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寺廟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寺”和“廟”都有什麼區別呢

菜單

寺廟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寺”和“廟”都有什麼區別呢

寺廟指的是供神佛或者聖賢的處所,寺、廟二字貌似總是以成雙入對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而這或許昭示著這樣一件事:寺和廟二字同出一宗,是具有血緣關係的親兄弟。

寺廟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寺”和“廟”都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探尋這二字背後的歷史溯源時,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這二字完全不同,概念上早已被嚴格劃分,只是經過長時間的人為地不斷洗禮之後,才會形成現如今一起出現的局面。

接下來就請跟筆者來一起探尋寺和廟二字的早些歲月吧。

寺,最初指的是官署,是提供官員辦公的處所,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理寺就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其中似乎也透露出這樣一個資訊:寺和國家權力的組成機構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寺儼然已經成為與權力分割和和政治斡旋相關聯的一個名詞。之後隨著時光的荏苒,一件大事賦予了寺一個新的獨特的身份。由此也悄然影響了寺和廟二字的關係。

寺廟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寺”和“廟”都有什麼區別呢

東漢永平年間,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了佛經、佛像到達洛陽。漢明帝見狀,驚喜萬分,用極高的禮節來厚待二位高僧,並予以親自接待。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對於佛教的推崇與敬重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寺的內涵。發展到後來,不論是外國僧人,亦或是本國僧人,為他們所修建的住處都被統稱為寺了。後來隨著佛教在中國本土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影響力越來越大、輻射面越來越廣,寺宛若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正如唐朝詩人杜牧所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寺在中國的佛教意味愈加濃厚。但這並不意味著寺原始機構附屬品的位置就蕩然無存了。

寺廟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寺”和“廟”都有什麼區別呢

某種意義上,寺的在後續的歷史衍變發展過程中,成為了雙重屬性的概念性名詞。一重屬性就是最初的機構職能,之後增加的則是佛教氣息。這兩種只是此消彼長式地發展,而並非所謂的趕盡殺絕般地你死我活。發展到現今,寺的機構色彩已經淡薄許多了,而活躍於人們視野的則是它與佛教的千絲萬縷的關係。

換句話而言,現今的寺在人們心中早已變成僧人的住所和燒香拜佛之地的代名詞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也該清醒地意識到,寺最初是以官署的形式為人所熟知的。

而將視線轉到廟這個字。我們可以發現,廟出現的時間早於寺。

廟最初指的是帝王、貴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宮室。晉人崔豹《古今注》曾雲:“廟者,貌也,所以彷彿先人之靈貌也。”從這裡的解釋可以看出,廟是貌的諧音,在廟中能夠見到祖先之容貌,因此這些被寄予了對先人的思念的建築就被成為廟。秦漢時期,“廟”的所涵蓋的內容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和完善。

寺廟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寺”和“廟”都有什麼區別呢

隨著人們對於廟的作用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廟已經不再單單只是祭祖的場所了,其祀神和紀念前賢的內容越來越突出,廟的情感寄託功能也愈加被人們所強調。從中可以發現,人們對於現實存在的物質載體不僅僅只是單獨地將其置於現實而看待,往往將自己的情感灌注於其間。

正如廟的演變,人們將自己對於倫理道德、真善美的認知以及對後人的期冀,還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廟之中,也由此發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冷冰冰的建築不再以毫無溫度甚至是冷酷絕情示人,而是將承載了人們強烈的精神寄託收入囊中,也就變得有了生氣和人情味。

寺廟大家都聽說過,那麼“寺”和“廟”都有什麼區別呢

透過研究寺和廟兩個字不同的歷史含義及其發展過程之後,可以發現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絕對運動的。寺和廟這兩個字眼是相對運動與絕對靜止的統一體。

而從歷史這個視域延展開來,寺和廟背後的人文情感也可一覽無餘。藉此可以體悟到些許道理:歷史不是毫無生氣的史料堆砌,我們對於歷史的熱忱在於探索它背後的人文情懷以及學會如何透過一些表象來與過去的人們對話、給未來的人們以啟迪。

參考文獻:

黃有漢,中國古代宗廟制度探源,河南大學學報,2001。

韋峰,徐維波,談寺與廟的區別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山西建築,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