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菜單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中國大陸熒屏上的「苦情戲」始於1990年魯曉威操鏡的《渴望》,90。78%的收視率是中國電視上一個不可企及的紀錄。九十年代到零年代,苦情戲曾經風靡一時。無論是從臺灣引進的瓊瑤劇還是大陸模仿拍攝的家庭倫理劇,總能引起大量觀眾的共鳴。那時的觀眾似乎是海綿做的,編劇只要輕輕一擰就能擠出水來。但是《芝麻胡同》的折戟沉沙令我意識到:這個「苦情戲」的黃金時代可能就要結束了,「苦情劇」本身已經走進了黃昏。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從牌面上看,《芝麻胡同》完全具備成為又一部經典的潛質:導演劉家成指導過《「京味兒」三部曲》——《傻春》(2011)、《正陽門下》(2013)、《情滿四合院》(2015),三部曲在豆瓣的評分分別是7。7分、8。2分、8。1分,都屬於中上等。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編劇劉雁寫過8。4分的京味電視劇《風車》(2011)——編導對於北京題材可說駕輕就熟。而一眾主演中則不乏何冰、劉蓓這樣深受觀眾信賴的演技派,在前期宣傳中導演特意強調「不使用流量小花」,打的就是品質牌。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然而《芝麻胡同》開播之後在觀眾中的口碑卻一路走低,目前豆瓣評分已跌破7分,雖然劇還沒播完,但「高開低走」已成定局。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觀眾不滿的原因有很多:節奏拖沓冗長、劇情過於巧合、角色反覆無常脫離常識是最受詬病的缺點。故事發生於抗戰剛剛勝利的北平,沁芳居醬菜廠的老闆嚴振生要從河北進一批優質大豆,因為路上不太平就請自己的哥哥前去押運,結果途中遭到兵痞搶劫,哥哥被人打死。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嚴振生從小就被過繼給舅舅當養子,哥哥死後其親爹俞老爺子絕後,為了給俞家延續香火,年紀已經一大把的嚴振生被生父逼著不得不再娶一房媳婦。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導演劉家成說:「北京人是比較惜命的,就像嚴振聲這種。他有責任心,處事隱忍,看似優柔寡斷、缺乏勇氣,實則是肩上的擔子要求他遇事必須三思而後行。」第一集確實突出了平頭老百姓一個「忍」字,圍繞哥哥的死,俞老爺子的錐心欲絕、嚴振生的精明隱忍、太太林翠卿的不甘都展開得很有層次。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誰知從第二集起劇本就像脫軌的列車一樣飛快失控。嚴振生在六國飯店遇上國軍軍官吳友仁調戲女招待牧春花,這個時候他好像一下子把劉家成導演所講的都拋到了九霄雲外,突然就不認了,一酒瓶子砸破了這位國軍上校的頭。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吳友仁是堂堂國軍的接收大員,嚴振生明知這層身份居然還敢打他就不說了,更奇的是打了之後居然不趕快逃跑,反而等著吳友仁上找門尋仇——這哪是拖家帶口三思而行啊,拳打鎮關西的魯達有這份膽量嗎?對於「忍」觀眾們並不陌生,因為忍本就是普通人的常態。京派文學中不乏能忍的角色,如《茶館》的主人公王利發事事忍耐,縱然精明還是落了個淒涼收場——「忍」首先就意味著你要不斷地失去。要是忍來忍去,家裡反而妻妾成群,那顯然有違觀眾的直覺,會讓人覺得虛假。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到這裡《芝麻胡同》已經去導演自己的定位已遠,變成標準的苦情戲了。長久以來,《渴望》這樣的苦情戲都被中國的編導和觀眾定位為「現實主義」,這其實是一個嚴重的誤區,說明我們對「現實主義」的認識非常膚淺。因為大多數影視劇都像帶了濾鏡一樣拒絕展示痛苦,似乎在戲中表現出痛苦就成了「現實主義」了。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但「苦情戲」並不等於現實,並不是對現實的冷靜剖析,而是對痛苦的浪漫化演繹。《芝麻胡同》的主線完全圍繞著嚴振生和牧春花的感情糾葛展開,感情儼然驅動角色的唯一動力,這其實已經去現實萬里:現實中的男女情愛會要制於各種條件,愛情並不是人生的唯一動力,連最大動力也算不上。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那麼是不是劉家成、劉雁這次失手了呢?其實不是——「苦情戲」一直以來就是這麼拍的。以《京味兒三部曲》為例,《傻春》是一個女兒竭力犧牲自己,維護「親情」的故事,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她一個人吃虧,全家人都在佔她的便宜的故事。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這麼一想所謂「親情」和「犧牲」就一點都不美好了。而《情滿四合院》原名叫《傻柱》,乾脆就是個男版的傻春。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正陽門下》裡男女主人公也是被反覆各種拆散,戀愛幾十年就是走不到一起去——仔細看《芝麻胡同》中的元素《京味兒三部曲》中全都具備。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甚至主要元素從當年熱播的《渴望》開始就沒有變過,「傻春」「傻柱」身上都閃現著劉慧芳的影子。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問題是從《渴望》開始近三十年來,苦情戲的這套模式都很受歡迎,《京味兒三部曲》的評價也不錯。而到了《芝麻胡同》(還有去年飽受批評的《娘道》)這裡,苦情戲開始走下坡路了——觀眾們突然不吃這套了,苦情戲面臨著生存危機。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芝麻胡同》和《娘道》都受到了女權主義者的攻擊:劇中的男性三妻四妾,女性作小服低觸動了女權主義者的神經。但這種攻擊不是很站得住腳,因為編劇完全可以用「這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實」來自我辯護。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實際上真正威脅苦情戲的並不是女權主義。女權主義話語的泛濫未必和女性權利意識的覺醒相關,只是一場更大的情感轉向的冰山一角而已。「苦情戲」誕生於一個傷痕的年代,它的目標觀眾是和劉慧芳一樣經歷過「文革」的那批人。在沒完沒了的政治浪潮中,幾代人被命運無情地玩弄,等到生活變得相對平靜,他們從苦情戲中輕易地找到了情感共鳴,這是苦情戲在熒屏上長盛不衰數十年的根本原因。

這部什麼都行,就是口碑不行的苦情劇,標誌著苦情劇凜冬將至?

「文革」後成長起來的這一批人如今也已經到了劉慧芳的年紀,但他們並沒有相似的創傷記憶。這一代人中流行的是宮鬥劇,是《致賤人》,自我犧牲是可笑的,軟弱的人是可恥的。這一代人未必比上一代更勇敢,但的確更好鬥,所以《芝麻胡同》《娘道》沒有趕上時代的腳步,成了反面典型。一個沒有多少反思但苦情過剩的傷痕時代即將過去,一個把歷史傷痕拋在腦後卻更容易憤怒的時代即將到來,這會是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