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代大儒的千古佳篇,貌似一首詠春絕句,細讀才知其奧妙

菜單

一代大儒的千古佳篇,貌似一首詠春絕句,細讀才知其奧妙

唐詩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典範,在詞文繁榮的宋朝,不少人的詩也得也不錯,例如蘇軾、陸游、楊萬里、王安石等等。不過有一個人,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是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但其詩人身份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他就是朱熹。

朱熹一生寫的詩非常多,而且多有流傳,僅《全宋詩》所收錄的就有一千四百餘首。在理學興起的南宋,人們在進行詩歌創作的時候將理學的思想融入其中,於是便形成了理學詩。作為理學大家的朱熹,顯然也就成了理學詩的代表。

最著名的莫過於他的那句讀書詩“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勉勵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不斷更新知識,不斷積累,砥礪前行。

一代大儒的千古佳篇,貌似一首詠春絕句,細讀才知其奧妙

朱熹畫像

朱熹18歲及第,23歲前往福建同安上任,27歲任滿罷歸。在此期間,朱熹寫了一首著名的詩,名曰《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的首句交代了時間和地點,即“勝日”和“泗水濱”,以及此行的目的“尋芳”。後兩句以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春日的美麗光景,抒寫了尋芳所得。

乍一讀,這是一首絕佳的詠春詩,王相所注的《千家詩》也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踏青之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一代大儒的千古佳篇,貌似一首詠春絕句,細讀才知其奧妙

首先地點就不對。泗水在山東,然而朱熹所處的南宋,泗水之地已淪陷於金國,朱熹在福建做官,怎麼可能北渡到帝國,還有心情踏青呢?所以說,這篇所謂的“踏青”之詩,實乃朱熹的神遊之作。

為什麼是泗水之濱呢?原來春秋時期,儒學宗師孔子嘗居洙、泗之間,教授弟子,傳道受業。所以,所謂的“尋春”,則是指的追求聖人之道。而後面的“東風”、“無邊光景”、“萬紫千紅”,其暗喻也就明朗了。“東風”,即儒學的教化;“無邊光景”、“萬紫千紅”即指聖人之道的境界之大以及孔子之學的豐富多彩。

其實無論是這首詩, 還是《觀書有感》之類詩, 朱熹要說的都不過日常生活與讀書的淺顯道理。但他能夠用簡單的寫景來蘊涵淺顯道理,文字通俗又不點破,淺顯明白,人盡能解,卻又感覺意味無窮。哪怕讀者未能參透其中的哲理,也會覺得文辭優美,這就是朱熹厲害的地方。

所以,若不是朱熹在理學、詩學兩方面均有很深的體悟, 其所做的詩是難有此高的境界的。

一代大儒的千古佳篇,貌似一首詠春絕句,細讀才知其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