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閩侯長樓村 一祠十八姓

菜單

閩侯長樓村 一祠十八姓

閩侯長樓村 一祠十八姓

義溪十八姓宗祠。

臺海網8月25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道 最近有市民在閩侯青口鎮長樓村遊玩時發現,村裡有一座由十八個姓氏後人集體建造的宗祠,被鄉人稱為義溪十八姓宗祠。24日,記者來到長樓村,一探這座宗祠背後的故事。

義溪十八姓宗祠位於長樓村義溪西岸,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宗祠佔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築規模雖不算宏偉壯觀,但裝飾講究,雕刻精緻。宗祠內,依次建有戲臺、天井、廳堂等。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楹,穿鬥式木構架,四周設有磚土封火牆,廳堂廊簷下有二十四孝石雕,栩栩如生。

“難兄兼難弟百世本支,睦族並睦鄰一團和氣”,走進義溪十八姓宗祠,書寫於神龕旁的這副對聯,道出了義溪十八姓同祠不同姓的事實。那麼,所謂的“難兄難弟”又是怎麼回事呢?

義溪十八姓宗祠理事會會長楊仕斌告記者,在明朝中晚期,當時的長樓村內,諸姓雜居。其中,一些姓氏的村民,人丁興旺,形成了所謂的“大姓”;另外一部分村民,由於人丁稀薄,故而被稱為“小姓”。在宗族文化盛行的古代,大宗族財力、人力雄厚,而小姓、小族既乏人丁,又少財富,只能將祖先牌位放在家中供奉。

“為此,有人提議,不如集眾小姓之力共建宗祠,以後每年大家同時祭祀。”長樓村文化協管員鄭國忠說。聽說要聯合建宗祠,十八個小姓的宗親們都非常踴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不久便在義溪畔建起了一座三進祠堂。落成之日,大家把各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同一個神龕下,同時議定每年的正月十八為共同的祭祀時間。

2004年底,義溪十八姓宗祠初步重修完畢,整個工程到2008年方才完成。2013年3月,義溪十八姓宗祠被確認為閩侯縣不可移動文物點。

“在長樓村的十八姓後人心中,宗祠不僅是他們祭拜先人的場所,更是祖先們留下的‘鄰里和睦 團結共存’之精神的象徵。”楊仕斌說。(來源: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