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菜單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在四川一座仙女山有一座雲海寺,以前香火挺旺的,在破除封建迷信特殊歷史時期,寺院遭到不少破壞。後來,雖然重見天日,仍舊破舊不堪,香火寥落。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直到有一天,一位社會精英發現這裡幽遠僻靜,適合修行,遂在此安頓下來。在他的帶動下,30多位“高學歷”僧人陸續來到這裡,才使這座寺廟逐漸被人們所知曉。

一、熱愛佛學的精英們,此地是歸處

古今中外,潛心研究佛學的精英們最後遁入空門的不在少數,他們都是懷著各種各樣的理由找到了他們人生修行的方式。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本來是可以繼承王位的王子,由於頓悟了佛法,有感於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於是出家尋求解脫之法,遂創造了佛教。

在中國清朝順治皇帝在至愛的人病逝後,看破紅塵,到五臺山當皇帝。

幾乎每一個遁入空門的精英背後都一個精彩的故事。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最先來到雲海寺的是湖南湘潭的一名研究生,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對佛學有一定的研究,後來他發現自己所希望過的理想生活方式跟佛法是一致的,就斬斷塵緣來到雲海寺修行。

來到雲海寺之後,發現這裡破舊不堪,就拿出自己的積蓄並親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自動手修繕寺廟。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放在到網上了,很快就吸引4個好佛學的年輕人上了山,其中一個博士,兩個碩士,一個研究生,他們也是把所有的積蓄捐獻出來,並積極投身到修繕寺廟的行動中去。

經過網路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他們的隊伍之中,隨之雲海寺煥然一新,前來雲海寺拜佛的香客越來越多,也有的對他們這群循入空門的高知群充滿著好奇心。

在這個小群體裡面,平均年齡不到30歲,整體百分之八十都是本科學歷以上。他們有的曾是大學的老師,還有公務員等,更有年薪過百萬的博士,其中不乏金字塔頂尖的人才。

覺衛法師,本科就讀於北大,他的成績在才子如林的北大也是拔尖的,北大畢業後,又考上了中科院繼續攻讀研究生、博士。在父母,老師同學眼中他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然而就業之後,他發現這個社會讓他覺得陌生。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一次他接下的一個大單子,就是因為一份回扣,客戶選擇了另一個同事,老闆也移花接木把他的方案挖走,他辛辛苦苦所有付出,最終卻換來了一場空。沒有一句解釋,沒有一句安慰。他覺得接受不了,在無盡的悲苦中,他不顧父母苦苦的哀求,來到了雲海寺。

儘管是金字塔尖的學子到了社會,也是需要跟各種人打交道,在學校只有老師跟同學,相對封閉,人際關係比較簡單,社會是一個名利場所,要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與社會競爭意識,才能在社會立足、發展。

雲海寺內最小的僧人在專科畢業之前,留下一張紙條給父母,隻身來到雲海寺,父母及親人好幾次來勸說他回去上班,都被他拒絕了,父母親人只好含淚而回。

所有來到雲海寺的精英們,他們都不約而同說是出於對佛學的熱愛,想潛心向佛。但他們是看破紅塵、四大皆空?是無法適應社會而選擇循世?是出於對佛學的熱愛?真正的原因只有他們內心清楚。

二、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來到了雲海寺後,他們重新修建了寺廟,修建了進山的路,還重新鋪設了水電。雲海寺在他們的建設下,煥然一新,重新招來了四方香客。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他們早上打禪唸經,下午打掃衛生,有空澆澆菜園子,晚上研究佛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相應要學習的功課,要自己合理安排學習進度。

這裡遠離塵囂,生活條件簡陋,真的是一個避世的好地方。油燈衲衣,禪坐禮佛,只是內心平靜,放下所有的執念、慾望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之中有不少獨生子,他們就在寺廟旁邊蓋了一棟樓房給父母們居住,這樣方便照顧父母養老。

有的網友指責他們對家庭不負責,父母在他身上傾注半生心血,辜負了父母對他們的培養,這對父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認為出家是消極、是循世、是悲觀的。

也有人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人生處處是修行,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善,何必一定要拋下至親至愛,來到這裡呢?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也有人說人生各有各的修行,佛說:不可思議。

人生而不同,各有各的活法,你笑他作,他笑你俗。人生苦短,只要讓自己開心,又何嘗不可?有人追求個人生存價值,也有人追求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就像李叔同的出家,就是為了天下蒼生。

三、人生修行千千萬萬,慈悲及無我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一個鉅富之家,他家世代經營鹽業與銀錢業,可以說,李叔同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創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後來,李叔同剃髮為僧,因為苦於找不到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道路,選擇出家為僧,希望從佛法中頓悟,找到救國救民的方法。從此不見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師,他竹杖芒鞋,跋山涉水,苦尋他心中的佛。

中國“首善”的曹德旺,一段時間在感情上受了挫折,看了幾本李叔同的書,居然受了他的影響,想出家為僧,卻被老和尚勸回:

“您今生有佛報,卻無佛緣。”

那些循入空門的精英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小時候窮到吃不飽的曹德旺,長大後,他終於賺得百億家產,卻用來捐款、做慈善、修寺院累計高達80億。

他把佛教當成他的靈魂,卻很少燒香拜佛,而是選擇了斥巨資修建寺廟。他認為善即是有同情心、有愛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並不是捐錢就是慈善。

佛說:慈悲及無我。曹德旺做到了無我的程度,把大眾的利益放於個人利益之上。這樣做何嘗不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