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菜單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日光清朗。曲折的江南小巷中,上書“百年老店”字樣的招牌高懸。往外,偶有幾聲輕響傳來,寧靜而平和。從更遠處望去,隱約能看見幾座巍然的古牌坊鍍上一層金邊。當人們走過千百年來先輩踏過的青石板路,時間彷彿在此停滯了。

2021年7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組成的“記錄中國”團隊來到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一探東山鎮綿遠悠長的傳統古韻。蘇州吳中區東山鎮地域面積約為96。5平方公里,島上依行政區域劃分為陸巷村、楊灣村等12個村與1個洞庭社群。全鎮共有受省級單位認定的傳統古建築31處,數量接近吳中區總數的一半。

在東山鎮黨委政府看來,東山鎮的發展,離不開對古韻、鄉愁的繼承。青山秀水、雕樑畫棟是古人遺留的寶貴財富,古老的村墟籬落,寄託著古人千載悠悠的鄉土情思。不僅要完善東山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也要保留存續這片土地的根脈,守住這千年不絕的古韻。

文化傳承:民俗、古建中的鄉愁

在雞鳴與手作聲中,白玉方糕製作人張玉英、金洪福的一天開始了。

白玉方糕,東山鎮居民的“老朋友”,方方正正,糯甜可口。逢年過節,他們總得買上幾盒,與家人一同分享美味與喜慶。小小一塊方糕,承載著居民們恆久不變的情思。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白玉方糕還曾上過央視節目。過後不久,張玉英和金洪福的手機就被“打爆了”,打來電話表示想學這門手藝的人“多得要命”。不過,張玉英都沒有答應:這項手藝,需要耐心與毅力。陸巷古村的老宅內,大多隻有他們夫妻與一隻胖狗,他們的兒子常會過來幫把手,但他並沒有接續製作白玉方糕的明顯熱情。他們夫妻日復一日地辛勤勞作,守望著傳統與鄉愁。

從更廣的時間尺度上看,特色民俗裡的鄉愁綿延千年,而靜靜佇立的古村落建築更是歲月的見證者。

東山鎮政府為古村落建築的發展定下了基調:保護。古建築,是稀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消亡,就永遠也無法挽回。

“古建這一塊既是我們的心頭好,也是我們的‘心頭痛’。”東山鎮黨委委員張煒感嘆。古村落內居民原先大多以農業為主,政府稅收不多。東山鎮政府固然想做好古建築修繕、保護工作,在資金方面卻常常捉襟見肘。“不然為什麼大家還在危樓辦公?”張煒笑了笑。東山鎮政府的辦公大樓不久前剛被鑑定為危房,灰白的瓷磚透出些許古舊的氣息。

數量龐大的古建築群落如何維護?單單讓政府出資負責不現實,交由居民自發管理更不可行。東山鎮政府走上了一條政府統領、廣泛引進社會資本的道路。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古村辦目前只有9位工作人員。忙的時候,連財務都得去村民的家裡協商溝通。每月,古村辦的工作人員都需要走訪一遍全東山鎮300餘處經認定的古建築,確認是否出現意外情況,平均下來每人每天得走2-3處,每人幾乎半個月的時間都需要在外巡查。

據統計,大約70%以上的古建築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已經得到修繕的只佔10%-20%,而亟待保護的古建築已經超過半數。

事實上,每一套古建築的修繕、保護週期都相當漫長。從2007年至今,東山鎮完成修繕的古建築僅有十幾處,仍有三十幾處古建築等待著開工。為了鼓勵村民私人修繕古建築,古村辦可以為村民提供達修復資金全額30%的獎勵資金。

對於那些亟待修繕但產權所有人無力支付的情況,古村辦提供了一種三方協議的創新方式。古建築產權所有人可以與吳中區文物管理辦公室、東山鎮政府共同簽署協議,由吳中區文管辦投資修繕古建築,產權仍然歸屬所有人。但有一項條款是,如果產權所有人在15年內將修繕後的古建築用以經營或出租,必須扣除一部分費用交給區文管辦。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困難的確存在,但東山鎮政府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

對於古建築的開發利用,東山鎮政府仍然保持平和的態度。數量豐富的古建築無疑是東山鎮發展的一大要素,但盲目擴張、無序開發並不可取。“我們寧可先保護著,等到合適的時機再一起研究開發。”邵海榮稱,在財政壓力下,東山鎮政府也希望能夠有龍頭企業帶動古建築開發。

位於東山鎮翁巷的容春堂便是一例。因有大大小小108個房間,它以“108間”的名號為東山人所熟知。它被蘇州市文旅集團收購,現已完成修繕並對外開放經營。

守護古建築,守住傳統村落中的鄉愁,固然有財政壓力,但東山鎮政府也不是“飢不擇食”。得跟有意向的社會資本磨,得花大量的時間,反覆研究,只有理念一致,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務。與社會資本的對接,也是不斷交流理念、雙向選擇的過程。慢慢地磨,慢慢來,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立足當下:堅實的文旅消費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少民間私宅的發展似乎為全鎮的文旅消費打了個樣。

會老堂建於明朝正德年間,是陸巷村出身的宰相王鏊告老還鄉後用以會友的宅院,包括大廳、樓廳等數進,磚雕、木雕精美。2004年起,會老堂戶主邢偉英斥資修復祖屋會老堂,復建戲臺,開闢為會所酒店,2011年其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會老堂管家聞風回憶,未修復前的會老堂幾近完全坍塌,院子雜草叢生,臺階、門窗損毀,舉目一地破敗,甚至整幢樓房都出現了整體向東的傾斜。最初邢偉英返鄉打算看看祖宅會老堂,幾經輾轉卻始終不能發現,後來才發現,因為年久失修,會老堂的前門倒塌後,將入口完全遮蔽掉了。經過數年專業團隊的規劃、施工,會老堂才逐漸恢復了往昔雋美的古韻。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先保護,後開發,聞風同樣認可這一發展戰略。靜水流深,沉潛而堅定的發展更為有力。

“我在東山這麼多年,確實感覺一年比一年好。”聞風感嘆。2007年前,想從陸巷古村去一趟上海,他得先搭乘45分鐘的黑中巴到東山鎮,轉629路公交車,再坐火車抵達終點。最長的一次,他花了7個小時才抵達上海。

村子裡的道路同樣不理想。經營會老堂的早期,他們有著一輛接送客人來回的四輪車。坑坑窪窪的道路讓來回的旅途並不十分舒暢,常能聽見遊客們的吐槽。一次因為道路太陡,四輪車前輪撞上石磚,不幸受損“遇難”。

如今,聞風成為了“新蘇州人”。晚上居住在蘇州市區,白天駕車到陸巷古村,往返100公里的路程卻也不難熬——沿著湖濱大道與環太湖大道,往返路途,他都能領略不一樣的太湖風光。

在這一改變的背後,是東山鎮諸多政府幹部的反覆琢磨、取捨。

東山鎮陸巷古村是馳名已久的蘇州古村“地標”。為了進一步提高陸巷古村的知名度,村幹部們細細研究了村子的宣傳策略。“田園陸巷”與“書香陸巷”,是村幹部們一直在爭論的宣傳品牌。有了易於記憶、辨識的特點,才方便村莊開展宣傳工作。兩個招牌各有各的優勢,一時間難以抉擇。

“首先要承認我們是鄉下人,我們(這裡)是田園,但我們也是有文化的新時代農村人。”陸巷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順流為村莊的定位劃下一條道來:既有傳統田園,又有文化書香。

招牌有了,宣傳也要到位。為此,張順流特意託請朋友,不斷聯絡溝通,製作了一首名為《山水一夢到陸巷》的歌曲。“山水一夢到陸巷/炊煙裊裊漁帆點點田園有書香/古往今來多少故事被收藏/悠悠古韻是中國水墨一張。”清麗的歌詞,蘊藏著村幹部們對陸巷古村未來的美好期許。

在制定村子發展規劃時,張順流更傾向於突破基層治理。“發展旅遊經濟得有人來,把村莊治理好,把村民的精神面貌提上去,自然就會有人來。”張順流說。近兩年,陸巷村居民的農產品幾乎不愁銷路,早幾年間賣不出去的楊梅、茶葉、枇杷,如今早早售罄。

近幾年,以陸巷村為代表的諸多古村落,其旅遊經濟都有了不小的發展。不過,東山鎮政府獲得的財政資金增長並不多,頗有些“藏富於民”的意味。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他簡單算了筆賬,假設一年景點門票收入達400萬,其中120萬需要以資源分紅的名義交給村集體。目前東山鎮旅遊開發公司營運的5座明清古建築都是私宅,每年也約有近80萬的分紅。再扣除營運損耗、人員薪資等其他費用,真正透過旅遊經濟補充的地方政府財政資金並不多。

“村民在村裡自營的農家樂、民宿是他們自己發家致富的途徑,我們的旅遊系統是為他們服務的。”王藝群表示。

東山鎮旅遊開發公司目前沒有硬性的經營指標,政府層面更多考量它的社會效益——透過官方渠道集中人力物力,統一管理,完善交通、汙水處理等基礎建設,並藉助官方影響力推介各個有旅遊開發潛力的古村落景點。

“百姓得益很多,我們付出也很多,這就是我們的責任。”王藝群笑著說。

未來佈局:磨內功、謀發展、煥新顏

守好“鄉愁”後,東山鎮未來的發展應該著眼何方?新業態的經濟正從東山鎮湧現。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寒谷渡”打造了小而美的偏高階定位,目前沒有上架淘寶、微店等平臺,而是透過一條生活館等茶葉愛好者聚集的垂直領域app進行售賣。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與之相同的是,在未來經濟發展的謀篇佈局上,東山鎮政府將自己的沉靜心態一以貫之。先打通基礎設施,打通各處經絡,再謀經濟發展,不汲汲於短期利益。東山鎮規劃了面積為1。6平方公里的新鎮區,集聚起學校、商業街、交通樞紐,打造一個新的旅遊集散地。這方面的籌備已然緊鑼密鼓地開展。這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舉措,用張煒的話說,叫“站在東山最高峰莫釐峰來看佈局”。站得高,自然望得遠。

推動鄉村振興,需要發展現代農業,整合各類生產資源。東山鎮開啟了“一村一品”的鄉村建設活動,推動每個村落打造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品牌,既是避免同質競爭,又要在市場上打出響亮、獨特的名頭。

“電商”“網際網路 ”,是近年火熱的名詞。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也進入東山鎮政府的視野之中。媒體報道,東山鎮電商企業從2016年的20餘家發展到近500家,活躍電商農戶達10000戶。2020年東山鎮農產品網上銷售1。8億元,其中僅東山白沙枇杷一項,以生鮮快遞方式銷售95。5萬單,共計發貨3854噸,銷售額達1。3億元。

2020年,東山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25億元,同比增加17。9%,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1萬元,同比增長1。5%。未來,這一數字仍然保留著快速增長的可能。

增長的底氣來自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17年,東山鎮開始太湖沿岸地區的灘塗整治,隨後完成了1。5萬畝的圍網拆除與3。5萬畝傳統魚池的退養工作。這項工作涉及的人口面廣量大,影響著眾多村民的生計。經過各個條線的研究,東山鎮的村幹部完成了大量的資訊採集工作,將受影響的居民根據年齡、職業、崗位需求等情況分類,結合當地農副產品特色,幫助其靈活就業。

不僅是太湖流域,基層村莊的環境也受到廣泛重視。張煒堅定地說:“兩山理論在東山,你能看到它的落腳點,也能看到他給群眾生活帶來的好處與幸福。”2018至2020年間,吳中區重點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設立了各村落的環境整治“紅黑榜”。去年大半年裡,張順流和其他村幹部幾乎每天都在村裡巡視,尤為關注生活環境。今年,陸巷古村規劃了一個5年的環境治理方案,計劃在原先整治的基礎上再做提升。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古韻,煙火氣,是東山鎮長久的氣脈。東山鎮政府“吃苦”,不斷用汗水雕琢這塊璞玉,等待著煥發無邊光彩的那天。張煒點點頭:“我們得練好內功,等到有機會,一個火花啪的一下,就把全東山給點燃了。”

記錄中國|蘇州東山鎮的古村情懷:政府"吃苦",鄉愁留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