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菜單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來大濟村的主要目的,是因為村裡有兩座非常有特色的廊橋,因此,觀賞古村的過程就比較粗糙了。

村內兩座著名的廊橋,“雙門橋”和“莆田橋”,將在後面的帖子裡詳細介紹。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大濟村,位於慶元縣城東南2公里,公元1004年(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三年)建村,距今已有1011年。這個歷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至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的二百三十多年間,陸續出現進士及非進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餘人,故有“進士村”美譽。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村裡至今仍完好地儲存著明代民居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邑清樓等10餘幢,清代的民居則有達德堂、樹德堂、修德堂、慎德堂等。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大濟村並不大,村裡住著幾十多戶人家。離縣城較遠,約有十多里,且唯一的山道坎坎坷坷,彎彎曲曲。這裡既遠離現代都市的喧鬧,也沒有農村集鎮的煩躁、寧靜,幽寂得似乎與世隔絕。

有誰想到這方土地竟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屢次提到的“進士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崇煦公在開發大濟前夕,於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莊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隱洞”書堂,聘請名師教授四子(吳榖,吳轂,吳彀,吳殼)應試製藝文章(詳見吳畀《評事公紀略》),長子吳榖在仁宗天聖二年(1024)登甲子科進士,次子吳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進士。十年內伯仲雙雙題名雁塔,赫然名震鄉里,時稱“一門雙進士”。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從宋仁宗天聖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1024—1124)的百年間,共中進士18人,又南宋7人,明1人,計26人(經查對《歷代進士題名錄》屬24人,待查是否家譜有誤)。在當時不到二華里方圓,不滿三百人口,在肇基始祖四子,十六孫,36曾孫,60玄孫。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繁衍中的230年間(宋仁宗天佑二年(1024)到理宗寶佑四年(1256))蟬聯進士24名佔當時全縣31名的77。4%,不能說不是奇蹟。而且他們中:一門雙進士、兄弟同榜、舅甥同登金榜、尚有四人同科等等,一時傳為美談,確乎是浙南邊陲的一顆文化明珠,是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的大望族。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其文化能量向社會上層輻射,如吳桓於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後,授奉儀郎,出任湖州長興宰。他生一女三子,長女是抗金名將,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綱之母,冊封“衛國夫人”。長子吳彥申是北宋宰相李綱的母舅(舅甥二人均在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進士)末代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許國公吳淵的外甥和學生,與大濟是至近宗親,所以兩名名相,李綱為母舅(吳桓長子吳彥申)作“墓誌銘”。文天祥為吳氏撰“族譜序”,留下了珍貴文字。隨著上層社會的影響,大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因有梧桐樹,召來金鳳凰。宋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遊學於此;明朝時,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曾到大濟講學,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遊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遺墨;清康熙(9—11)年間,大名儒當湖陸瓏琪(又名陸子清)慕名來大濟遊學,在“日涉園”書院講學三年(著入陸氏《南遊記》)受他理學啟發,清代造就了308名理學人才。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在慶元縣光緒年三年版《舊志》中記載著他與吳運光,吳王眷的文學佳談。在吳氏宗譜中尚有陸瓏琪為吳運光作的70壽辰文章。吳氏大理中宅詞壁上手書了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四箴;民國時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聖像,曾避隱於大濟,死後葬在大濟的仙宮山。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綜上所述,吳氏祖先非但在文學上像吳榖,吳轂,吳彥申,吳已巳,吳松龍等在著述上有很大的成就。像兄弟同科登進士的吳畀、吳翊在當時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進行政治改革科舉以時文詩賦取士,儒業榛芫的情況下獨尊儒術,闡發經義,以捍儒宗自任。他們為官之後政治慈和,如吳畀在吏州任上,對那些剽竊村落而淪為匪者,寬容大度,以為所以行盜,乃飢寒所迫。除將為首者重械繫獄外,其餘一律免究,並曉諭富戶,減價散谷,售予饑民。百姓深受感動,盜賊因而絕跡。吳翊在池州任通判時,亦多惠政,被耀升奉議郎,受群眾愛戴。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如吳樞以節概自許,使金不畏鼎鑊;吳兢挺身賊營,不懼刀槍加勁;吳畀居邊遠下僚(定州教授)不受學士推薦;吳懿德知玉山靖海盜,罷息錢,身受凍餒……總之,他們為官都非常重氣節、講清廉。在強元統治***間,大濟人有“三不降”:“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誓不仕元的民族大節。迫於時勢,大都隱於農桑商賈之中,或外遷新居。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及明建制如久旱逢甘雨,報國人才再度崛起,如明刑部主政吳傑公;鴻臚寺序班吳儒公;瓊州府通判吳俸公;陝西苑馬寺監政吳伸公;廣東黃崗縣丞吳麗明公等都是名列史籍忠義人物。懷才不仕、治家有計。元明時期農業的發展,大濟已是聞名遐邇的富豪村。到解放初期尚有倉間數十座,漁塘數十口。據《慶元縣誌》記載“24世順一公有田租三萬三千把(枋);28世溫九公有田租八萬八千把(枋)。”注:木製度量容器每把(枋)18斤,老稱為地方通用城枋,每十把租相當一畝田。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由於有特殊的人文精神,進士村在歷史各時期蒙聖恩封贈的牌坊有7 座:即吳榖、吳轂的“雙桂坊”;吳兢、吳逵的“桂香坊”;吳崇煦因子封贈的“大理坊”;吳深“宅相坊”;吳彥申“八行坊”;明,吳儒“鴻臚坊”;吳潭“名登天府坊”;明嘉靖13年,本府通判署慶元縣事以鄉多業儒“崇儒坊”。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還有明萬曆奉旨為是監生吳化妻葉氏立“詔旌完節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為生員吳晃妻會氏立“節孝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奉旨為故生員葉良英妻望門守節吳淑英立“抱璞全貞坊”;明刑部主正“吳傑公故里”匾(懸於村門樓上)。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明萬曆神宗帝親書贈吳儒“日近天顏”匾;明處州府贈吳道揆公“尚義匾”;明處州府贈吳俸公“別駕第”匾;知縣李飛鯤升杭州知府親書“挹清樓”匾等。但遺憾的是在千年風雨中湮沒不少,更可嘆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為拆毀如“名登天府”坊等。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大理吳氏中宅祠建於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曆史。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後有祖墓群,有半月池魚塘,在3000平方米的圍牆內有千年古樟古楓,堪稱園林勝地,經全面修理,今有專人管理並春秋祭祀。

大理吳分祠,又稱嶺根祠,建於明代,因從落嶺下村嶺根遷回祖地因名。祠邊原是“名登天府”坊,有古樟。祠宇宏偉。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再遊廊橋(8),大濟古村

新建的仿古衛生間有點兒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