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悅讀|聆聽古籍:《五臺山志》

菜單

悅讀|聆聽古籍:《五臺山志》

“解鎖塵封的記憶 聆聽古籍的聲音”,本期為您講述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珍藏1721年五臺山菩薩頂木刻蒙古文《五臺山志》。《五臺山志》,蒙語為“uda-yin tabun aγulan-u oroil süsüg-ten-ü ikin imeg oroiba”,由清高僧、國師羅卜桑丹津編寫,於清康熙六十年白鐵牛年(1721)五臺山菩薩頂刊刻。木刻本,共1卷,75葉,149頁,每頁15行,每行4字,字型為木刻版字型。梵夾裝,頁面高10。8cm、寬41。7cm,版框高8。3cm、寬35。7cm,四周雙圍格。每頁左側有蒙古文頁碼、右側有漢字“文殊志”和漢文頁碼。本經卷的卷首三頁和卷末一頁為朱印,其餘部分是墨印本。其中卷首兩頁的左右兩側和卷末整頁繪有佛像。《五臺山志》是作者羅卜桑丹津應呼和浩特託音·阿旺羅桑和五臺山菩薩頂眾僧之邀編纂而成, 並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 由五臺山活佛丹巴和扎薩克喇嘛丹津刊刻而成。 羅卜桑丹津是清代著名高僧, 編纂有多部著作。1692年,他陪同師傅咱雅班智達·呼圖克圖·羅桑臣列來到呼和浩特至1703年,共居住11年。1742-1749年間參與了《丹珠爾》的蒙譯工作。在《五臺山志》跋文中作者羅卜桑丹津以“sasan-a dhara bluwa bsang bsdan gjin”(藏語和梵語)、“sü madhi sasan-a dhara”(梵語)兩種寫法記載了自己的名字。《五臺山志》是一部記載五臺山的形成及佛教建築的志書。五臺山,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根據其氣候特徵又稱“清涼山”。《五臺山志》一書對五臺山的地理位置、相關神話、山川風光、氣候和寺廟塔群等進行綜述,全書由三章正文和跋文部分組成。第一章對五臺山地理位置、被稱為清涼山之來由、聖賢薈萃及文殊菩薩興學等方面進行概述;第二章詳細介紹了五臺山各峰具體情況、佛像、寺院等;第三章記載了歷代帝王如何保護和興辦五臺山佛教以及其佛教發展歷史。跋文提供了該書作者、刊刻人員、編寫目的、刊行年代和地點等相關重要資訊。《五臺山志》作為我國佛教四大山之首五臺山的志書, 雖然含有一些神話色彩, 或許會與史實有些許不符,但它的成書更多是來源於歷史和典籍,所載內容涵蓋了漢、藏、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發展歷程,對研究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促進中華民族團結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另外,此書中含蒙古文字轉寫梵語和藏語中的宗教名詞術語,其部分蒙古文字旁還有藏文對照,並以蒙漢文編頁碼等寫作特徵, 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各民族之間早已存在語言文字相互影響、融合發展的歷史關係。

終審:吉豔敏 複審:王佐政 初審:王猛編輯:陳喬新月供稿: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釋出|網址:wlt。nmg。gov。cn|聯絡我們:mail@nmgwlt。cn覺得好看,隨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