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菜單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位於河北省南部的廣府古城,是河北省11個5A級景區之一,具有非常輝煌的歷史。它為隋末唐初竇建德、劉黑闥建都之處,還長期是郡、州、府、縣的治所,明清兩朝它是直隸廣平府的治所,“廣府”之名也正是得自於此。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廣府古城和臨洺關鎮的位置示意圖

但是讓人奇怪的是,擁有如此歷史底蘊的地方,曾經的永年縣治所在,今天卻沒有被永年區委、區政府用來作為駐地,而是設在廣府古城西北直線距離20多公里的臨洺關鎮,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廣府古城不再是永年縣政府駐地的時間是在1958年,那一年的12月20日,把位於永年縣旁邊的邯鄲縣大部以及肥鄉縣一部分併入到了永年縣,並且把縣政府由廣府城遷至臨洺關。後來在1962年8月20日復置邯鄲縣,永年縣恢復原建置的時候,縣政府駐地依然留在了臨洺關鎮,並沒有再遷回廣府城,一直到今天。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1958年河北省撤銷合併的部分縣

1958年是個很特殊的年份,被譽為“新中國工業化的奠基之作”的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勝利完成,是“二五”計劃的開始之年,由於“一五”計劃的成功實施,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急於改變經濟落後面貌的情緒高漲,當時既需要“打破社界、鄉界、縣界的大協作”,又要求“繼續精簡國家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的機構,改善勞動組織和勞動管理,減少機構臃腫、人員過多的情況”。正是有這樣的背景,我國在河北、山東、遼寧等省開始了“撤小縣並大縣”運動。

在這一年,河北省由1市(天津市)7個專區合併為1市6專區(撤銷了天津專區),由原來的142個縣10個市合併為58個縣7個市。邯鄲縣和肥鄉縣的一部分併入永年縣也是這個運動的一部分。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清朝的廣平府輿圖

為何在並縣之後又把縣政府駐地遷到了臨洺關鎮,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大環境

當時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不久,飽受戰亂的經濟正在逐步恢復,而華北大平原上一些原為縣治的城鎮在戰爭中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並且隨著交通技術、交通設施的不斷髮展,古時候的交通方式和格局被改變,很多地方為了提升管理效率、便於發展經濟,就把縣政府駐地遷到設施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永年縣城也不例外。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中的永年縣,可見臨鐵路的臨洺關鎮

第二是臨鐵路

在清朝末年1898年至1906年修建的京漢鐵路就在臨洺關旁邊經過。民國時期出版的《京漢鐵路旅行指南》中就有臨洺關車站的記載:

自沙河縣車站至此計程四十里,舊為縣治,宋時縣除改為鎮。舊時之土城今尚存,在車站東,共六門,村落皆在其中,現有分司駐紮。

除了車站的狀況,還有附近的名勝、物產等方面的記載。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民國《京漢鐵路旅行指南》中有關臨洺關車站的記載

臨洺關車站屬於永年縣管轄,縣政府駐地搬遷時選擇至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民國時期的臨洺關地圖

第三是有基礎

除了交通條件之外,臨洺關鎮在某些方面具備了作為縣城的基礎。它在縣城搬遷過去之前,也不是默默無聞之地。據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臨洺鎮城:隋唐置縣,宋省為鎮,後復置。金元明以後,俱為鎮。明嘉靖中,知府陳俎、知縣閻文貴重築土城,有通判分司驛所官。

明崇禎《永年縣誌》:鎮在縣西四十五里,為南北最衝地。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1859年《直隸輿地圖冊》中的廣平府,可見除了各縣之外,就有關隘的記載,其中有臨洺關

而清朝光緒的《永年縣誌》記載得更為詳細:

臨洺鎮城,在縣西四十五里,舊有遺址,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陳俎、知縣閻文跺重建,南北二百二十丈,東西半之,基廣一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六門,城樓臺堞具備,明設巡檢,萬曆二十六年移通判駐之。國朝(指清朝)道光二十二年,通判缺裁。廣平府同知移駐臨洺鎮。同治六年同知林世俊詳請興修,經費不敷,及半而止。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清朝臨洺關鎮城圖

這段記載既有臨洺關鎮城的規模大小,又有其行政級別上的高低。明清時通判、同知是府一級的官員,一個府裡的主官是知府,副職就有同知、通判,其級別分別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而知縣一般僅為正七品。因此,由於駐紮在臨洺關鎮的通判、同知原因,臨洺關鎮的級別比一般的縣城還要高一級,按今天的說法應為“副地級”鎮才對。

古代冀南一縣治所原在府城內,為何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遷到一個鎮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的臨洺關衛星圖

臨洺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臨洺關地處太行山麓東側南北陸路交通的咽喉位置,有“為南北最衝地”“天下嚥喉,永實當其地耳”的說法。除了有通判、同知駐紮之處之外,在臨洺關鎮還有臨洺驛、遞運所、巡檢司等辦公機構,還有兩所公館。

尤其是因為地處交通要道,為了收養往來貧困、生病的流民,在清朝乾隆年間建起了房舍三十多間的留養局,其“規制廣於城局”,即規模要遠大於設於廣府城內的留養局。

正是因為臨洺關鎮有便捷的交通條件,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在當時很多縣城需要搬遷的大背景下,就從廣府古城搬到了現在的位置。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