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菜單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什麼是魚泡呢?就是魚群在水底遊曳,因為換氣,導致上湧到水面的水泡,不同的魚種,不同體型的魚,產生的魚泡是不一樣的。

對於有經驗的釣友而言,魚泡的大小、出現規律等跡象,就能對水中的魚情一目瞭然,換而言之,有魚泡,就一定有魚。

如果魚泡在窩子裡反覆出現,那麼就說明窩子裡一定進魚了,但是,如果窩子裡魚泡連連,卻久守無口,這就讓人很糾結了。

如果連續提竿無口,驚散魚窩就是必然的,可要是不操作一二,看著魚泡不停,卻一直沒有魚口,這就更糟心了。

之所以會如此,其實倒也不是什麼詭異的事,主要是這麼幾個原因,我們對比一下,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原因一、窩料太多、落點太散

在野外垂釣時,或因為打窩習慣,或因為水底地形原因,亦或者因為水情不同,窩料入水之後,落點不太集中。

如果窩料少,這種影響不明顯,當然,進窩魚的數量也不會太多,如果窩料打得太多,進窩魚也比較多,但是窩料比較散,魚群不集中。

在水面上觀察,就會發現魚泡頻繁,如果鉤餌落在窩料比較集中的區域,自然魚口不錯,如果鉤餌落在窩料比較散的地方,自然魚口寥寥。

如果確定是這個原因導致的無口,有兩個應對方法,第一個方法,選在魚泡最集中的區域,重新補窩,最好是用打窩器將窩料集中投放,然後再下竿守釣即可。

第二個方法,則是改用長竿短線,將鉤餌放到魚泡密集的區域,長竿短線

施放

鉤餌的動靜非常小,不用擔心驚散魚群。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原因二、拋竿不精準

臺釣是目前的主流釣法,這種的釣法的優點有很多,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線組較長,如果經驗不夠,基本功不紮實,很難將鉤餌精準地拋到窩點。

如果有風、有流水,那鉤餌的落點就難以把控了,雖不至於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偏差個1~2米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鉤餌沒有落到窩點的附近,只見魚泡上湧,沒有魚口,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解決方法並不複雜。

打窩的時候,找一個參照物,在拋竿入水的時候,也參照這個參照物,精準度自然就高些,魚口馬上就會好轉。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原因三、窩濃釣淡

打窩施釣,常見的做法是淡引濃釣、濃引淡釣、窩釣一體,釣友們用得最多的,是淡引濃釣、窩釣一體這兩種。

用素淡的窩料,略腥香的釣餌,亦或者乾脆就用窩料做釣餌,來減少進窩魚的警惕性。而濃引淡釣,雖然也不少見,但這種釣法多用在特殊的水情。

在水質較肥的水域中,因為水中帶有一股淡淡的腐臭味,所以濃度香郁的餌料更容易吸引魚群進窩,但是素淡的釣餌,反而更容易吸引進窩魚給口。

而這種施釣思路,在正常的水域中使用,就不太合適了,因為釣餌太素淡,對進窩魚吸引力不足,所以進窩魚只會吞食窩料,對釣餌基本上不感興趣。

反饋到水面上,就是魚泡不停,魚口全無。這種情況應對方法倒也不難,將窩料的味型調整得素淡一些,亦或者乾脆用更為腥濃的釣餌,都能馬上改善這種情況。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原因四、調釣不精準

很多新手在調釣的時候,要麼就是重鉛守底,要麼就是不精找底,也就是鉤餌到底在水底什麼情況,自己也是一臉懵逼。

這樣就會導致一種情況,就是鉤餌所在位置,和魚群的實際水層不在一起,比如重鉛守底,雙鉤躺底,但是魚群離底。

亦或者魚群在水底遊曳、覓食,但是鉤餌是離底的。不管是哪一種,魚泡頻出,抓不到魚口,自然也不奇怪了。

解決方法只有一個,確定鉤餌在水底的具體位置,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推漂,來找魚層就可以了。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原因五、水底情況太複雜

如果水底比較複雜,比如水藻、水草比較多,亦或者淤泥比較多,又或者是水底起伏比較明顯、水底有坡度。

都會出現魚群被窩料吸引,但是窩料陷入、陷落草中、泥中、坑中,找不到窩料,自然沒有魚口,但是魚泡還是會上浮。

這種情況屬於客觀原因,解決起來有兩個思路,第一是更換釣點,換一個水底情況比較平緩的釣點。

第二是重窩鋪底,用大量的窩料鋪平水底,當然,這個方法在湖庫守釣時用得比較多,雖然比較費窩料,但是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如果水草較多,還要動手清理一下水草,用水草刀、錨刀等工具,將水草清理一下,再重窩鋪底。

野釣時窩子裡有魚泡,久守卻無魚口,多半是這幾個原因

出現了魚泡,至少能肯定的,就是魚群一定是進窩了,換而言之,窩料是沒有問題的,而魚情也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只要對照以上五個原因,再針對性的處理,魚口效果,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