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運城平隴村的"三個絕活"

菜單

運城平隴村的"三個絕活"

運城市稷山縣平隴村是個僅有800餘口人的小村莊。村子雖小,名氣卻很大;人口雖少,名人卻很多。說它名氣大:一是“平隴”這個村名在1400多年前就被載入了史書中,這在稷山縣是絕無僅有的。二是平隴村村名的雅號很多,北宋時叫“司理莊”,金正隆年間稱“雙桂裡”,金興定年間稱“雙飛村”。三是東魏和北齊兩朝的丞相,都曾在這裡駐軍、築城和打仗,城池遺址至今尚存。四是平隴村村名早於稷山縣縣名至少上百年,過去流傳有“先有平隴村後有稷山縣”的說法。說它名人多,是因為西漢時出過都尉,三國時出過晉興太守,隋唐時出過將相,金朝出過中奉大夫、武威軍開國侯,元朝時出過吏部尚書。“文到閣老武到侯”,文武大官平隴都出過,歷代的進士舉人出得更多。

平隴村名氣大,除上述所介紹的歷史原因外,還因為有三樣“絕活”,久負盛譽,聞名遐邇。

眉戶戲

平隴眉戶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教戲的是運城地區的幾位戲曲名師。

平隴眉戶劇團雖是業務劇團,但它有幾大特點:

一是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平隴村小,人口少,要成立一個業餘劇團,除了演員,還有樂隊、勤雜人員等,需要很多人,全村差不多戶戶都要參與,人人都需介入。因此,常常有父子、兄弟、叔侄同臺的現象。

二是具有高度的積極性。平隴眉戶劇團成立於民國時期,興盛於新中國成立後,在農村是個體經營劇團,樂隊和群眾均是義務演出,沒有任何報酬,農忙時下田間勞動,農閒時學戲排戲。一年四季,隨時可以聽到練習樂器聲,演員把戲本隨身帶,有空就背臺詞、練唱腔、學路數(做戲)。劇團演職人員不僅不掙錢,還積極為團裡捐錢。新中國成立後,劇團將村民的捐款用於購買樂器,還派人到西安採購服裝、道具。

三是演出劇目具有多樣性。平隴眉戶劇團不僅演經典劇目,如《釘缸》《張連賣布》《蘇三起解》《親家母打架》等。同時,還結合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排演現代劇,如《把渡》《豐收之後》等,演三天三夜不重樣。演出的這些劇目,從角色來看,生旦淨末醜均有;從戲劇的基本套路來看,唱、念、做、打的功底都具備;從戲劇內容來看,有追求婚姻自由的《賣水》《老少換》;有反封建迷信的《拾萬金》;有勸誡人們走正路,不走歪門邪道的《張連賣布》;有教育人們讀書學文化的《四差》等。

四是具有很強的教育性。民國時期,農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很單調,人們的娛樂活動除了聽說書,就是看戲。透過演戲,演員不僅學到文化,還受到了思想教育。在那個年代,平隴村的年輕人都沉浸在學戲、演戲的熱潮中,很少有人違法亂紀。平隴眉戶劇團除了在本村演出,還經常被邀請到附近的村莊演出,有一部分劇目在群眾中影響很大。

舞龍燈

平隴的舞龍燈久負盛名。每年春節,平隴的舞龍燈是最繁忙的時候,不僅在本村耍,而且還在附近各村演出;後來,公社和縣裡的大型慶祝活動,平隴的舞龍燈也是不可或缺的。平隴舞龍燈之所以稱為“絕活”,它有幾大優勢:

運城平隴村的"三個絕活"

一是龍的造型威風俊美。平隴村有幾個能人,像鄭官印、段官太、鄭兵威等,他們根據傳說中龍的形象,把龍頭裝扮得又大又美:龍張著大口,兩隻圓鼓鼓的眼睛炯炯有神(裡面嵌著兩隻手電筒),參差的龍角、飄逸的龍鬚,既威武又可愛,尤其是到了晚上,燈點著後,看上去非常逼真。龍身長而華麗,一般分10至13個節,大約有七、八丈長,外面用白布包裹,用各種彩色塗出花紋,看起來很像龍身上的龍鱗。龍的尾巴,有一丈多長,用好多縷麻皮做成並染了顏色。

二是舞龍的技術高超。舞龍的基本動作有:盤、展、滾、騰、咬、纏、繞等。盤,龍盤繞成一團,頭高高昂起,環顧四周,所謂“盤龍臥虎”“虎踞龍盤”,顯得威風凜凜;展,龍在飛翔前,先伸展身軀,蓄勢待發,一發而不可收;跑,龍繞場地,飛也似地追逐嬉戲,顯示龍的機靈和神威;騰,龍的頭和身軀時而高高揚起,時而向下俯衝,表現出“龍騰虎躍”的雄姿;滾,在舞龍過程中,一會兒龍半身翻滾,一會兒全身翻滾,展示龍變化無窮的神韻;咬,龍張開大口,有時給自身咬癢,有時用嘴含蜘蛛,“欲擒故縱”,表現出龍調皮可愛的一面;纏,在一些古廟的獻殿上有石柱或木栓,龍圍著柱子纏繞,盤旋迂迴,顯示出靈活機敏的態勢。更令人叫絕的是,平隴舞龍燈的“三進三出”:在進入舞龍場地時,龍不是徑直而入,而是進去,退出來;再進去,再退出來;第三次飛奔而入,直到舞完再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三進三出”。這樣做,既是為舞龍開道,更是為了營造氣氛,表現了龍無所畏懼的精神。

三是舞龍的小夥子彪悍強壯,虎虎有生氣。舞龍的年輕人統一著同顏色服裝,頭上裹著白毛巾,腰裡繫著帶子。特別是舞龍頭和舞龍尾的人,必須是身強體壯的小夥子。龍頭至少有20多斤重,加上各種動作,消耗體力很大,一場下來需要3個人輪換。舞龍尾的人,更要靈活敏捷,速度快,在奔跑中要不斷搖晃著龍尾巴,有意識將龍尾從圍觀的群眾身上或臉上掠過,以贏得觀眾的喝彩。

四是有威風鑼鼓和焰火助威。在舞龍過程中,為了渲染氣氛,始終有鑼鼓助威,鑼鼓的節奏根據龍的動作而變化。另外,還有焰火。焰火材料是用硫磺、芒硝炒穀糠合成的,點燃火把,將火藥拋撒到火把上,立即點燃熊熊烈火,燃起滾滾濃煙,增加龍噴火霧的神威。近幾年,平隴的舞龍燈在原來“一龍一蛛”的基礎上,發展為“二龍一蛛”,稱為“二龍戲蛛”,舞龍場上更顯得紅火熱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跑鼓車

平隴的鼓車裝飾簡樸,鼓點粗獷鮮明,它有以下特點:

第一,鼓車套駕的牲口很講究,挑選極嚴格,要用騾子,則全都是騾子;如用馬,則全都是馬。高矮胖瘦基本一致。新中國成立後,大多是用馬跑鼓車,採取四套,轅一套,梢三套。馬的鞍轡都經過精心裝扮,每匹馬的前額裝有一塊圓水銀鏡,在太陽照射下閃閃發光。用紅綵綢挽成一朵大紅花系在馬頭上,格外醒目。每匹馬脖子都系一串鈴,跑起來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這四套馬的鼓車,本村正月十八鬧社火要展示,還到鄰村去助熱鬧。平隴鼓車一出現,就會受到觀眾嘖嘖稱讚。平隴村的畜牧工作搞得好,牲口統一餵養。鼓車不再駕馬,而一律改為騾子,由原來四套馬車改為七套騾子車,更顯威風。有一年,縣裡搞慶祝活動,城關公社領導專門指定要平隴鼓車。當時,鼓車不僅是一種文藝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展示各村畜牧業的成績。平隴村畜牧業一直是城關公社和縣上的先進,外村還常常借用平隴騾子或馬匹駕鼓車。

第二,駕馭車的技術高。駕車技術比較高的有史元水、段官太、李丙午、鄭根才、史長法等。鼓車能在直道上跑起來,還能繞圓圈跑,在大場地能行,在小點場地也能行。有一年二月十五,平隴鼓車在南陽法王廟裡跑,場地很小,但跑得很歡,觀眾爭相觀看,贏得陣陣喝彩。平隴鼓車,既跑得開,又剎得住。前面打道的人,頭上扎著毛巾,上身穿著紅毛衣,手裡持著鞭子,鞭子打得又脆又響。鼓車上打大鼓一人,鑼一人,鐃二人,小鑼一人,後來敲大鼓逐漸改為二人,鼓點譜也有了許多變化。平隴鼓車在附近村甚至整個汾北都是很有名氣的。(鄭祥林 鄭天虎)

【來源:運城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