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菜單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行署文化局

1997年7月7日〜7月13日,配合黃河小浪底水庫建設工程,我們在調查的基礎上,詳細勘測了山西省平陸縣五一石膏廠附近的黃河古棧道遺蹟,現將勘測結果簡報如下。

地理位置

平陸縣五一石膏廠古棧道位於平陸縣三門鄉黃河岸邊的山崖底部。西距三門峽鋼橋約1公里,東端為三門峽水文站和平陸縣五一石膏廠,山頂是平陸縣的沿黃公路,南臨河灘與黃河,黃河南岸為河南省三門峽市角古村與七里溝村之間的一條大深溝(圖一)。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黃河經三門峽南流而下,在鋼橋前拐彎東去,水勢湍急,河寬灘險。兩岸都是陡峭的石山,黃河河床靜臥在兩岸山崖之間。北岸山壁高約30餘米。山體由於地質變動,岩層疊壓清楚,東高西低,傾斜度甚大,色顯灰黃,為石灰岩。

古棧道開鑿在山崖底部,據實地觀察,水文站以東曾有棧道,可能由於自然崩塌,以及在興建水文站時進行過爆破,致使水文站以東的棧道基本上被破壞,僅在岸邊落石上殘存有零散方孔,但也難以測繪。水文站以西,始見清楚的棧道遺蹟,時斷時續,總長200餘米,略有起伏,高程在280米上下。為測繪方便,我們將這時斷時續的棧道按自然斷開處又分為三段。

古棧道遺蹟

第1段棧道東接水文站,長約10米,棧道下即是黃河。棧道路面距黃河水面高約6米,路面寬處為1。5米,窄處殘留為0。5米。棧道頂部已完全塌毀,但棧道內側巖壁上還保留有牛鼻形壁孔及方形壁孔,路面上還有圖一黃河古棧道遺蹟位置示意圖 底孔和橋槽孔(圖二,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第1段棧道西行約30米,為一段崩塌嚴重的山崖,在山崖前河床上有不少大塊落石,這些落石上也有方形或圓形底孔,散佈在約10米的範圍內。距山崖遠的約10米,距河邊最近的僅1米多(圖三,表五),表明這裡原先也有棧道,故我們將此定為第2段棧道。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由此再西去約30米,為第3段棧道,該段棧道長120餘米,為石膏廠古棧道的主體%如細分,這段又可分為東西兩部分,兩部分中間,為一寬約7米的山凹處,山凹內無棧道遺蹟,卻有由山頂傾倒下的煤渣和垃圾。兩部分的棧道遺蹟比較豐富,均是先在靠近河灘的山崖底部開鑿出“西“形通道,然後再修整路面,開鑿各種壁孔與底孔。雖然多數地段頂部已坍,但據少數地段殘存的拱形頂,依然可見其輪廓。經測量,路面距頂高為2。5〜3米。

棧道路面尚存不少,或寬或窄,但略有起伏%最寬處約2米(棧道巖壁至路邊的邊孔),最窄處已經無路,在路面上有大小不同的圓形、方形底孔和橋槽,有的孔內填滿了沙石、蚌殼等填充物,而且很緊密,反映出棧道路面曾被河水淹沒多次。部分路面上還有明顯修整過的鑿刻痕跡和繩磨痕跡(封二,1)。這段棧道距河邊遠近不等,東端距河邊約30米,西端約100米。棧道與黃河之間的河灘上滿是沙土、礫石,雜草叢生,每逢雨季水漲,便被河水淹沒。棧道路面距河灘的高度也不相等,兩端路面傾斜向下,與河灘相接,中部較高,在2米以上(圖四、圖五)。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在這段棧道內側巖壁上,留存著許多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以及1處唐總章三年題記,尤其是,還有3處首次發現的立式轉筒遺蹟。連同前述的橋槽孔及各種底孔,使這段棧道遺蹟最多,也最複雜,故有必要分別敘述。

1。方形壁孔

分正方形或長方形兩種,因方形居多,故稱方形壁孔。方形壁孔一般開鑿在棧道內側巖壁上靠近路面處,有的方孔下沿緊貼著現存路面,有的稍高,均是用來插固棧道路面上的橫棧道底木樑

(封二2、3)方形壁孔依大小可分為三種(將方形壁孔分為三種。是我們感到其有時代先後之分,是否妥當,尚需新資料補證),一種是大方形壁孔,它的高或寬一般在30釐米以上(表六);一種是中方形壁孔,它的高或寬一般在30釐米之間。

三種方孔混雜分佈,有的在上,有的靠下,間距也不相等。上下孔之間的距離,有的為數十釐米,有的緊挨在一起。孔與孔的左右間距,有的為

10餘釐米,有的為

10

米左右。經仔細觀察,三種孔的排列有一定規律,大孔稍高,中、1小孔稍低,木孔與太孔。的距離比較規律,中、小孔與中、小孔的距離也比較規律。在第

3

段棧道中部距路面1。5〜1。6米高的巖壁上,也有3個方形壁孔,這種方形壁孔與底部的方形壁孔用途不同,是用來固定立式轉筒的(詳見後“立式轉筒”部分#另在中部棧道路面外側下的巖壁上,也有兩個方形壁孔,與兩個腳窩相隔不遠,可能是用來穩固棧橋或施工過程中便於上下棧道使用的。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2-牛鼻形壁孔

該地點棧道上的牛鼻孔分為兩種,一種是兩孔呈左右排列,一種是兩孔呈上下排列。前者佔絕大多數(封二,4),後者僅一例,如壓2號牛鼻孔(圖六“鼻孔全鑿在棧道內側巖壁上,比方形壁孔高得多。外形為左右並列的兩個橢圓形孔,中部有一豎梁,兩孔內裡相通,因外表形似牛鼻,故稱牛鼻形壁孔,簡稱牛鼻孔)牛鼻孔的用途,是為便干係扎繩索。用繩索將牛鼻孔與牛鼻孔相連,縴夫挽船時,手握繩索,既可節省氣力,又可增大安全係數。

現存 22

個牛鼻孔,其孔徑、深度、鼻樑寬厚多不相同,有的儲存較好,鼻樑厚實,內,呈稜形,也不光滑,似使用率極低。有的磨損嚴重,鼻樑細窄,內裡圓滑,甚至有的鼻樑已完全豁去(表九)牛鼻孔距路面的高度,最低的為0。5米5最高的為2。5米5一般在1<1。5米之間。間距近的為30釐米,遠的為8米多5一般在2〜6米。

3。橋槽

在該段棧道上,還有9個橋槽孔,橋槽分佈在岩石自然斷開、人難以跨越的斷路兩端。橋槽呈條形,與巖壁基本平行,均為兩長邊平直,靠裡端的兩角為直角,修鑿整齊5痕跡明顯5靠外端處無邊無角5形狀隨斷巖邊緣而異‘圖七;橋槽尺寸遠比底孔大,長邊多在40〜54釐米5寬為15〜27釐米。現存橋槽深度不一,淺的僅存7釐米5深的達14釐米(表十),其作用是在槽裡安放縱向木樑,然後再在樑上橫向搭板,搭成連線斷路兩端的棧橋(唐代亦稱“棧梁”%橋槽底部,有的又套鑿一個或兩個小方孔,用途是安裝木楔以固定縱向木樑。棧橋與巖壁的距離不等,有的近,有的遠,最近的緊依巖壁,最遠的為111釐米,由此反映出棧橋的寬度也與此相同或略寬,但比棧道要窄。

4。底孔

在棧道路面上,還有大小不同的方形或圓形底孔,因其開鑿在棧道木樑之下,故稱為底孔(圖一0,底孔中,方形、長方形或圓形底孔共71個(包括橋槽內套鑿的方孔和立式轉筒底盤內的小圓窩)。方形底孔的邊長在5〜16釐米,深為3〜17釐米。圓形底孔直徑在6〜13釐米,深為15〜14釐米(表 )。大多數底孔的排列有一定規律可尋,如與方形壁孔在一條橫線上的底孔,是用來支撐和固定路面上橫向木樑的;在路邊一側的底孔,有可能是用來固定橫向木樑外端或縱向木樑的,也有可能為某種欄杆孔。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5。立式轉筒遺蹟

3段棧道上有段巖壁略呈弧形,在最突出地段,(有函個立式轉筒遺蹟a(此為作者,暫據遺蹟表現的形狀、用途所定的名稱,並非原名,謹此說明),在遺蹟所在巖壁上,有纖繩所磨繩槽10餘道,其中最深的繩槽寬10餘釐米,深達15釐米(封二,5%繩槽的存在,表明縴夫拉船經過此處,因道路彎曲,纖繩直接摩擦在巖壁上。在繩槽上部距棧道路面1。5〜1。6米的巖壁上,由東向西,有3個方形壁孔:東邊的孔最小,孔高8、寬9、深15釐米;中間的孔高23,寬+3,深26釐暫據遺蹟表現的形狀、用途所定的名稱,並米;西邊的孔高+3,寬+4,深+釐米。與非原名,謹此說明%在遺蹟所在巖壁上,有此三個方形壁孔垂直向下對應的棧道路面都有兩個圓窩形底孔,被磨得非常光滑,表明其上是有重物不斷旋轉所致“兩個圓窩孔均在底盤中線,相距為5。5釐米,呈南、北向排列,孔徑均為6釐米,深為2。5〜4釐米°在每個底盤上方的巖壁上,還鑿有半圓柱形壁槽,下部與底盤相連°壁槽高度分別為40、28、34釐米(圖八;圖一0,1)。另外,東面壁孔的下沿距底盤垂直距離為1。6米,壁孔邊距底盤內孔中心的水平距離為0。5米;中間壁孔下沿距底盤垂直距離為1。5米,壁孔邊距底盤內孔中心的水平距離也為0。5米;西邊壁孔下沿距底盤垂直距離為1。5米,距底盤內孔中心距離也為0。5米。3個壁孔的間距為,東邊壁孔與中間壁孔相隔1。22米,中間壁孔與西邊壁孔相隔1。42米(封二,6)。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將此種種跡象綜合起來推斷,可知在這3組壁孔、底盤和半圓柱形壁槽之中,原當有3個立式轉筒狀的裝置(圖九)。有了這個裝置,可避免纖繩直接磨在巖壁上,損壞纖繩,亦可節省縴夫氣力。

6。題記

在第3段棧道巖壁上,還有唐代總章三年的題記一處。題記距路面高1。05米,呈方形,通高為30、寬30釐米,字為楷書,豎行,共6行,38字,每字約為3(5釐米。內容為:“大唐總章三年正月十五日,太子供奉人劉君琮奉敕開鑿三門河道,用功不可記。典令史丁道樹。”。

山西平陸五一石膏廠黃河古棧道遺蹟

結語

該段棧道西北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50年代勘測過的三門峽棧道約2公里,兩處的棧道形制大同小異,皆為先鑿出“西’‘型通道,再開鑿牛鼻孔、方形壁孔及橋槽、底孔等①,最後鋪之以木結構,形成完整的黃河棧道。因此,有理由相信,兩者開鑿修建的時代相同。

從五一石膏廠地點的古棧道遺蹟看,方形壁孔有大、中、小三種。大孔的位置一般靠上,其口部下沿大多距現存路面約40〜50釐米;中孔大多比大孔靠下,有的貼近路面;小孔位置最低,大多緊貼路面。而且大方孔均淺,剝蝕嚴重,有的與牛鼻孔相距很近,高度比例不妥當。由此可以推測,三種孔當有高度比例合適,應視為時代相同或相近,大孔比中、小孔早,其開鑿時代當在魏晉北朝或更早。另外,在三門峽棧道人$段,第6號方形壁孔為14X13X12釐米,打破了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的題刻。,證明小孔的開鑿年代是在甘露五年之後#在河南省新安縣西沃石窯一號窟門上方,牛鼻孔打破了北魏的建窟題記/,成為牛鼻孔開鑿於隋代的又一旁證#這些例證,可與牛鼻孔與中、小孔時代相近,大孔早於中、小孔的推測相互印證。

石膏廠古棧道有三門峽棧道不見的3個立式轉筒遺蹟,這是一種新發現的機械裝置遺蹟,有此遺蹟,更能證明古代開鑿黃河棧道,主要是便於縴夫挽船,提高黃河的航運效益#這種棧道機械裝置,在全國也是首次發現,對研究黃河古代航運史、古代工程技術史皆有重要價值。

新發現的唐總章三年題記為研究棧道的修建時間和規模提供了可靠依據#題記中“用功不可記“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工程的難度和巨大工程量#相同年代的題記在三門峽棧道也有2,雖然兩地工程主持人不同,然而同反映出在唐總章三年前後,唐統治者曾組織人在黃河沿岸大修棧道的歷史#根據垣曲五福澗東漢建武年間題記3和三門峽東漢和平年間題記看4,至晚在東漢初年已開始鑿修黃河棧道#唐代的這次修建,有可能是在東漢棧道基礎上的補充修建,故出現了大方形壁孔與中、小方形壁孔既有明顯時代早晚的特徵,又混雜排列在一起的現象。(參加勘測人員:張慶捷、李百勤、暢紅霞、趙瑞民、邢晉中、鄭春榮等)

執筆:張慶捷

暢紅霞 李百勤

繪圖:暢紅霞

攝影:李建生

張慶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