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

菜單

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

地名,既是歷史的承載,又是文化的述說。

取名時,古人多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今人則注重寓意新穎獨特,故而不同的地方,我們可以根據地名體會不一樣的朝代和地方風。如泉州市區的宋朝風,廈門舊城區的清朝風,鼓浪嶼的民國風,海滄新城區的現代風,而在此基礎上,又根據不同的用字和發音,我們也可以找到不同朝代沿襲而來亙古不變的閩南風,只是,要理順本地地名的來龍去脈和寓意,不懂閩南話,可真是寸步難行。

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

閩南地區,除了曾經繁榮的鬧市區典型的朝代風外,大多數地區還是保留著濃厚的閩南風格,如廈門市區指代“牛棚”的虞朝巷,售賣“稀飯”的暗迷巷,專殺狗賣狗肉的待教巷(以上來自廈門手繪地圖)。試問,光看這頗有姿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背後會是如此的土裡土氣,或許,這就是掌握閩南話識別其內在寓意的重要性,又或是不懂閩南話純粹到此一遊就此別過的不重要性。

而對於舉足輕重的僑鄉來說,海滄可不能如此膚淺,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回味一下海滄重要的歷史地名背後,那些不太重要的用字故事。

▽石塘=石林兜or樹林兜?

石塘之名,在口語表述方面的普遍化大概只有三十年。

九十年代,常聽爺爺及上了歲數的長輩說,我的某位祖先是個大力士,有次到一個喚作“石林兜”的地方看戲,因與人打賭,贏得了一頭石獅子和石臼。社戲結束後,他便把石臼當作帽子戴在頭上,一手將石獅子架在胳肢窩下,毫不費勁地帶回了家。至今,石獅子仍存於家中,估摸著也有兩百斤重,反正我是搬不動的,想必這樣的人物,在當時若非武生,也是風雲人物。或許是傳說的緣故,我一直以為“石林兜”是某個遙遠的地方,卻不曾想,竟是一村之隔的石塘社。

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

石林兜,見載於乾隆《海澄縣誌》,有的地方也寫作“樹林兜”,二者皆是閩南話音譯的用字差異。因石塘社地處蔡尖尾山、大坪山和樓山環抱之中,地形上為山坳盆地,閩南地區常以“兜”形容之,又因其地多花崗岩頑石,故名“石林兜”。

石林兜,是口語的叫法,對於正式場合,人們更樂於雅化它,而石塘便是在此基礎上的演變,其出現的時間並不短,只是直到海滄大規模開發後才後來居上成了這片土地的代名詞。

▽晴川=前山=山頭?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的檳城是海滄人在海外的另一主要分佈地,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海滄人幾乎壟斷和主導著檳城的大部分業務,那裡也曾是孫中山辛亥革命的重要據點。

同盟會檳城分會的會長吳世榮,是孫中山最重要的革命夥伴及資助者之一,關於他的籍貫,一直以來都是個迷,因為他的祖籍地福建晴川社或海澄縣,很難被鎖定在具體的某個地點,以至於今日的龍海市、海滄區都不敢大張旗鼓地將之納入各自的範疇。

直到近日,鄭來發先生終於破解了這個困擾多年的迷局。成稿於光緒二十七年的《檳城三都聯絡局募捐善後序》,其文後附帶諸多當時檳城三都人及其商號的捐款明細,其中便有來自晴川社的吳金爵和吳有恭,其中吳金爵也常與其他三都人一起參與檳城各類寺廟和組織的建設。

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

破解晴川社具體位置的密匙,來自一條“前山社瑞福號”的捐緣記錄,瑞福號為吳世榮父親吳有才的商號,由此推斷,晴川社實際上便是前山社閩南話的雅稱(同樣的“前”字,前山雅化為晴,貞庵則為貞)。而前山社對應的海滄村社,則可能是位於鰲冠的山頭社,山頭社在清代中期重修東宮的碑記以及澄志中均有出現,只是它何時在海滄這塊土地消失,我們便無從考究了。

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

如此看來,吳世榮是鰲冠吳氏的一員,當是可以敲定的。

▽吾貫=吳冠or鰲冠?

若問海滄地區現存最早的村社是哪裡?我可能會說青礁,這是歷史傳承過程,我可以追溯和解答的最佳答案。然而,今日海滄最安靜、最被忽視的鰲冠,可能是其中的無冕之王。

北宋《元豐九域志》關於“龍溪縣”的記載,“龍溪,六鄉,海口、峽口、清遠三鎮,吳慣、沐瀆、中柵三鹽團,有九龍山”,當時的龍溪縣範圍極廣,但其沿海並不算大,南起漳州港嶼仔尾,北至海滄新垵,包括了現在的龍海、角美和海滄,因此九域志中關於海的位置也只會在這些地方出現。其中,海口鎮即今海滄鎮區,而吳慣、沐瀆則可能來自海滄其他的地方(中柵即與海滄寧海寨齊名的另一海寨)。單純從名字上看,吳慣應指今鰲冠(海澄縣屬未發現同類沿海地名),其海坪之大,位置之優,與同期的集美、丙洲相當,都是宋代廈門灣的主要鹽場。

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

不管是吳慣,還是府縣誌、碑記常見的吾貫、吳貫,亦或者今日偶見的吳冠,都來自同一種閩南話叫法,按傳說,或許“五貫”更為合適,其來源大體上和晉江五店市、翔安劉五店類似,均來自五個人家或五個門店。從吾貫到鰲冠,轉折點在清末,“鰲”字源自附近海域的名稱“鰲江”或於當地存在過的“鰲仔學堂”,然後加上尾字,從而定型為鰲冠。畢竟,鰲冠並非吳姓獨居,以鰲冠取代吳冠,對於林姓等來說,或許更可接受。

△閩南話之於閩南地名的影響評析

從樹林兜到石林兜,從吳慣到吾貫再到吳冠,雖然是閩南話文字化的不同表現形式,但其指代的意義卻未曾改變,這說明至少在宋代,閩南正字便已被束之高閣。寫地理志、縣誌的文人們,似乎不太講究閩南地名用字的正確與否,他們僅僅只是記錄和傳達某一種普遍的資訊。

這種現象,還有相當多的案例,如在各類筆記、史志中,漸美也被描述為“暫尾”、“漸尾”,海滄為“海倉”,青礁為“青焦”,不管是何種表述,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他們指向告訴讀者,這是個地方而已,不要糾結於地名的不同。

正因為閩南話中的地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字表達,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家鄉有一個正式而美好的名諱,人們便會為之擇個正名,既是為了統一的辨識,又是寄予美好願望。如石林兜的石塘,吾貫的鰲冠,前山的晴川,坂尾的錦裡,新垵的新江,下楊的霞陽,溫厝的龍塘,後井的金沙,只是在現代化的今天,有的正名被官方採納,有的只能停在村口的風水石上。

總之,寄託了一代又一代人鄉愁的閩南地名,簡簡單單的兩三個字,其背後可能是整個家族、鄉族背後滿滿的歷史故事,留一個地名,便是留下一段歷史。

閩南那些"表裡不一"的地名,不懂閩南話容易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