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菜單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潮州市饒平縣沿海有一座邊陲小鎮,它東臨大埕,西靠黃岡、通潮州府城,南連柘林、遙望南澳島,北接福建詔安,由於地理位置特殊,自古被視為海防軍事重地,這個地方就是所城鎮。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早在明代洪武年間,這裡便設立了重要軍事機構——“大城守禦千戶所”。屯兵抗擊倭寇的侵擾。歷經600多年滄桑變幻,時至今日,“大城所”作為所城鎮所城一個自然村,依舊維持著原始的風貌。

大城所位於饒平縣所城鎮小金山南側,距離縣城約14公里。大城所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是一座用於抵禦倭寇的古城,潮州府的海防前哨,饒平沿海抗倭寇的堅強堡壘,在衛國守土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距今已有626年曆史,號稱粵東第一城。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大城所”地處琉璃嶺、尖峰山、小金山南麓,左右有鳳髻山、馬頭山,把守閩入粵山道,面朝南海,掌控浙閩入粵航路,是明清東南沿海抗倭軍事要地。據有關資料記載,“大城所”所處的東里半島,是潮州府沿海咽喉門戶,因此成為倭寇入侵潮州府必欲攻陷的軍事目標。

“大城所”管轄上裡、高埕、大港、柘林四柵三十村,是當地抗倭指揮中心,一旦失守將威脅潮州府安全。是故,朝廷多次派員增援,如派大將戚繼光、總兵俞大猷、閩參將張元勳等前往殺倭平敵,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故事。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大城所城設正千戶2員、副千戶3員、百戶10員,鎮撫1員,旗軍1225名。大城所城呈方形,城垣二丈七尺(折9米),周圍六百四十三丈(折2143。33米),厚一丈六尺(折5。33米),城牆中填泥土,內外用規格條石壘砌。分東、西、南、北四城門,門上各有重樓。城東南和西南兩角建敵臺,內有三街六巷,縱橫交織,中心街交叉呈“十”字形,街寬1。5丈,均以石塊鋪路,城堡外側城池環繞。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大城所城至今東、北、西城垣尤為完整,四城門儲存完好;所內有東門街、南門街、西門街、北門巷、先農巷、城隍廟巷、庵堂巷、貓跳巷、石獅巷稱三街六巷,配巷許厝巷、文祠巷、媽廟巷、益家爺巷、元帥爺巷、蘇厝巷、七曲巷、橫街仔、衙門巷、馬石巷等十九條巷以及環城四條路,共二十三條。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大城所北有尖峰山、大幕山、鳳髻山、獅山、東山(又名瞭望山)、金山和廖公山逼近城垣,依山傍海,外有虎嶼、獅嶼兩獸把海面航道,城外四周護城河四水環繞,甚為壯觀。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大城所城”,意謂大城所之城堡。《明史》卷二十一、明陳天資的《東里志》、明·戴璟的《廣東通志初稿》、明,李東陽的《大明會典》、明·鄭若曾的《籌海圖編》、清·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清·李 調元的《粵東筆記》,以及嘉靖·郭春震的《潮州府志》、順治·吳穎的《潮州府志》、康熙·林杭學的《潮州府志》、康熙·劉撲的《饒平縣誌》等史籍皆稱“大城所”,所內尚存的“功德碑”,鐫刻著“雍正八年”“大城所正堂升三級張(諱)玫”字樣,等等。由此可見,史籍及遺存碑石皆無出現“大埕所城”字樣。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大城”與“大埕”的地理方位也不同。《東里志,卷一》載:“東里舊名太平鄉。東則上裡、東埕、大埕,南則神前、嶺後、長美、上灣、下灣、柘林、下岱,北有高埕,西有大港,而大城屹立於諸村之中…”可見,“大埕”是位於“大城所”東面諸村落之一。大埕柵(柵是明清時期地方基層組織的稱謂)與大城之間有高埕柵,大城朝陽門外有一個稱“所東門”的村落,歸屬高埕柵,也就是說大城在選址之時,此地與大埕柵不存在行政隸屬關係。“大城”並非地名,而是意謂在東南沿海所城中較大。如崇武千戶所取“崇尚武備”之意,靖海千戶所取“平息寇患、安定海疆”之意命名,捷勝千戶所寓有“擊敵必捷必勝”之義。曹宗的《大城所》有“百雉世封膺大號”詩句為證。

1981年“大城所城”被列為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在這彈丸之地,“十步一祠堂,五步一廟宇”,儒道佛基督的各種元素在這交融輝映,成為整個潮汕地區信仰的濃縮寫照。走入這裡,你能看到時光荏苒的平滑過渡,從古到老再到新,沒有那種推倒重建後的突兀感。像是被城市鋼筋水泥掩埋了許久迷失方向的人,恍惚間清醒過來。

600多年曆史抗倭古堡--"大城所"

生活中的美好有很多種,但大多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其中,最令人沉醉的便是街頭巷陌的煙火氣息。不然怎叫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大城所城,用生活的質感揹負起厚重的歷史走下去,也許才是一座古城該有的模樣。

文章來源:大城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