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門,曾是權力的象徵,如今無人提及

菜單

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門,曾是權力的象徵,如今無人提及

在北京城流傳這麼一句老話,“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典一口鐘”,說的就是北京大大小小的城門。雖然如今很多城門樓子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這些城門名字卻流傳了下來。但唯獨有是有這麼一座城門,雖然更被譽為國門,但是它不僅沒有保留下來,甚至連名字也很少有人提及,基本算是徹底消失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就給各位講講這座消失的神秘城門,這一切還要從朱棣遷都北京說起。

話說在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奪權篡位後,決定遷都北京,那時的北京城不過是是個藩國,完全沒有如今的氣勢。於是朱棣下令大修北京城,參照的模板就是當時的首都南京。這其中就有今天咱們要說的這個主角——大明門。大明門是仿照南京的洪武門而建造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天安門和正陽門中間,不過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的是,大明門並不是城樓,而是一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大明門修建完成後,朱棣很是高興,還特地讓大學士解縉題寫了一副門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也就是從這時起,大明門就成為了中國權利的象徵。

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門,曾是權力的象徵,如今無人提及

後來清軍入關,將大明門又改名為大清門。按照清朝的祖制,大清門的中門平日裡是不能開的,只有皇帝、太上皇、太后才可以從中門隨意進出。除了這三位,還有兩種情況,可以開啟中門,第一種就是每次科舉考試,殿試的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可以在發榜的時候可以走一次,這也是為了彰顯朝廷對科舉的重視。另一種情況就是皇帝大婚時,正宮皇后可以坐著轎子從大清門抬進來。這裡需要特別強調,並不是所有皇后都有這種待遇,必須是皇帝登基後,才舉行婚禮大典的皇后才有這種禮遇。縱觀大清朝,只有五位皇后享受過這種禮遇,分別是順治帝的廢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帝的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光緒帝的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這裡要特別說一下孝哲毅皇后,就是她把那句“我是坐著轎子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發揚光大的。事情是這樣的,雖然她貴為皇后,但是她與當時的太后慈禧,相處的並不是很融洽,甚至慈禧太后放出話去,準備廢后。這時,素來以耿直著稱的惇親王奕誴找到慈禧,說了一句讓慈禧太后啞口無言的話:“想要廢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必須也要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才行”。這話直接讓慈禧的臉耷拉到了腳面,眾所周知,慈禧是母憑子貴才當上的太后,並非明媒正娶的國母皇娘。這件事也一直讓慈禧耿耿於懷,直到1902年兩宮迴鑾,慈禧才算圓了一次被抬進大清門的夢。大清門的規矩非常多,其中還有一項特殊的規定,大清門“只進喜、不出喪”,但這一祖訓,隨著辛亥革命的一聲搶響,也被作廢了。

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門,曾是權力的象徵,如今無人提及

辛亥革命勝利後,大清門改稱中華門,這也徹底打破了清朝“只進喜、不出喪”的祖制。1913年,隆裕太后的棺槨從中華門前經過,穿正陽門,坐火車運往清西陵,畢竟是清朝的太后,只是從門前經過,並不是穿過,下面這位就沒那麼客氣了。1916年,袁世凱的棺槨被人從中華門抬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棺槨從這裡被抬出,被人視作“冒天下之大不韙”。1929年的奉安大典,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也從中華門穿過,由專列運往南京安葬。之所以在民國時期,有這麼多人打破傳統,也和當時的交通環境有關,民國時期,前門火車站已經通車了,走中華門是到達火車站最快的一條路徑。

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門,曾是權力的象徵,如今無人提及

因為這座國門的命名過於簡單粗暴,以至於在民間還流傳這麼一個小故事。就在民國政府準備改換中華門牌匾的時候,不知道是為了趕工期,還是預算緊張,工作人員準備廢物利用,將大清門的牌匾翻過來接著用。結果牌匾一摘下來,在場的所有人都傻眼了,只見牌匾背面赫然寫著三個大字“大明門”,原來早在清朝,人們就已經學會投機取巧了。當然,這只是老百姓編纂的故事,在1912年大清門匾額被摘下的時候,這種傳言就被打破了,“雙面列印”被證實子虛烏有。不過在更換中華門匾額的過程中,確實不太順利。

不管是大明門還是大明門,匾額都是由青金石製作而成,且都是橫匾。原本中華門也是橫匾,由京兆尹王冶秋書在一塊木匾上書寫“中華門”三個大字,黑底金字。後來因為用的不是赤足黃金,而是彩畫用的金箔,導致不久後金字就蛻變成了銀白色。黑底白字實在是不吉利,於是在1914年又換成了一塊豎匾。

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門,曾是權力的象徵,如今無人提及

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時人們可犯了難,這中華門的名字是換還是不換呢?老話說的好,車到山前必有路,橋到船頭自然直。1952年的一個決定,讓人們不再糾結。這一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為了擴建天安門廣場,中華門於1954年被拆除,中華門也徹底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