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菜單

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吳重光(生卒年月不詳),字宣三,號岱泉,江都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三十七年(1772)以孝廉揀發山西出任太原縣令。後調陽曲,署繹州,歷任代州知州、朔平知府。

在山西太原西南20多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之濱,有一座全國聞名的名勝古蹟——晉祠,相傳是為祭祀西周晉國開國諸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周時,成王“剪桐封弟”,叔虞封於唐。其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尊唐叔虞為晉王,並建晉祠以祀。後經歷代擴建,晉祠成了著名的古蹟。

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晉祠風光

乾隆三十六年(1771),時任山西布政使,後被命上書房行走,教乾隆十四子永琰(即後來的嘉慶帝)讀書的朱珪 ?(1731-1806)至晉祠遊覽,見唐叔虞祠年久失修,碑倒碣亂,以為憾事,遂命太原令周寬重修。三十七年(1772),吳重光接任太原縣令,便在原祠基礎上擴大主殿,殿前建起長廊,又擴建東西配殿,並修建了用以祭祀的亭堂與過殿。興修後的唐叔虞祠規模更加宏大,氣勢也更為巍峨。同年九月完工時,朱珪又親來參加落成典禮,並撰寫了《重修唐叔虞祠記碑》。這碑也成了後人考察晉祠、特別是叔虞祠歷代變遷興衰的重要文物。

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吳重光學識淵博,工詩喜文,此後他常於公餘之暇瀏覽晉祠,留下了許多有紀念價值的詩文。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吳重光偕同僚好友至晉祠遊覽。其時,馮鑄川作了《遊晉祠七律二首》,吳重光也依韻和了二首。馮的這二首七律後來成為歷史上描寫晉祠最為著名的詩篇,吳的詩自然也隨之知名。

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吳重光還寫有《晉祠雜詠八首》,晉祠中著名的景點,如唐叔虞祠、聖母殿、臺騎廟、難老泉、朝陽洞、讀書檯、待風軒、白鶴亭都留下了他的詩篇,由住持僧照盛為之勒石。乾隆四十九年(1784),吳重光為晉祠聖母殿書寫了對聯:“懸甕倒流,泉水清於秋水碧;剪桐毓秀,蓮花開處稻花香。”乾隆五十年(1785),他又為晉祠景點中北齊名臣楊齊的讀書檯題寫了匾額“讀書之臺”。

他的這些詩篇碑碣、匾額對聯,成為晉祠名勝的有機組成部分。

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朱珪

由於修建晉祠的機緣,吳重光與朱珪成了密友,也成就了歷史上一段足為上官屬吏之法的佳話。

在訪修晉祠、樹立碑石的過程中,朱珪對吳重光有了新的認識,對吳從不以俗吏待之,常常邀其至署論文賦詩,二人交往甚密,相處甚歡。

乾隆四十年(1775),按察使黃檢奏劾朱珪“讀書廢事”,說他“不務正業,整天讀書”。其實,乾隆早就閱賞朱珪的才華,接到參奏後,反而留下了朱珪“不惟文好,品亦端方”的評語,調其進京。

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朱珪

在山西任職七年之久的朱珪,接到調令後,卻為行李資費犯了難。於是,想到好友吳重光,“急呼吳,吳趨入,公手一券謂曰:‘吾奉命入朝,計行李資需二百金,特立券向君謀之。‘”吳不受其券,“公正色曰:‘不受券,是以賄交我也。’”於是,“吳受券返,明日以二百金致公。公欣然”。“吳治陽曲有聲,嗣移知代州,忽一騎自都中來,齎二百金並公手書至,索券去”。從二人交往的這一件事中,“足見文正之廉正,吳君之樸誠,而彼此之磊落光明,又絕無避嫌遠謗之見”。所以史書上說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為上官、為屬吏者,均可法”。

重修山西晉祠的江都人吳重光軼事

吳重光從太原調陽曲,署絳州,皆在政壇有聲望,擢為代州知州。在代州,他關注民生,教民春稼秋穡,興辦學校,並恢復荒蕪的斗山書院。他多方蒐集歷史文獻資料,尊駐代州雁平兵道使方應清為總裁,組織下屬各縣令為分修,自任總修,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四十九年(1784),歷時三年修成《直隸代州志》6卷,於乾隆五十年(1785)付印。

吳重光為官十數年,民愛之如父母,後署朔平知府,因事戍軍臺,以疾由幼子迎歸,卒於家。? ? ? ? ? ? 朱毓麒(朱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