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范仲淹在家族內部做一決定,讓家族子孫世代受益,興盛到清末!

菜單

范仲淹在家族內部做一決定,讓家族子孫世代受益,興盛到清末!

范仲淹是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不光能下筆千言,還能知兵善戰,因此在歷史上倍受推崇,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更是得到後世膜拜。

之所以范仲淹能“居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這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密不可分的關係。

范仲淹在家族內部做一決定,讓家族子孫世代受益,興盛到清末!

(范仲淹劇照)

范仲淹雖是幹部子弟,但他幼年喪父,只剩下他和母親謝氏相依為命。族人對他們孤兒寡母多有欺凌。謝氏為了生計,只得改嫁朱姓人家。范仲淹也被改名朱說。

范仲淹在朱家並未受到較好的待遇,清貧的生活讓他早早明白,唯有讀書才能有出息。他年少時寄讀於醴泉寺,每日夜間便煮一小鍋小米粥,待粥凝固後,他便將粥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充飢。

范仲淹長到十幾歲時,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不肯寄人籬下的他,索性向母親辭別,到應天府求學。據史書記載,范仲淹在求學時非常刻苦,他“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可以說他過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困苦,但他卻從不以為苦。

十年寒窗苦讀,27歲的范仲淹高中進士,任職九品官員廣德軍司理參軍,同時將名字改為“范仲淹”。安頓下來後,范仲淹將母親接到了身邊。

范仲淹在家族內部做一決定,讓家族子孫世代受益,興盛到清末!

(呂夷簡劇照)

范仲淹為官40多年,一直清正廉潔。既能針砭時弊,施行改革,也能戌守邊境,保國家平安。不僅如此,他在為人父母后,對子女教育也要求甚嚴。他不僅要求子女用功讀書,還要他們正心修身,樂善好施,做個情操高尚對社會有用的人。

范仲淹的家國之情,不僅僅是體現在他為官為人父的基礎上,他還在家族內,做了一件善事。正是這一舉動,讓範氏一族興盛了800多年,並且還出了不少良臣名相。

那麼,范仲淹做了一件什麼善事呢?

公元1036年,范仲淹由於不滿宰相呂夷簡專權,向仁宗進獻《百官圖》,並對呂夷簡培植黨羽,任用心腹的行為提出尖銳的批評,希望宋仁宗能親自過問官吏升遷之事。但宋仁宗受呂夷簡矇蔽,再加上群臣畏懼呂夷簡勢力,因此勢單力孤的范仲淹,最終被貶出京。

范仲淹在家族內部做一決定,讓家族子孫世代受益,興盛到清末!

(範氏義莊遺址)

這已經是范仲淹第3次被貶。49歲的范仲淹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當時範氏族人勸他索性告老還鄉,將歷年積蓄購置田產以供安享晚年。范仲淹一向自律節儉,對於這樣的建議一口回絕。不過,這也讓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建義莊。

范仲淹有了這個想法後,便將自己的住宅改成學堂,以供族中子弟讀書。同時他又拿所有積蓄購置了良田千畝,讓弟弟找擅長經營的族人來打理田莊事業。經營所得的錢財,也都有所安排:一是資助族中出外考學的子弟,二是給予婚嫁喪娶一定的禮金,三是對族中經濟困難的人發放口糧。萬一哪家缺錢,也可以向義莊借貸。如此一來,確保了範氏後人不僅衣食得安,還能安心讀書。

由於范仲淹帶頭做出了表率作用,受益的範氏後人,對義莊也多有捐助。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義莊不僅地產越來越大,他們對於義莊管理上的疏漏也多有增補。

歷經800多年朝代更迭,戰亂災荒,到清朝末年,範氏義莊憑著良好的執行機制,依然有良田5300畝。靠著這些良田經營所得,範氏一族不僅得已躲避戰亂災荒,還依然能以讀書為重,更是出了不少為國家分憂的良臣名相。

(參考史料:《范仲淹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