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趣說涼山:彝家火把節 盛大“朵樂荷”

菜單

趣說涼山:彝家火把節 盛大“朵樂荷”

川觀新聞記者 何勤華 整理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眾多傳統節日習俗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具濃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傳的盛大節日,歷時三天三夜。

火把節在涼山彝族的彝語中稱為“都者”。“都”是“火”的意思,“者”的本意是“賠償”,但千百年來彝族火把節使“者”引申為“節日”之意,“都者”特指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火把節。

趣說涼山:彝家火把節 盛大“朵樂荷”

火把節“朵樂荷”。王雲 攝

火把節這一習俗,從歷史傳說和火與農耕文明的文字記載表明,它產生在彝族社會邁過了原始時期,進入農耕社會的遠古時代。

千百年來,涼山彝族聚居地區都有火把節,主要分佈在“所地”“阿都”地區的布拖、普格、金陽、昭覺、寧南、會理、會東、德昌、西昌等縣市的彝族村寨。其中,布拖縣的拖覺區、衣某區、西溪河區和普格縣的小興場區、西洛區、洛烏溝區、螺髻山鎮等的彝族村寨的彝族火把節傳承最為完整。

涼山彝族火把節可分節前準備和節日兩個過程。節前準備是為迎接火把節到來所進行的各種民間籌備活動,而節日又可分為連續的三天。第一天主要是殺牲祭祖,各家團聚進餐,傍晚後打火把遊照田間。

火把節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熱鬧而隆重。一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火把節集會地,參與或觀看摔跤、寨馬、鬥牛、鬥羊、鬥雞等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同時,彈口弦、彈月琴、吹馬布、吹葫蘆笙、吹豎笛、唱山歌情歌。浩大的“朵樂荷”歌舞場面吸引著千萬人的目光,姑娘們一手撐黃傘、一手與前人相牽圍場走圈。

第三天彝語稱“都沙”,意為“送火種”或“送節”,主要活動是焚燒雞翅毛、股骨,祝家人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