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菜單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改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繼承革命文化,不忘本來,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們特此推出《河源兩地文化》系列報道,專題分為紅色文化篇和嶺南文化篇。

嶺南文化·龍川宗祠

龍川佗城“中華姓氏第一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趙佗輔佐主將任囂,率50萬大軍南下,平定百越,在佗城設定嶺南第一縣。趙佗在佗城主政6年,推行“和輯百越”、“漢越雜處”的民族政策。將士們與當地女子婚配,代代繁衍生息不絕,從此佗城成為嶺南最早的的客家先民聚集之地。當年征戰將士來自廣袤千里的中原大地,他們的姓氏繁雜。

我國《百家姓》現有收集的438個姓氏中,龍川擁有4萬多人口的佗城鎮,就發現179個姓氏,佔《百家姓》的40%,有筆畫最少的丁、刁、卜姓,也有十七畫的戴、鞠、魏等姓,還有僻姓佔、米、農、官、院等;除單姓外,也不乏歐陽等複姓。而該鎮18個行政村中,僅有2000多人口的佗城村就包容了140個姓氏,遠遠超過了我國目前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寧村發現的87個姓氏。龍川佗城這一發現,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是一種獨特和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所以龍川佗城鎮佗城村被譽為“中華姓氏第一村”。

佗城古城歷史記載的古祠堂有89間,每間一姓,現仍存48間祠堂。而且還有40多座姓氏宗祠遺址。被譽為,中華古祠堂愽物館。廣東佗城,中華百家姓氏如下:

黃徐鍾駱楊,劉鄧李羅張;

葉陳林沙邱,朱毛周胡康;

秦龍趙曾柳,鄔許任肖方;

刁文郭姚崔,袁蔡巫魏唐;

吳範練譚高,藍鄒賴葛莊;

熊黎戴薛遊,呂池陶管梁;

溫龔傅申古,彭韓殷伍王;

蘇侯麥舒廖,鄭餘謝杜鄺;

莫馬翁顧童,甘包馮陸桑;

孟塗盧盤歐,繆官潘俞汪;

戚金田龐丁,牛勞白石章;

柯佘史韋牟,辛普畢洪向;

孔靳段倪聶,卓祝連沈蔣;

卜萬衛於嚴,詹冼宋饒尚;

安關尹屈苗,郝賀隋凌姜;

董覃雷顏魯,鞠樊樂寧湯;

賈夏邵喬武,左堯錢麻匡;

曹辜霍阮程,閻佟江何長;

佗城百家姓,子孫更輝煌。

宗祠再現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鎮中心廣場上有一棟始建於民國時期的白色影劇院,如今它的一側改建成“龍川縣客家姓氏人口文化館”。館內一面巨大的“姓氏牆”上,佗城人口的179個姓氏像宇宙蒼穹中若隱若現的星辰,向我們訴說著先民篳路藍縷、開拓南粵的遠古秘密。

劉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步入佗城的窄巷深閭,劉氏宗祠在民居建築間顯得氣勢宏偉。宗祠裡修建了錯落別緻的亭臺院落,一面十餘米長的石壁展示著劉姓的文化歷史,鐫刻著劉氏古代圖騰以及歷朝歷代一百餘位名人和書法家寫下的“劉”字。在“古邑金榜”的長廊裡,展示著龍川考棚裡考出去的歷代劉姓進士、舉人、貢生名單,彰顯著這個家族昔日的榮耀。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敦孝悌、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務本業、端士品,隆師道、修墳墓,戒犯諱、戒爭訟,戒賭博、戒淫惡,戒犯上,戒輕譜”,劉氏宗祠裡陳列的十四條家訓,堪稱佗城家訓文化的代表。

駱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位於橫街的駱氏宗祠是佗城首個修繕完好並開放的祠堂,是河源地區龍川、和平兩地的駱姓總祠。新駱氏宗祠“修舊如新”,雪白的石灰粉牆蓋住了青磚牆,鵝卵石天井成了水泥地面,一口古井貼上了光潔奪目的褐紅瓷片,那些歷史文化資訊,被遮蓋得嚴嚴實實。

據載,這是一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大型古建築,曾有過美麗的雕樑畫棟,柔和的色彩讓人心靜。但現在走進這裡,讓人感到的是一陣喧鬧與浮誇。

羅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與劉氏宗祠的氣派堂皇不同,羅氏宗祠古樸素雅。祠堂保留著前廳、後堂、廂房、天井的原始格局,高椽大梁下是斑駁的白色牆壁和破舊的桌椅。“名揚四海重煥文光聯北斗,聲蜚三秦長留史蹟耀循州”的對聯,透露出羅氏家族重視文教的傳統。讓佗城羅氏後人引以為傲的是,家族歷代出了20餘位進士,宋代龍川縣城出過兩位羅氏探花:北宋宣和探花、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羅孟郊和北宋嘉佑探花羅愷。這些讓家族榮光的歷史,裝裱在鏡框裡,與祠堂裡的神龕一起,默默感召著後人。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順乎天理存滿腔,多福多壽;忍人讓人,不便害人,行必善,公道事,放開本心,怡子怡孫。——

黃氏家訓

龍川佗城數十間風格迥異的姓氏宗祠散落在古村各條街巷中,為“古龍川”催生了一股“尋根問祖”熱潮。來到佗城找自己的姓氏宗祠,從祠堂內的堂匾、對聯以及歷代宗親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譜,追尋自己族人的遷徙之路,是許多遊人的樂趣。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鄭氏祠堂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朱氏祠堂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鄒氏祠堂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舒氏祠堂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蔡氏祠堂

背後的文化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張氏祠堂

佗城的祠堂大多修建於清代,最多時有80餘間宗祠,現存41間,劉氏、黃氏、張氏、曾氏、駱氏、蔡氏、何氏、羅氏……斗拱飛簷、青磚紅柱,廳堂廊柱間,氏族先賢和家規家訓,讓佗城的家族歷史可見可觸。不同姓氏的祠堂毗鄰而建,風格不同、大小不一,有的華麗、有的古樸,卻各不攀比相爭,彼此共處了數百年。

鎮上的老人告訴筆者,在古鎮橫街8號屋,有8家不同姓氏的人雜居在一起,卻從來沒有發生過矛盾爭鬥。這是古鎮和諧的姓氏文化縮影:混雜多元,和於一地,融洽共生。

“佗城古鎮姓氏文化蘊含著“和”文化,與趙佗當年“和輯百越”的統治策略有關。趙佗當年最大的貢獻不是武力征服,是用“和輯百越”的文化策略統一了嶺南。”據瞭解,小小的佗城鎮居民姓氏繁多,但不同家族間和平相處,很少發生爭鬥,佗城姓氏中“和”的文化精神,或許正是嶺南文化相容幷蓄、開放包容氣度的源頭。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曾氏祠堂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侯氏宗祠

“遺兒千秋富貴,莫若良言一句。”在佗城的每一間宗祠裡,家規家訓傳遞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傳統觀念,成為他們的生活信條。從這些家族裡走出去的傑出人才光耀門庭,他們的事蹟被陳列展示在佗城各家宗祠裡,成為一道文化景觀。“睦家族,和相鄰,明禮讓”,家訓家規早已內化在佗城人的生活中。

佗城的家訓中,不僅有“孝悌忠信禮義”的傳統內容,也有不少內容飽含現代意味。例如王氏家訓告誡後人“夫能以屈為伸,以讓為德,以弱為強,鮮不遂意”的處事哲學,曾氏家訓有“幸登仕籍,須慎官箴;清潔為民,三省思深”的廉政語錄,而黃氏《認祖詩》中更飽含勵志精神:“信馬登程往異鄉,任尋勝地振綱常;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黎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沙氏宗祠

所有的歷史都指向未來。傑出祖輩的流風遺韻,一直到今天仍激勵著後人的生活。每天都有外地遊客到佗城尋根,不光有同姓氏的人,更多的是來尋文化的根、心靈的根。慎終追遠、念茲在茲,對祖先的紀念已不再是祈求神靈保護,而是感受那份來自內心深處的召喚,感受那份指引人生向上的力量。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葛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鄔氏宗祠

專家訪談

佗城姓氏文化體現“和”的特質

採訪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肖文評

佗城祠堂文化有怎樣的特點?

答:第一,追宗溯源。每年組織隆重的祭祖儀式,對族人進行族史和愛家、愛族、愛鄉、愛國教育。重視團結,講究聯宗睦族。第二,重視文教,講究光宗耀祖。第三,重視名份,講究倫理道德。每個家族的族規家訓,都對宗族成員的為人處理和行為方式都有明確的規定。

如今佗城乃至河源其他地方都在提倡家訓文化,您認為家訓文化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答:

今天的社會文明、和諧建設,和傳統的家訓文化,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相輔相成。傳統的家訓文化除了男尊女卑、對族人懲處等個別不合時宜、不符合法律要求之外,基本上都適用於當代社會。復興傳統家族家訓文化,讓社會成員在家族內部接受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社會效果會更好。透過家訓文化建設,可以緩和社會矛盾,有利於社會穩定。此外,還可以豐富地方文化建設,有利於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透過家訓文化建設,挖掘姓氏家族遷徙和定居、發展的歷史,明確祖先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建立人們與當地社會文化發展的聯絡,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利於促進當地社會文化發展。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呂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吳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甘氏宗祠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

藍氏宗祠

影片素材:河源廣播電視臺專題部

影片製作:劉文浪

走進中華姓氏第一村龍川佗城,探究其背後的宗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