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遼寧龍,內蒙龍,河南龍,湖北龍,為何上古各地都有龍文化?

菜單

遼寧龍,內蒙龍,河南龍,湖北龍,為何上古各地都有龍文化?

龍是中國人的精神印記,大江南北的我們都自稱“龍的傳人”,然而儘管龍文化歷史悠久,影響力極大,但關於龍文化的起源卻一直說不清,而且在龍文化起源中又存在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即遼寧、內蒙、河南、湖北,甚至遠至歐洲、中亞、美洲等地,儘管相隔千山萬水,卻都神奇的出現了龍文化。

1982年,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的“查海遺址”,距今超過8000年,其中出土了一條用石塊擺塑而成的“真龍”,石塊身上刻有鱗片,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中,查海真龍時間最早,堪稱“中華第一龍”。

1983年,在以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的內蒙、遼寧地區,發現了一系列“紅山文化遺址”,距今大約5~6千年,其中出土了兩件龍形玉器與一件玉雕龍(豬龍形玉佩飾)。以龍為形、以玉為質,具有強烈的中華文化風格。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的“西水坡遺址”,距今大約6500年,其中不僅僅有“蚌殼擺放的一條龍和一條虎”(下圖),還有“人騎龍、人騎虎的圖案”,與傳說中的“黃帝騎龍而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極為相符。在出土的上古“真龍”中,西水坡遺址的文化色彩更濃。

1993年,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白湖鄉的“焦墩遺址”,距今大約6000年,考古發現了一條卵石擺塑成的“真龍”,整條龍的長度約7米,軀幹長4。46米,高2。26米,龍身呈波浪起伏狀,恰似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非常逼真非常壯觀。

1998年,湖北省秭歸縣的“東門頭遺址”,距今7000年上下,考古除了發現令人震驚的“太陽神石刻”之外,還挖出了一條150塊河卵石堆塑成的十米“真龍”。

上述羅列的“真龍”基本都在6000年以上,分佈於北方、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至於6000年以下的真龍崇拜就更多了,很多與漢族文化差異極大的地區也有濃郁的龍崇拜傳統。

《史記》記載“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即匈奴也是自稱龍的傳人,霍去病奔襲摧毀的是龍城。《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每年三次到“龍祠”祭祀,這與傳統中原文化差別很大。

《後漢書》、《華陽國志》記載生活在雲貴的古代哀牢夷就信仰龍,如今西南的彝族、苗族、白族、哈尼族等都視龍為祖,每年都要舉辦眾多與龍有關的活動。

著名的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上也有造型精美的龍型(下圖,三星堆青銅龍),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國已有龍文化歷史。

除了中國之外,龍崇拜已經不侷限於中國範圍,歐洲、中亞、印度、美洲也有很多龍崇拜,至於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更是普遍受中國龍的影響。

基督教流行之前,歐洲龍(下圖)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徵,地位猶如在中國,後來龍和蛇才逐漸成為負面文化,化身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中亞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考古發現距今5000年前的“中亞龍”。印度龍是佛法守護神和水神的象徵,後來成為河、海中的龍王,不過屬於地位較低的守護神,考古發現的印度最早的龍大約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美洲龍與中國龍極為相似,在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的奧爾梅克文化內,考古專家就發現了兩條龍,據說在當地文化中,這兩條龍代表南北二神。

可以說,除了非洲、大洋洲、南極洲還沒有發現龍崇拜的蹤跡之外,全球各地都有龍文化,分佈範圍之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為何全球各地都有龍文化?會不會是單一起源,即從時間順序上看,最早的龍出自查海遺址。然而,如果將世界各地的龍文化都歸之於查海遺址,又顯然不太客觀:首先,上古時期沒有道路,而各地相隔千山萬水,古人如何傳播龍文化?其次,即便有了傳播途徑,但各地文化差異極大,很多部落原本就有自身的圖騰崇拜,為何捨棄自身圖騰,而接受外來的龍文化?

因此,龍文化單一起源說可能不靠譜,相反多地起源說更為可信,即晚期一些地區的龍文化可能屬於外來文化,比如印度龍文化就可能受到中國的影響,但早期各地的龍崇拜應該是各自獨立產生的。之所以這麼說,就與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有關了。

侏羅紀恐龍覆滅之後,留下的遺蹟是威武高大的恐龍化石,而全球很多地區都有恐龍化石,因此極有可能是在恐龍化石的影響下,各地古人慢慢形成了“龍崇拜”。

首先,藝術源於生活,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東西,就不可能成為藝術,因此“龍”必有原型,而恐龍與龍在造型上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龍的形象在宋代出現過大變化,而宋代之前的龍與恐龍更為相似,比如商朝到宋朝的器物上經常可以看到長腿奔跑的龍形。

其次,早期龍文化風俗盛行的區域,都是恐龍化石集中分佈的區域。國內的內蒙、遼東、河南、湖北,國外的美洲、歐洲、中亞等地,都出土過大量的恐龍化石。相反,恐龍化石稀少的區域,上古時龍文化卻不太盛行,甚至根本就沒有。

第三,中國古人對“龍”的描述,非常符合恐龍的特徵。《本草綱目》記載,“曾在崖中崩出一副(恐龍化石),肢體頭角皆備,不知蛻耶斃耶?謂之蛻斃,則有形之物,不得生見,死方可見;謂之化,則其形獨不可化歟?”另外文獻中還說龍“可大可小,不可猜度”等。為何“不得生見,死或蛻變之後方可見”?因為恐龍都滅絕了,只留下了化石,自然界中當然見不到活物,古人認為化石是“蛻變遺留之物”;又為何“可大可小”,因為恐龍種類不同,有的大有的小。

可以設想一下,侏羅紀恐龍滅絕之後,留下了龐大的化石,遠古人類見到這些高大威武的恐龍化石,卻在自然界中怎麼都找不到對應的活物時,會有什麼想法?或許,他們覺得恐龍是一種非凡的生物,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於是世界各地古人就此慢慢地形成了各自的恐龍崇拜,並在崇拜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審美、認知等對其造型進行一定改造,最終形成了後世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