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菜單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津雲新聞記者 王曉明 攝像 周旭 薛亮

全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和平區,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有12。7萬,佔全區總人口的28%,其中80歲以上老人1。9萬,佔老年人口的15%。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平區把建設“嵌入式”社群綜合養老照料服務中心當做創新服務的突破口,讓老人可以在自家社群住養老院。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嵌入式”解決了什麼需求?

早飯過後,坐落在和平區華蔭東里小區裡的和平益美嵌入式社群綜合養老照料中心,傳出了老人們的歡聲笑語。作為天津市第一家登記註冊的嵌入式社群養老服務機構,這裡也常被稱作“嵌入式”養老院。

和平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田超群告訴記者,建在社群裡,同時又能承接很多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的功能,就是這種嵌入式養老院的特點。

益美嵌入式養老院的16位老人,全都來自附近的社群。“我3歲搬過來時就有這棵樹,當時是碗口那麼粗,現在一個人都抱不過來了”,80歲的陳以愉老人指著養老院裡的白蠟樹告訴記者,自己從養老院走到家裡只需要兩分半鐘,附近的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過。陳爺爺家住6樓,從2015年開始上下樓就費勁。

從堅持

居家養老

,到主動入住新建成的嵌入式養老院,

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用離開熟悉的環境。

91歲的國瑾如奶奶身體硬朗、愛好廣泛,她自己提議住進養老院,主要為了圖個熱鬧。她的三個兒女最大的76歲、最小的也有66歲了,之前看過很多養老院都是因為探視不便沒有入住。“嵌入式”養老院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非常自由,需要時他們就都來了,不需要時就各忙各的,多高興!”國奶奶告訴記者。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國奶奶和女兒

對很多老人來說,這種寬鬆的集體生活更容易融入。閻桂英奶奶的老伴曾經對傳統養老院“水土不服”,住了一個月就堅持回到家裡。“再不住養老院我就得請兩個保姆,一個做飯,還得有個男保姆住家裡,這樣我又不習慣。”閻奶奶說,

這個“嵌入式”養老院離自己家只有兩個小路口,過來一看感覺不像養老院,更像一個大雜院,大家都像鄰居一樣,感覺特別親切。

住進來之後,果然也得到了老伴的認可。

“小機構、大功能”,作為社群裡的綜合養老照料中心,嵌入式養老院同時還承擔著全套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午飯時間,很多社群裡的老人帶著飯盒、布兜前來打飯,養老院的小院突然熱鬧了起來。

“省得自己來做,人家做出來的總比咱自己做的強。”85歲的吳爺爺告訴記者,從兩年前開始每天自己騎車來打飯,三五分鐘的路程,就當鍛鍊身體。除了省下買菜做飯的時間,還有老人覺得,老人的飯菜口感更軟,有配餐就再也不用跟兒女們互相將就了。

益美嵌入式養老院院長劉國亮告訴記者,“嵌入”其實是把機構養老、社群養老和居家養老融為一體。現在養老院已經與108位老人簽約,可以提供配餐、洗澡、理髮、修腳、 疏通管道、家庭衛生等一系列居家養老服務。還有重要的一點是,24小時不打烊使得“嵌入式”養老院可以提供臨時託養、喘息服務、術後康復等普通的日間照料中心難以提供的服務。

老人無論是躲避裝修噪音、還是家人臨時有事,或者只是想下樓住幾天,都可以到養老院的預留床位短住。

在嵌入式養老院家庭養老床位的推廣過程中,居家養老的老人們也開始用上了自己的“黑科技”。

72歲的獨居老人高振鐵,今年在居委會的推薦下用上了智慧床墊。嵌入式養老院在後臺檢測到老人離床次數偏多,第一時間上門檢視。“心率、呼吸、翻身都可以監測,如果心臟有情況,咱們這個社群養老院就能及時發現、採取措施。”高振鐵告訴記者。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這種智慧床墊,是嵌入式養老院與一家科技公司共同研發,老人申請使用也不需要自己承擔費用。在政府的支援下,養老機構也在積極創新探索,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更豐富的保障手段。

“透過養老機構積極申報,市區兩級給了一定的財政支援,讓他們完成這個專案。先去試點一批這樣的床墊,慢慢地以點帶面進行推廣。”田超群介紹說,除了床墊,這類專案還有手錶、智慧五件套等,效果各有特色。

養老服務如何“嵌入”社群?

和平益美嵌入式社群綜合養老照料中心只有23個床位,和普通養老院相比,可以說是“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要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打造這樣的養老機構,首先就是要找到適合的房子。

田超群介紹說,

嵌入式的特點就是延伸到家庭、社群,反倒不需要太大的房子,用三五百平方米的老房子改造就可以了。

和平區民政局積極協調國資委和相關房產的管理部門,協調出一棟475平方米的小二樓,這也正是和平益美嵌入式養老院的前身。

經過公開遴選,2019年3月,天津合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受和平區民政局委託,承接和平區康樂園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提升改造。

劉國亮告訴記者,要把原來唱歌、跳舞、唱戲的場地改造成滿足高齡失能、失能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養老院,工程量很大。除了暖氣片改地暖、水電路改造、無障礙改造,他們還在不改變房屋結構的前提下,對房間功能佈局進行最佳化設計,公共空間兼顧日常活動和用餐等不同用途,可以滿足二十多名老人共同生活的需要。

要實現社群養老服務功能,廚房的供給能力要遠大於養老院自身的體量,原有的家用燃氣管道“火力不足”成了一個難題。經測算,改造成本高達十餘萬元,他們借鑑一些酒店的成熟經驗,使用安全燃料進行替代,讓養老院具備了同時為上百位老人配餐的能力。

為了降低運營成本,讓老人享受到平價的養老服務,和平區透過公建民營的模式進行扶持。“裝修、水電費都是由政府來扶持的,等它正常運轉之後再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一般來說是扶持3年左右。”田超群告訴記者。

在劉國亮看來,養老服務行業裡房租是最大的一部分成本。

政府免收租金,一年至少節省70萬元。這使得入住養老院最低只需兩千多元,根據老人身體狀況,最高也不過四千多元,約比正常情況低1/4到1/3。

考慮到長期護理保險的補貼,老人的負擔還能進一步減輕。

運營中,

嵌入式養老院還能享受機構養老、日間照料和80歲以上老人配餐的運營補貼。

這些政策支援壓縮了成本,使老人可以在市中心享受平價的養老服務。然而,改建成的養老院,在硬體上還是會受到規模和原有佈局的限制。比如,無法確保每個房間都有獨立的衛生間,這樣的短板就需要靠軟體去補齊。“我們改成前置服務,老人一天喝多少水、上幾次廁所、飲食有什麼規律,像照顧孩子一樣制訂出計劃,透過流程的設計讓老人有一個生活的規律。”劉國亮告訴記者。

養老院每天都舉辦大大小小的社群活動,社群裡的鄰居、親友都可以加入。讓大家逐漸瞭解、接受“嵌入式”這個新概念的,正是這些“開門辦養老”的互動。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嘛叫‘嵌入式’?八十多沒見過這個詞兒。”83歲的獨居老人張秀雲告訴記者,自己本來對養老院“望而卻步”,

沒想到這裡經常舉辦義診、生日會等社群活動,來得多了發現這裡的活動來者不拒,氛圍好。

張奶奶說,自家到養老院只有167米,是“天時地利人和”。養老院裡隨時有夥伴、天天有活動,給她增添了走出家門的動力,還藉助居家養老服務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精氣神兒都有了,哪像八十多歲的人,養老院給了我一定的力量。所以我發自內心地給民政局、養老院送了錦旗。”張奶奶說。

有了運營第一家嵌入式養老機構的經驗,這種模式,在五大道街嵌入式社群綜合照料服務中心的升級改造中再次得到應用和提升。由於底商建築結構更加方便改造,這裡完全按照養老需求重新設計了單人間、雙人間房間佈局並配備獨立衛生間,加入大圓桌等家庭化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新建成的醫務室,將同時為兩個嵌入式養老院提供服務。除了專職的醫生、護士,合作醫療機構的醫生也會定期前來坐診。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在劉國亮看來,嵌入式養老院床位有限,未來的主要增長點,是社群的居家養老服務。“兩年多時間裡,我們在成本核算上處於略有盈餘的一種程度,預計3到5年收回成本並實現可持續發展。”劉國亮告訴記者。

養老“嵌入”如何提速?

以和平益美嵌入式社群綜合養老照料中心為標杆,和平區還在推動建設更多的嵌入式養老機構。田超群告訴記者,各街道現在也在逐步開始建立自己的街道級嵌入式的養老機構,一些養老機構認識到了嵌入式的功能和作用之後也在考慮轉型。對此,和平區也積極地進行對接。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3月底,

位於和平區勸業場街南京路社群內的和平區正合馨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服務中心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配備了封閉式陽光活動走廊、護士站、多功能活動中心、半開放式廚房餐廳,擁有18個養老房間、50個護理床位,成為和平區規模最大的“嵌入式”養老院。從選址到建成,政府和運營機構共同付出了近兩年的努力。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離居民區越近越好,但是這樣的地方特別難找。”正合馨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代理院長劉蒙告訴記者,之前看過一些舊的賓館、寫字樓,生活氣息都不夠濃郁。最後由民政局牽頭,終於在南京路社群找到了一處閒置的企業用房。這座毛坯狀態的建築,一下子打動了他們。“長廊能做出一個長院的感覺,就是我們夢想中的家園。”她說。

為了更好地融入社群,他們把正常五個月的改造工期拉長到將近一年,儘可能降低施工噪音,終於打造出了一條鬧中取靜的陽光長廊,還開闢出一片露臺,可以用於承接社群活動。作為“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案”,這家由企業開辦、專業機構運營的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在定價上同樣體現出公益性。在各種政策支援下,這裡的床位費能比傳統養老院低一到兩千元。

“嵌入式”養老如何走進社群?

在政府引導下,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看到了嵌入式養老機構的發展模式,現在很多機構願意自己投錢,在一個標準的指導下更好地選擇自己的運營模式、服務標準。”田超群告訴記者,新興街引進的養老機構就屬於“帶資進場”,自己會投入三百餘萬元進行裝修、改建。為了幫助新的嵌入式養老機構更好地走上正軌,新興街也採取前期免租金、後續低租金的方式進行扶持,幫助企業實現自身發展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陶樂家養老機構創始人井然告訴記者,街道的助力加上企業的市場經驗,可以讓未來的嵌入式養老機構去做好更多的事情,包括拓展居家服務、建設醫養結合專科門診等,更好地滿足社群老年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