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菜單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我們在洗澡的時候,經常會從身上搓下來一些黑泥條,並且用指甲稍微抓幾下就會有一種滑膩膩的感覺,一通上下其手徹底搓洗之後就如同脫了一層皮,沒有了“黑泥”附著在身上,就像渾身的煩惱被瞬間衝進下水道,別提多舒坦。

洗澡搓出來的“黑泥條”是什麼?

經科學家研究發現,洗澡搓下來的這些“黑泥”並不是真正的泥,它實際上是身上的死皮(面板最外層的角質層)、面板毛囊中的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以及少量的灰塵、蟎蟲、細菌等粘在一起的“混合物”。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儘管這些被搓下的“黑泥”都是實打實的髒東西,但一般專家都不建議勤洗澡,或者說不建議過度搓澡。因為角質層雖然主要是由10至20層扁平、沒有細胞核的死亡細胞組成,但由於它是表皮最外層的部分,相當於面板的保護層,對直徑為200奈米的細菌以及直徑約為100奈米的病毒等微生物具有很好的屏障作用。

一旦過度搓澡就會導致角質層大量破壞,失去保護層的面板就會很容易遭到細菌和病毒的入侵,從而引起面板瘙癢、過敏等症狀。並且雖然現在有很多護膚品或一些塗抹的軟膏能夠很好地緩解這些症狀,但是藥三分毒,尤其是那些含

尿素乳膏(軟膏)之類的,

用多了同樣會破壞角質層,進而讓你陷入惡性迴圈。

肚臍眼裡的“黑泥”又是什麼?

不過,我們除了在洗澡的時候能搓出黑泥條來,有時候在摳肚臍眼的時候,也能摳出來一些黑泥。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2012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收集了60名志願者肚臍眼裡的“黑泥”樣本,並將這些樣本放在不同倍數的顯微鏡下觀察,當顯微鏡放大到200倍時,這些黑泥基本上呈現出頭皮屑那樣的透明色;當放大到500倍時,就如同看到無數條透明狀的鐵線蟲或蚯蚓在眼前;當繼續放大到1000倍時,彷彿看到螞蟻群在活動,還沒等怎麼看雞皮疙瘩就起來了,看完簡直一陣惡寒!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肚臍眼“黑泥”被放大200倍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肚臍眼“黑泥”被放大500倍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肚臍眼“黑泥”被放大1000倍

那麼這些黑泥又是從哪裡來的,由什麼組成的呢?能不能經常摳呢?其實要回答這一連串的問題,首先就得科普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肚臍眼”。

“肚臍眼”實際上是肚臍的俗稱,醫學生則稱之為神闕穴,它位於髂前上棘水平的腹部正中線上,直徑約為1-2釐米,是人體唯一能看得到且又能直接摸得到的穴位。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從本質上來講,肚臍實際上是胎兒出生後,被剪斷而遺留在胎兒身上的那節臍帶頭脫落留下的疤痕,它是人體最早的疤痕之一。

在胎兒未出生之前,臍帶是連線胎兒與母體(媽媽肚子裡的胎盤)之間的紐帶,胎兒就是透過臍帶來吸收營養並進行代謝物的排出。

因此當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臍帶靠近胎兒的一端其實是連線胎兒體內各種內臟和器官的部位。一般情況下臍帶內含結締組織和一對臍動脈、一條很粗的臍靜脈。

但有時候也有一些需要外科矯正治療畸形,例如臍帶中還有退化不完全的卵黃管(Vitelline duct)、無法自行閉鎖而成為臍正中韌帶的臍尿管(Urachus)等。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臍帶裡的臍靜脈沿著胎兒腹壁內面透過肝的血竇、臍動脈與胎兒主動脈相連,並依靠胎盤絨毛上皮的滲透作用,實現胎兒盤液與絨毛間隙內母體血液之間進行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的交換。

不過從胎兒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臍帶作為連線胎兒與胎盤之間的紐帶作用結束了,而隨著臍帶的脫落所留下的肚臍眼不僅沒有什麼特殊的生理功能,而且還是身上比較脆弱的部位,尤其是嬰幼兒不可受涼或用手摳。

由於臍帶脫落後,往往會形成一個結構比較小且複雜的向內凹陷或向外突出的結締,很容易“藏汙納垢”。

一是肚皮上的毛髮(汗毛)會將衣服上的毛絮刮下並捲入肚臍裡,而且肚毛越多越是容易把這些毛絮向肚臍眼裡集中。

一位名叫Graham Barker的男士從1984年就開始蒐集肚臍毛絮,到2000年他一共填滿了3大罐子,他也因此而登上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真是沒有更酸爽的了。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二是上文中講到,科學家從收集到的60份肚臍眼“黑泥”樣本中,就曾發現了2368種不同的細菌,相當於每個人的肚臍眼裡“住”著67種細菌。包括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白念珠菌、鏈球菌感染、丙酸桿菌、類白喉桿菌、非發病分枝桿菌等。

並且實際上,我們的肚臍眼就是一個“細菌窩”,因為肚臍眼除了會捲入一些毛絮外,還會隨著我們面板時刻都在進行的新陳代謝,許多角質層、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以及細微的灰塵等也會向這裡彙集,為細菌的生長提供了養分,成為細菌天然的培養基。

不過肚臍雖小並有很多細菌寄居,但它卻是“綠色生態佈局”的大“生態體系”,因為裡面寄居的細菌既有有益細菌,也有有害細菌,它們之間相互博弈,是共生共存的關係。

當有益細菌佔據上風,免疫系統就能維持肚臍眼正常的秩序,我們不會有任何的不適感或其它症狀出現;而當有害細菌佔據了上風,那麼有害細菌就會迅速摧毀已經構築好的免疫系統,出現瘙癢、化膿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其它疾病的發生。例如新生兒臍帶剛剛脫落不久,此時的肚臍眼非常脆弱,如果護理不當就很容易感染金黃葡萄球菌。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與搓澡一樣,肚臍眼的清洗也不能過度,雖然摳洗肚臍眼不會出現像老人說的那樣引起漏風、摳破肚皮等情況發生,但是肚臍結締組織的表層面板同樣受到角質層的保護,因而直徑為200奈米的細菌或直徑約為其1/2的病毒無法穿透這層屏障而侵入面板內部。

如果過度摳肚臍眼,不僅會造成角質層破壞,導致細菌和病毒趁虛而入侵入人體內部,而且一旦摳傷面板還會出現流血化膿,嚴重的還可導致腹腔內部感染,看來隨意摳肚臍眼傷害還挺大的。

肚臍眼裡的“黑泥”到底是啥,能摳嗎?顯微鏡放大1000倍,真惡寒

那麼既然肚臍眼裡有這麼多“黑泥”混合物,要怎樣科學護理呢?下面筆者就列舉兩種常用的護理方法:

1、對於肚臍眼比較淺的人,直接用溫水沖洗並輕輕地擦乾即可;而對於肚臍眼比較深、褶皺處容易“藏汙納垢”的人,用棉籤或無紡布搓條蘸取沐浴露輕輕地擦一遍,然後用水衝淨擦乾即可。

2、簡單地用水沖洗仍無法將汙垢清理乾淨,也可以用粘溼醫用酒精的棉籤對肚臍眼裡的汙垢進行清理,並且清理完畢後一定要用棉籤等吸水性好的東西將肚臍眼裡的水分吸收掉,避免殘留的“混合水”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總之,請記住,無論是以上哪一種,一個月清洗1-2次就行了,過度清洗極有可能會打破肚臍眼原有的“生態體系”,反而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