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菜單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威遠雙河埝渡槽建於20世紀70年代,位於內江市威遠縣東聯鎮(原靖和鎮)雙河堰水庫堰閘下方,是威遠團結渠乾渠的一段,也是團結渠進入自貢市大安區前最後的一座高架渡槽。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從指路碑往華場方向的自華路下坡路段,常常能看到路邊的團結渠。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雙河埝渡槽也算得上自華路邊的標誌性建築,因此決定抵近河邊對其探尋一番!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雙河埝渡槽在設計修築時,充分考慮到如何減輕渡橋重量的問題。主跨上有6個大拱券洞,主跨之間有3個小拱券洞,這些預留拱券孔洞,大大減輕了渡橋重量。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雙河埝渡槽的下游河段靜怡而唯美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渡槽中間兩墩位於河中間,大拱券洞從自華路往葫蘆口水庫方向由大逐漸變小,毗鄰自華路的大拱券洞及小拱券洞已被紅磚填堵。輕風過處,渡槽倒影,美輪美奐!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據威遠縣誌(第一輪)記載,團結渠在威遠河左岸,原從小堰沱 (即今葫蘆口水庫庫區、距壩址1。5公里) 取水。1971年4月,建成渠道8公里,第一次輸水後延伸水渠。龍會區於1972年4月開修明渠,主要負責修築本區地段,即從達木河起至指路碑止;重點工程從達木河起至老鴰山止。1973年,自貢市大安區組織民工參加延伸水渠,負責大安區境內渠段外,還負責修築龍會區境內老鴰山至指路碑的重點工程。而雙河埝渡槽正處於老鴰山至指路碑段。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近距離觀察雙河埝渡槽,兩個河中的橋墩上分別刻有“修渠戰士多奇志,敢叫山河換新裝。”中間橫批為“雙河埝渡槽”。渡槽整體為黃漿石修建,頂部的渠道從外觀看應該是後來加固維修過。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靜靜流淌的雙河堰水庫堰橋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穿過雙河堰水庫堰橋,感受對岸別樣的風景!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一條鄉間公路從大拱券洞穿過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山坡上的渡槽即是雙河埝渡槽的起點

內自邊界行--威遠雙河埝渡槽

雙河埝渡槽設計精巧、造型美觀,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設計水平。歷經40多年的歲月滄桑,依舊在為沿線的內江威遠和自貢大安兩個地區發揮著重要的輸水功能。它不僅是葫蘆口水庫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個時代歷史發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