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菜單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每個時光的旅人,心底都棲著一座老城。那裡住著忘不掉的舊人,揹負著地老天荒的故事。

日子,總有新事。城,還是舊的好。

記憶裡,門外的小橋流水,交疊著老胡同的迂途。聽新與舊的故事,去問問垂柳與石板路。斑駁的牌坊底下,來來往往著街坊鄰居,微笑著打著招呼,談論著昨天的家長裡短、今天的蔬菜豆腐……

路上穿行著慢吞吞的車馬,對面是熟悉的老店鋪。人們下著棋,談著天,聽孩子嬉鬧、商販吆喝,透過陣陣鳥叫蟲鳴,飄來不知誰家生火做飯的香味,抬頭一恍惚,見夕陽已沉,卻彷彿才過了一碗茶的工夫……

老城,那般擱淺在歲月裡。滿是刻痕,卻能撫人心。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流落在平和的市井中間,是一段一段素簡而愜意的時光。

歷史的晨鐘暮鼓聲,凝固在老城上空,又四下飄蕩。威嚴的城樓與白塔,沐浴了百年的風雨,俯瞰著大宅門、小人家,閱讀著或輝煌、或平凡的篇章,蛻變得敦厚而慈祥。

不知多少人情世故隱匿於沉默的小巷,多少故人一去再沒有復返,留下那條老街依舊熙熙攘攘、迎來送往,聽著書館端坐的老先生字正腔圓地念:“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路走中央……”

故事,總是這樣的開場白。抽芽於世情煙火,又老成於時間的筋脈。

老城,有細水流長的日子,有共生共存的靈魂。

走吧,去老城,它等待我們回來。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古都北京,保有中國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據此擴充套件開來的老城,也儼然一份鮮活的歷史樣本。

裡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或許,沒有哪座城,如北京這般方方正正,如此均衡對稱、秩序嚴明。時至今日,城的邊界不斷拓寬,基調依然如是。

早在《周禮》的年代,方九里、旁三門、九經九緯、左祖右社,就為中國人的都城勾勒了理想的佈局方案。北京城遙通著先人意旨,藉以中軸線、城牆、單體建築等語言,組成了彼此呼應、相互映襯的格局,建立了嚴謹而壯美的秩序感。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生活在高度秩序感裡的北京人,大概是最有方位意識的。

北京人在街上給人指路,絕少說“往左”或是“往右”,卻會告訴你,在什麼地方向北,到什麼地方往南,什麼地方再朝西……汪曾祺在《衚衕文化》講到: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會說“你往南邊去一點”……

老城縱橫交織、平直嚴整的脈絡,像一張底片,襯在人們的意識下面,每當經意或不經意地流露,都會顯現出它的痕跡。

老城的內在精神,融進了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一言一行……一代又一代人,在周正謹嚴的老城裡,過著安定和睦、井然有序的日子。他們總有一種四平八穩、心平氣和的狀態,骨子裡是一份放不下的堅持:再樸素平實的生活,也要過出莊重感。

老城的過往,新人的日常。人們把記憶留在了城裡,而城的故事,最後又會寫在人的身上。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梁思成先生評價北京城是“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其獨有的壯美秩序,由一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由南端的永定門,沿天橋大街,東西分列天壇和先農壇;穿過前門大街一帶的民居和商鋪,前方是巍然聳立的正陽門;過天安門、端門、午門,經紫禁城的三大殿,左右分立著太廟和社稷壇,又有三海相擁;玄武門外的景山是內城的制高點,再經平緩的地安門大街,抵達北面的鐘鼓樓……

一條中軸線,緩急有節,高低起伏,串聯起有開有合、有疏有密的空間序列。依託著中軸線,各類建築又在兩翼紛紛坐定:王府、衙署、寺觀、民居、街市……繁雜而有序,錯落而有致,在禮制的威儀、現世的安穩裡,沉澱了幾百年的光景。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城市和人一樣,有完整的生命歷史。一座老城,有其根脈所繫,有其生長軌跡,出脫著獨一無二的氣場。

老舍心心念唸的北平,在冥冥之中,拿捏著最巧妙的造城手筆:

“幾乎是什麼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衚衕裡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

林語堂是福建人,卻對寄居過的北京城有著深深的眷戀,也有不解的讚歎:“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卻同時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內,城市生活極高度之舒適與園林生活之美,融合為一體……

到底是什麼神靈之手構成這種方式的生活,使人間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在此實現了呢?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先有中軸,再有對稱。

北京老城,像是一幅從中間向兩邊攤開的畫卷,它的神奇與巧妙,恰恰來自於它的秩序感。

中國人心目中的秩序,是致力於整體的美。世界涵蓋一切,其間萬物,各適其性,各得其所,同時交攝互融,彼此相需。如方東美先生所言:“所注重的,是全體生命之流所瀰漫的燦然仁心和暢然生機。”

這是一種最美的狀態,一種最包容、最豐富的狀態,也是最本真、最有生命力的狀態。

這種狀態,中國人稱之為“和”。

禮之用,和為貴。一座城的審美創造,關乎形制,關乎秩序,關乎傳承了幾千年的理想,也關乎每個人心中依然溫存的情懷。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圖 | 天壇府(效果圖)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世上最說不清的,就是情懷。

當看到「天壇府」出現在北京中軸線的東側,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許就是“情懷”二字。

情懷,是一扇虛掩的門。有時候,拿不起又放不下的,成了情懷。有時候,喜歡而不能擁抱的,成了情懷。有時候,拋棄了卻依然留戀的,成了情懷……

天壇,是老城的情懷。

如果北京中軸線是一部恢弘起伏的樂曲,天壇就是這部樂曲的第一樂章。過去,外城經由天壇一帶進入內城,崇高華嚴的皇城禮儀與清閒自在的民間情韻在這裡交織,沉澱下了老城包羅永珍的生活原味。

從祭天場所到市民公園,天壇的角色在歲月裡發生了更迭,但是它一直在默默地感召,讓我們無法忘記老城的眷念,久違多年之後,待重遇老城的生活理想,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介紹說:“大家覺得故宮很大、很氣派,其實天壇的佔地面積是故宮的四倍……

對於生活在壇根兒的老北京人來說,天壇一直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餘飯後,在幾百年的古樹林中遛彎散步,就是他們的日常。

但是在一百年前,天壇還是皇家禁地,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靠近的。”

百年一瞬息。城市總在不斷分解和重構它原有的內容,日漸消弭了它曾經的丈量尺度與線索。然而,歲月迭變,或許早已改換了庭內牆外的風景,但人們依然可以去尋找某種方式,一邊與周遭和諧相處,一邊維護自己的生活。

老城好似牽引著一場場宿命,讓我們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一邊遺忘,一邊懷念,不期而遇著古老而年輕的樣子,回到面前。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圖 | 天壇府(效果圖)

《那一座城》--北京|皇城根下的老情懷,這裡是北京!

「天壇府」與天壇,一路之隔,望壇而居。

市井之間,園林之側,文脈之上,一方隱匿之地,交融著自然、記憶和煙火,生活的舒適感與歷史的榮耀感,在此處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意猶未盡。

我們愛著老城的文化積澱,或許更愛的,是自己置身老城的時空座標時,被呼喚的甦醒的感覺。我們用日常的生活,去承蒙歷史的囑託,從歷史煙雲的碎片裡,收穫歷久彌新的感動。

在天壇與「天壇府」之間,一場充滿歷史記憶的絮語,讓我們的身心終有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