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菜單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駱馬湖是淮河流域的第3大淡水湖泊,同時也是江蘇省的第4大湖,湖中的魚蝦資源非常豐富,年產量超過4000噸。在宿遷和新沂兩地,駱馬湖是頗有名氣的“天然魚塘”,盛產鰱鱅、刀鱭、銀魚、鯽魚等優質水產品,飽受市場讚譽。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駱馬湖周邊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水產養殖區,當地漁民主要透過捕撈野生的魚蝦維持生計,湖區的生態環境也保持的很好。但隨著需求量激增,單純依靠捕撈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湖區漁業也開始向捕養結合的方式轉變。

從90年代開始,湖區的網箱、圍網、圍欄以及魚籪等設施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漁民也開始轉型成為了養殖戶。到了2015年,密密麻麻的網衣幾乎遍佈了整個湖區,大規模的養殖活動對湖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壓力。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2016年前後,駱馬湖的圍網幾乎遍佈了整個湖區

與此同時,傳統的捕撈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捕撈壓力越來越大,二是網具型別越來越多。

駱馬湖漁業管理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在2011~2017年間湖區的捕撈產量從原先的4000噸逐步上升到了5500噸,漁船總功率超過1萬千瓦,捕撈強度越來越高。當地漁民所使用的網具型別也越來越多,常見的有絲網、地籠、蝦籠、密眼網等等,大魚小魚全都在捕撈範圍內。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雖然捕撈強度不斷提高,但駱馬湖的魚類資源並沒有明顯的衰退,產量不降反增,這主要是因為當地漁業部門每年都會放流大量的鰱鱅魚種。僅僅在2011年,全湖投放的鰱鱅夏花魚苗就達到了600多萬尾,大規格的魚種更是超過了9萬公斤。

這種透過增殖放流來提高產量的手段非常奏效,在太湖、洞庭湖、巢湖等大水面湖泊中也相當常見,是當前我國內陸湖泊最主流的漁業生產方式。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在放流的魚苗中,鰱魚和鱅魚往往是最優先考慮的物件。這兩種魚以低階的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為食,只要湖中的營養鹽充足,浮游生物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生長繁殖,進而為鰱鱅提供餌料。這樣的好處也極為明顯——在相同的時間內,濾食性的鰱鱅比肉食性魚類長得更快,消耗的能量也更少,而且還能改善水質,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即便有了鰱鱅的“助力”,駱馬湖還是陷入了生態破壞與水質汙染的困境。

宿遷市的居民反映,駱馬湖的人工採砂規模很大,前後持續了20多年,有些湖區甚至已經出現了水下荒漠的現象。事實也證明,頻繁的採砂活動嚴重破壞了湖底的結構,使水生植物急劇減少,而這些水生植物原本是野生魚蝦的天然產卵場、繁殖場和育肥場(俗稱“三場”),對魚類的自然繁殖非常重要。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此外,機械翻轉起來的大量泥沙使湖水變得渾濁不堪,會嚴重影響藻類的光合作用;懸浮在水中的泥沙會附著在魚類的鰓部,阻礙正常的呼吸過程(尤其是幼魚)。再有,採砂船產生的燃油汙染以及生活垃圾對水質也有著很大的危害,這一點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近幾年的監測結果顯示,駱馬湖的水質總體上還算優良,但有一個突出的問題——氟化物濃度較高,罪魁禍首就是長期的採砂活動。為了保護生態,從2015年開始當地政府全面禁止了採砂活動,氟化物的濃度這才開始有所降低。

然而,黃砂的無序開採已經對湖區生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影響,甚至還引發了另一個危機——菹草的爆發。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菹草是一種多年生的沉水草本,也被稱為蝦藻、閘草、麥黃草。從2006年開始,幾乎在每年的2~5月,湖底的菹草都會在駱馬湖爆發性增殖,是湖區絕對的優質物種。菹草的生長速度極快,每天能長高12~15公分,成株高度一般在1。5米以上,最大的能長到2。5米。

從6月份開始,過度增殖的菹草會大面積死亡(類似於“倒藻”),水草的營養組織在水中分解時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同時伴隨著明顯的腐臭味,導致水質惡化並威脅到周邊市區的飲水安全。在風力作用下,菹草的碎片還會不斷積聚,覆蓋面積一度超過100公頃,給當地的漁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損失。

菹草的泛濫並非自然現象。在駱馬湖未出現大規模的採砂活動之前,湖區的水生植物主要是金魚藻、黃絲草、輪葉黑藻,當時的菹草僅出現在湖區東部,而且數量並不多。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受黃砂開採的影響,湖床的深度增加(最深處有幾十米),透明度下降,這改變了水生植物的受光條件,使得原先的金魚藻、輪葉黑藻等物種銳減,原生生態系統被破壞。缺少了其他植物的競爭,原本在湖區東部“蟄伏”的菹草逐漸興盛起來,分佈範圍越來越大,優勢度一度高達95%-100%。

除了採砂活動,駱馬湖的富營養化程度也不容樂觀,目前的營養狀態為中營養水平。駱馬湖的平均水深為3。3米,是一個淺水性湖泊,自我調節能力低,氮磷含量很容易升高。

駱馬湖富營養汙染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湖區的圍網、網箱養殖面積廣闊,經營方式過於粗放,殘餌和糞便難以及時清除;第二,沂河和京杭大運河每年都會攜帶大量的營養物質進入駱馬湖,這和上游的生活汙水、農業退水有直接關係。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淮河流域及駱馬湖區點陣圖(圖中紅圈示駱馬湖所在地)

對於駱馬湖的圍網、網箱養殖活動,當地漁管辦已經採取了整治措施,從2016年開始有計劃地清除圍網和網箱,逐漸縮小養殖區的面積。截止到2020年,駱馬湖的新沂水域已經拆除3。5萬畝的圍網,目前的養殖規模只有1000畝左右,而且都經過了標準化改造(見下圖)。

駱馬湖的危機4000噸魚庫清盤,非法採砂留下“不治之症”

▲標準化改造後的駱馬湖網箱,全部用來養鱅魚

值得注意的是,這1000畝左右的網箱基本上都是用來養殖鱅魚(花鰱),不需要投放人工飼料,是名副其實的淨水網箱。隨著駱馬湖全面禁捕、退捕政策的落地,內源汙染已基本清除,這也是對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的積極響應。

至於沂河和京杭大運河所攜帶的汙染物,目前也只能透過加強汙水處理來減輕汙染。有專家建議,對駱馬湖進行截汙是防止富營養化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有必要加強對入湖河流的水質監測,建立一個自動監測和預警系統。

總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不僅造福子孫後代,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於駱馬湖的生態改造成果,我們共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