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菜單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此戰過後,三國進入了長達四十年的穩定對峙時期。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在劉備伐吳之前,吳蜀雙方為了增加己方的政治籌碼,都進行了很多努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夷陵之戰前,劉備和孫權在開戰前進行的博弈: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劉備向曹丕示好

公元219年,在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的那一刻,其實劉備已經決心要伐吳,但為了避免曹魏出兵干預,劉備其實進行了努力。

建安

二十五年(220),

劉備

聽聞曹操薨,派遣韓冉奉書弔唁,並致賻贈之禮(錦布)。

這其實是劉備向曹丕釋放的善意,自公元199年劉備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叛離曹操之後,劉備和曹操一直處於極端對立的狀態。劉備現在不惜放下身段,主動向曹丕示好,其實就是在為伐吳做準備。在劉備看來,曹丕只有兩個選擇:第一,舉兵伐吳,和自己一起滅了吳國;第二,坐觀成敗,以收漁翁之利。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曹操時代,和劉備一樣,同樣視對方如死敵,從來沒有互遣使者的先例。曹丕延續了曹操的態度,聽聞韓冉來使,

厭惡

劉備

因喪求好,命令荊州刺史夏侯尚見到韓冉就殺了他

,於是韓冉在上庸停滯不前。後來聽說曹丕稱帝的訊息,就帶著詔書返回成都了。

曹丕決絕的態度,這意味著永遠不會和劉備緩和關係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孫權納貢稱臣

孫權雖然軍事水平二流甚至三流,但是政治外交水平還是很高的,這也是孫策看重孫權的原因,孫權最擅長的就是見風使舵、兩面派!早在孫權和呂蒙決定襲取荊州時,已經提前向曹操請降,並且勸曹操稱帝,這正是提前佈局,避免兩面受敵。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為魏王,孫權繼續自己“厚臉皮”的特點,遣使向曹丕祝賀,並送了很多禮品,同時從北方買了許多的戰馬。公元220年

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

請求成為魏的藩屬

,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很明顯,曹丕對劉備、孫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這一方面是由於孫權“裝孫子”的技藝高超,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相較於孫權,曹丕實在太嫩了,對劉備的成見太深了。這也影響了整個夷陵之戰的戰局,由於曹丕選擇了孫權,劉備不得不分兵江北(黃權率一萬人)防備曹魏軍隊。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曹丕“錯誤”的抉擇

孫權屈身忍辱向曹魏稱藩,曹魏很多大臣都向曹丕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劉曄認為:

孫權無故請降,肯定是有緊急情況,之前孫權襲荊州殺關羽,為了應對劉備的怒火,所以才請降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孫權希望一方面可以避免我們出兵,另一方面可以向我們求援,讓劉備分兵防備。現在天下三分,我們佔有十分之八,吳蜀本來互相結盟,我們進攻一個,另一個就會救援。

現在他們互相攻伐,是上天要滅亡他們

,我們應該趁機出兵進攻吳國,這樣一來用不了幾個月,吳國就會滅亡。吳國滅了,蜀國就沒有外援了。即使我們和蜀國平分吳國,蜀國也堅持不了多久。

可惜曹丕說什麼,人家孫權來投降稱臣,如果我發兵討伐,這樣讓天下其他人會產生疑慮。而且曹丕不顧劉曄的反對,封孫權為吳王,為日後孫權稱帝給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公元222年夷陵之戰後,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舉兵伐吳,三路出師,結果卻是徒勞無功。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三國時期為何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呢?因為有三方勢力同時並存,從物理學上來說三足鼎立似乎是更加穩定的存在。所以魯肅、諸葛亮這樣的智者,早早就規劃好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三方並存就很容易出現二打一的局面,也是各方都努力追求或者避免的局面。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劉備伐吳,許多人認為是三國一統最好的機會。假如當時曹丕聽從劉曄的建議,出兵進攻吳國,這樣蜀國在西,曹魏在東,吳國兩面受敵,很難不被滅亡。吳國如果滅亡了,蜀國又能堅持多久呢?可惜,曹丕這樣的公子哥,滿足於孫權的表面臣服,等反應過來,陸遜已經擊潰劉備,孫權的尾巴又翹起來了……

夷陵之戰前吳蜀的外交博弈:劉備派人弔唁曹操,孫權納貢稱臣

中華經典藏書:三國志

檢視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