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18.08.19【胡希恕講傷寒論】丨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

菜單

18.08.19【胡希恕講傷寒論】丨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

版權說明

本文為胡希恕先生生前教學錄音文字稿,為了便於閱讀和理解,我們做了部分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

胡希恕

(1898-1984)又名胡禧緒,漢族,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讚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第七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第291~292條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釋】:少陰病轉屬太陰,嘔吐、下利、手足不逆冷而反發熱者,為胃氣不衰,故不死。假設脈不至者,可灸少陰太溪穴七至。

【注】:①吐利,是少陰病並於太陰的重要標誌(見太陰病提綱)。病人太陰可關係生死,但不是說必死,其預後還得看邪正交爭的結果。太陰在裡,是人體御病的最後一道防線,在治療中不可不預先考慮,給予足夠重視,爭取防患於未然也。

②手足不厥冷,即無四肢厥逆。反發熱者(參見294條)胃氣不衰,當有治癒之機。

③脈不至者,即脈不出。在太溪穴用灸法可亢奮陽氣,促其脈至。

【按】在漢代時,針灸比湯液運用普遍而興盛,一提灸少陰,一般都能知道,故不註明穴位。本注選太溪穴系後人經驗,故從之,其後世湯液盛行,針灸反衰也。

編輯:一心

一心一醫

祖國醫藥文化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