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菜單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登高》

《登高》此詩,號稱古今七律第一。難道杜甫是為了嚴格達到平仄的標準,故意將“葉”改成了“木”嗎?可是,“木、葉”二字都是仄聲字。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林庚的《說“木葉”》,對“落木”一詞進行了溯源。透過這篇文章,我們知道了“落木”源自於屈原的《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這說明“落木”並非杜甫生造的詞彙,但是他仍然沒有講清楚,杜甫為什麼要用“落木”。對此我分析了一些文章,得出一點看法:杜甫之所以不用“落葉”是由《登高》的悲壯基調決定的。

葉落樹還在,木落樹已枯。樹枝被急風吹折,夾著枯葉,蕭蕭而下,喻示著杜甫本人老病將死,突出的是一種絕望、肅殺的氛圍。

除此之外,“落木”的意象已經囊括“落葉”、“摧枝”,是一個相對最優的選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在這首詩的第一句中,描繪出了一幅天風呼號,愁慘悲壯的畫面。“風急”而“天高”,是縱向的空間描寫,意味著作者的視線是由低向高,向上仰望。

因此明代胡應鱗贊之為“海底珊瑚,瘦勁難名”而又“深沉難測”。開筆即讓人產生了一種,萬物皆因秋天的到來,張皇失措的錯覺,因此就奠定了全篇悲壯雄渾的基調。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接下來第二句,“渚清沙白”是橫向的空間描寫。杜甫平視他的正前方,在滾滾江流襲來之前,江中小島原本是平靜的。但是因為“風急”,沙鷗們已經預先得到了警報,開始“飛回”,這是指返回自己的鳥巢。

因此到了頷聯部分,杜甫已經計劃好了要寫後面的“不盡長江滾滾來”,但是他決定先寫“無邊落木蕭蕭下”,因為前面寫了“風急”。

這裡假如用“落葉”不用“落木”,那麼意象就會顯得十分狹窄。並且,“落葉”給人的感覺是輕盈的,更適合用來描寫婉約精緻的小場景和秋天淡淡的愁思。不適宜表現地坼山崩、江河滾滾的悲壯。

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已經五十六歲,蹉跎半生,窮困潦倒。原本到成都投靠好友嚴武,後來嚴武也去世了。他年老多病,一事無成,可以說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杜甫空負一身蓋世詩才,卻沒有幾個人欣賞他,因此他當時的心情是異常沉重的。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杜甫這個人有一個特點,他絕少作詩自憐,總是習慣性地推己及人。因此他個人的末路悲愴,也被化成了整個世界的山河變色,這就是《登高》前半部分的基調。

網上對於杜甫使用“落木”,有以下這麼幾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構圖說”。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杜甫寫長江滾滾來,江水是橫流的,所以得寫一個“落木蕭蕭下”,給畫面豎著再來上這麼幾筆。

然後,這部分人還舉例說明,比如王維寫“大漠孤煙直”,煙是向上的一條直線,那麼下一句他就寫了一個“長河落日圓”,給詩句里加一個圓圈。而杜甫自己也有“星垂平野闊”的句子,星垂是縱向往下落,原野就是“平”橫著向外延展的。

這個說法得到了不少網友的點贊。不過這種說法,只能證明杜甫有意用向下垂落的東西,與後句中橫流的長江進行對仗。並不能證明為什麼一定是“落木”,而非“落葉”,因為“落葉”也是向下墜的。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第二種看法是“因襲”說。這種說法就源於我們前文中提到的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這篇文章探尋了“落木”的詞源,出自屈原的九歌。

我們都知道,《詩經》、《離騷》是中國詩詞的源頭,而屈原也是天下詩人的終極偶像。他的愛國情懷與犧牲精神,也是杜甫一生的座右銘。

因此有人認為,杜甫在創作《登高》時,只是習慣性地拈來了一個他熟悉的,帶著悲秋意象的詞,並沒有太多的深意。

不過持這種說法的朋友,對杜甫嚴重缺乏認識。杜甫作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練字,他的愛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他會隨便找一個詞來湊合嗎?根本不可能。

第三種說法比較有趣,是一個在夔州生活過的人的說法。因為夔州就是奉節,奉節有大量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這裡生長著樟木、山茶、木蘭以及小葉榕樹,秋天不落葉。所以杜甫描寫的是這些樹的樹枝被急風吹折的畫面。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但是狂風吹折“樹枝”的現象,並不可能大規模同時出現。活樹的樹皮都是有韌性的,不像枯樹,即使急風折斷樹枝,它多半還是會懸掛樹梢上,很難造成“蕭蕭下”的壯觀景象。

第四種說法是,“無邊落木”指的並非樹葉、樹枝,而是指一種古老的河上運輸方式。

中國古代運送木材,是把成株的樹木砍下來捆成一個木排,再放到長江裡,借水力運往下游。這種操作方式至少在八九十年代,在重慶的長江邊上還能見到。

這種說同樣未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因為《登高》開頭是在寫景,透過對秋景的反覆渲染,來突出萬古悲秋的沉重主題。描寫運送木材,不能達到渲染氛圍目的。

因此杜甫寫“落木”,很顯然不是出於以上考慮。“構圖說”其實已經比較接近答案,但是杜甫並不是簡單地只想要一個平衡的構圖,而是想突出一種“死亡”的氛圍,並和後句的“不盡長江滾滾來”達到一種平衡。

樹的生命力是很頑強的,普通的樹,到了秋天就會落葉,可它在來年春天又會吐出新芽。所以“落葉”之悲,是悲而不傷的,它只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

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不是落葉?

葉子落了,樹還活著。然而,“落木”則會給人更多的聯想。“落木”是什麼?那是急風吹落的樹葉、枯樹枝的混合體。

前面幾段我已經提到過,活著的樹,樹皮是有韌性的,它的樹枝即使被吹折了也很難“蕭蕭下”。只有一種情況折枝會“蕭蕭下”,那就是死樹或者老樹的“枯枝”。

一棵樹的枝椏如果很容易被吹折,那就說明樹要麼是死了,要麼病得很重,離死不遠,就像是五十六歲的杜甫本人一樣。

“落木”的意象豐富,並給人以絕望的肅殺感。只有“落木”帶來的“死亡”意象的沉重感,才能對搭上“長江滾滾流”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