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菜單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在蒙古語中,毛烏素的意思是“壞水”。這裡曾風沙極大,乾旱少水,氣候惡劣,寸草不生。然而根據最近據陝西省林業局釋出資料,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 已達93。24?沙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472萬畝。沙區 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實現了區域性的荒漠化逆轉。這也就是說,毛烏素沙漠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一片被人類徹底征服的沙漠。

一、曾經水草豐美的毛烏素沙漠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毛烏素沙漠,並非一開始就是沙漠。相反,毛烏素沙漠本是水草豐美之地。秦漢時期,蒙恬北逐匈奴,將今天毛烏素地區從胡人手中奪了過來。於是秦始皇在毛烏素周邊建立了九原、雲中、上郡等郡縣。同時,蒙恬還在今天河套地區設定了44個縣。

當時的毛烏素沙漠環境有多好呢?當時秦始皇曾遷徙大量百姓進入當地,並開啟了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度成為可以與關中相媲美的“新秦中”。秦朝滅亡後,匈奴重佔毛烏素,此地又成為匈奴的遊牧地。

到了漢武帝時期,衛青大舉進攻河套地區,並重新佔領毛烏素。在當地,漢武帝建立了西河、朔方、雲中、北地、五原和上郡六郡,設定115個縣城。其後,漢武帝將70多萬平民遷入毛烏素地區,設定軍屯。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經過漢朝農民的辛苦耕耘,讓當地成為“沃野千里,谷稼殷積”之所。到了漢宣帝年間,毛烏素地區變得空前富庶,甚至可以調運糧食到內地,拯救內地的饑荒。

從東漢到南北朝,毛烏素沙漠卻迎來了衰落期。根據氣象學泰斗竺可楨的研究,當時中國進入了一個乾冷期,而處於400毫米降水線附近的毛烏素沙漠降水量驟減。農田逐漸退化為草場,而這塊土地又落入胡人之手。在五胡十六國後期,該地還成為匈奴赫連勃勃政權的核心地區,在當地還有著名的統萬城。

但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的氣候重新變得溼潤。唐太宗滅東突厥後,毛烏素地區再次被中原政權所控制,並被劃入了關內道。由於當地胡漢混雜,因此唐朝在當地設立了六胡州,並讓突厥降人在當地屯田、遊牧。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然而到了唐朝末年,“毛烏素”地區突然出現了大量風沙。《新唐書》記載: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十月, 夏州大風, 飛沙為堆, 高及城堞” 。

也就是說,當時“毛烏素”地區的風沙已經可以和城牆一樣高了。而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災異。不久後,朔方、德靜二城也出現了“飛沙成堆”的情況。

從公元822年開始,毛烏素沙漠開始繼續擴張,原本水草豐美的鄂爾多斯地區,逐漸沙漠化,不再能支援農業文明。

當地之所以會沙漠化,很大程度也是因為氣候的乾冷化。與此同時,六胡州牧民的濫牧濫耕的行為,也加劇了當地的沙漠化。例如:建中二年(781), 詩人李益的詩作《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 ,就有“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沙頭牧馬孤雁飛,漢軍遊騎貂錦衣。”的說法。

很顯然,氣候的變化和六州胡人的肆意妄為,是“毛烏素”逐漸由水草豐美之鄉,變成荒漠的真正原因。

二、明清時期的沙漠化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到了宋朝,今天毛烏素地區被納入西夏的版圖。而在宋夏戰爭中,毛烏素成為宋夏兩軍交戰的前沿地帶,而戰爭對環境的破壞極大,進一步加劇了當地荒漠化。

而到了明清時期,毛烏素沙漠正式形成,並不斷向東南緩慢推進,並逐漸到達延綏長城一線。延綏長城經過萬曆初年(1573)巡撫張守中重建,“ 崇墉蜿蜒, 屹為巨障矣” 。但好景不長,長城沿線就遭致強烈的風沙侵襲,情勢極為嚴峻。

風沙之大,甚至能讓沙子與城牆齊高,蒙古人騎著馬就能殺上城牆,並侵入內地到處姦淫擄掠。位次,明政府每年都要花費大量金銀進行“扒沙”工作。然而自然力量如此強大,“扒沙”工作一直收效甚微。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因此,流沙與飛沙越過明長城繼續 向東南擴散,長城內側的榆溪河與無定河間的三角地區快速沙化。無奈之下,明朝榆林城只得向南遷徙,躲避風沙。

而到了清朝初年,毛烏素沙漠仍在不斷南擴。雖然地方官不斷阻止百姓扒沙,但仍不能阻止沙漠吞噬百姓的家園,榆林城不得不再次南遷。最終到了20世紀70年代,毛烏素沙漠擴張至最大。

學者們一般認為,毛烏素沙漠的形成主要還是自然因素,與氣候變化正相關。在暖溼期,毛烏素沙漠就會變成適合農耕和遊牧之地。但是到了乾冷期,毛烏素便會面臨水源減少、植被退化的災難。

但是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毛烏素沙漠的形成,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極大。特別在明清時期,由於高產作物的引入,出現了人口爆炸。大量農民湧入當地,進行農耕生產,耗盡了土地的肥力,造成土地的沙漠化和鹽鹼化。

三、毛烏素返青,漢唐盛世再臨?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到了解放時,毛烏素沙漠仍呈現出不可阻擋之勢。到1949年時,沿長城的靖邊、榆林、神 木一帶流動沙丘密整合片。其中榆林城幾乎已陷入沙漠中,人們可以毫不 費力地爬上沙丘,登上城牆。這座塞上名城已經成為陷在沙海中的“孤島”。

據公開資料顯示,解放初期的榆林全市僅殘存60萬畝 天然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流沙吞沒農田牧場120萬 畝,沙區僅存的165萬畝農田也處於沙丘包圍之中,390萬 畝牧場沙化、鹽漬化、退化嚴重,每年因水土流失輸入黃 河的泥沙高達5。3億噸,佔中上游入黃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為了防沙治沙,人民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治沙活動。1959年,榆林政府釋出治沙補貼政策,發動全民治沙造林。於是,數十萬榆林民眾扛起鎬頭,背起樹苗,挺進毛烏素沙漠。有了政府的補貼,治沙就容易多了,政府出錢,百姓出力,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洪淤地,治沙成果很快就顯現出來。

曾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現正急速消失,這是漢唐盛世的前兆

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智慧的中國人發明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術和方法。從1950年代開始到1990年代,主要採取了 推廣飛播灌木、栽種喬木、引進常綠樹種等三個階段。為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當地百姓還別出心裁地發明了從“草方格“,而這一技術也在國際上得到了迅速推廣。

在我們的不斷努力之下,毛烏素沙漠的面積不斷縮小,植被越來越多。如今的毛烏素已經稱不上沙漠,更像是一片森林。

根據學者研究,現在的中國又進入了新一輪的溫暖溼潤期。隨著“全球變暖”,毛烏素地區正在“變溼”。因此,毛烏素沙漠的消失不僅僅是“人和”,同時也是因為“天時”。要知道,漢唐的興盛,很大程度也源於氣候變暖。

如今的毛烏素正在返回它漢唐時期的模樣,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中國下一個“漢唐時代”的到來?如今我們有天時地利人和,還怕不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