往“社交自由”,而獲得社交自由的關鍵,是減少羞恥感。

這也是社牛與社恐在面對社交時最大的差別,即社恐的人,一般羞恥感較強,而社牛幾乎沒有什麼社會羞恥感。

這類羞恥感,一是來自先天遺傳,二是源於後天影響。

當你在小的時候,如果自己的某些需求非但沒有被滿足,反而被貼上了可恥的標籤,這種羞恥感會讓你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長大之後,這種羞恥感依舊會伴隨著你,而這種痛苦會迫使你將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只在意“我剛才是不是說錯話了、表情會不會很奇怪、他沒有回覆是不是因為討厭我”。

與此同時,他們經常會在社交中自我PUA:我剛剛結巴的樣子真的是low炸了、臉紅起來真的是土死了、為什麼說話不敢看他的眼睛?真的慫爆了。

聽我一句勸,社恐別搜威震天

當代社恐心聲。/微博截圖

大多數社恐患者,都會站在社交制高點上審視自己,嘲笑他們自認為的缺點和不足。而這種習慣只會讓他們在下次社交中,儘可能躲起來。

其次,《超越羞恥感》這本書談到,如今的社會中,大家在各類影視劇、書籍以及廣告的洗腦之下,成功的人似乎都以完美的形象出現,導致大家認為自己永遠都“不夠好”,這種意識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

想要成為社牛,沒有捷徑,只有提升自我認同感,才能讓你不再恐懼社交。

一句話、一本書、一個人也許能緩解你一時的社交焦慮,但是想要真正獲得社交自信,還是需要努力培養羞恥感彈性、減少對抗羞恥感的防禦行為以及建立自己的支援系統。

參考資料:

“社交牛逼症”是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奶頭樂,2021年9月16日,X博士

《超越羞恥感》,2020年,機械工業出版社

國慶有望成史上最具價效比黃金週!北京成最火旅遊目的地,90後出遊最積極,2021年9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