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陝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 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

菜單

陝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 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 王韶卿 文/圖)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11月9日下午,2019“走進黃河”採訪團走進三門峽陝州區地坑院,感受“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陝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 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

陝州地坑院被建築專家稱為“世界生土建築的絕妙之筆”、“刻在大地上的符號”,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它是中國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築,見證了人類原始“穴居”的演變歷史,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陝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 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

南宋朝廷秘書少監鄭剛中在《西征道里記》中記載:“自滎陽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並介紹當時挖窯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說,在窯洞中“系牛馬,置碾磨,積粟鑿井,無不可者。”是對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記載。

地坑院是利用自然地形挖掘而成的下沉式建築,它是在平地上挖出6-7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後在坑的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建築形式。地坑院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是對它最精髓的總結。在今天的這片黃土地上,依然存在著1萬多座地坑院,歷史最長的已有200多年,住過六代人以上。它是黃土高原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名副其實的“地坑院文化之鄉”。

陝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 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

走進陝州地坑院,“黑色剪紙”“陝州鑼鼓書”“陝州澄泥硯”“捶草印花”“陝州十碗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被活態傳承。陝州地坑院先後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首個網際網路+智慧鄉村遊景區。這座民俗文化“大觀園”,使遠道而來的遊客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愁。

土生土長員石讓,在地坑院生活了六十六年,他告訴記者,隨著社會在不斷前進,地坑院已經成為過時的居住方式。“我們對地坑院有非常深刻的感情,這種居住方式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目前,地坑院還有人在居住。”員石讓說,“這些年,老百姓在黨的政策的下,陝州人民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我們張汴鄉北營村過去靠天吃飯,生活特別困難。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生活有了改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農副產品走入市場,人們生活改善特別明顯。北營村目前已經成為景區,還有200多人在景區工作,農民生活特別好,這在過去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員石讓說。

據瞭解,陝州地坑院景區2016年5月建成營業,每年的冬季地坑院主題燈會和夏季消夏夜納涼季,已成為國內知名旅遊品牌。景區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300萬餘人次,陝州區累計從事鄉村旅遊相關產業1100戶、5000餘人,人均年增收8000餘元,實現旅遊收入1。2億元,拉動陝州區三產服務業收入達2。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