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菜單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引言

秦莊襄王三年五月,13歲的贏政繼承了王位,即歷史上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王政初期,由於年幼,朝政大權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掌握。這時,就客觀形勢和力量對比而言,秦國已經具備了完成統一事業的條件。但是,其國內政治上還存在著嚴重的障礙,即太后聽政,形成呂不韋和嫪毐兩大集團,不能專心致力於統一事業。秦王政九年,22歲的贏政開始親理國事,為排除障礙、進行統一戰爭,做了如下一些準備。

政治上準備鏟呂、嫪集團

呂不韋原是陽翟的大商人,家累千金。

為了搞政治投機,他利用各種手段幫助贏政的父親異人得立為秦孝文王的太子。後來異人繼承王位,呂不韋便當了秦國的丞相,兼任贏政的師傅,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有家僮萬人,食客3000人,成為最有權勢的人物。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莊襄王死後,呂不韋被尊為相國,號稱仲父,權傾天下。呂不韋還利用自己的權勢,按照自己的想法,召集門客們編纂了部內容龐雜而規模宏大的理論著作《呂氏春秋》,企圖“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 以便影響和控制秦王政。

除呂不韋集團之外,太后的親信嫪毒也組成一個陰謀集團。

嫪毐本是個流氓,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詐稱宦者,得任侍中,長期在太后的身邊。他因深得太后寵愛,太后臨朝,逐漸壟斷秦國的朝政。太后封嫪毐為長信侯,以太原郡為其封國,勢力不在呂不韋之下,嫪毒還和太后商定,將來要由他和太后的私生子來取代贏政的王位。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呂、嫪兩大集團的存在,把朝野上下分成兩派,既影響著政治上的集中統一,又威脅著贏政的安全與地位,對秦國進行統一戰爭、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構成了嚴重障礙。秦王政九年四月,正當贏政為了親自執政去到雍的蘄年宮舉行加冠和佩劍的典禮之時,嫪毒乘機作亂髮兵,準備襲蘄年宮,企圖殺害贏政而奪取秦國的政權。

這一陰謀被贏政及時覺察,立即派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還襲嫪毐。雙方戰於咸陽城中,叛軍被殲數百人,嫪毐兵敗逃走。嬴政下令在全國嚴加搜捕,不久將嫪毒及其同黨全部捉拿歸案。同年九月,嫪毒被處死,夷其三族;其同黨也受懲罰;其舍人四千餘家被奪去官爵,遷往蜀地,從而剷除一大禍患。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接著,嬴政繼續窮治嫪毐集團的案件,事連呂不韋,遂於次年十月免去呂不韋的相國職務,令其回到河南洛陽的封地。但是,呂不韋的政治影響很大,在免相歲餘之後,仍然有“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

這種情況的存在,不論對秦國或贏政本人,都是個潛而巨大的威脅。

贏政深恐發生意外變故,又進一步採取措施,令呂不韋全家遷徙至蜀。呂不韋自知難逃嚴懲,於秦王政十二年服毒自殺。其全族被籍沒為官奴

隸,其同黨被陸續遷徙至蜀。

在清除呂、嫪兩集團的過程中,曾一度產生極端、偏激的情緒,一些宗室大臣們提出:“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遊間耳,請一切逐之。”於是,在呂不韋免相之後,隨即下了一道逐客令,凡是原籍非秦國人而在秦國做官的客卿,全部

驅逐出

境。其中有個客卿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逐之列,他臨行時給秦王嬴政留下一封諫書。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書中說,秦穆公任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人,才得以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才有今天的富強;秦惠文王任用張儀,才破壞了關東六國的合縱抗秦;秦昭王任用范雎,才使得秦國的公室強大,杜絕了私門。

這些人都是客卿,他們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不分是非曲直,把客卿統統趕走,實際上等於讓他們去資助秦國的敵人!秦王政看了李斯的上書後,頓時省悟,即時取消了逐客令,派人把李斯追回,進一步提拔重用,由長史擢為廷尉。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除李斯之外,其他有才能的客卿也同樣得到了重用。如大梁的布衣之士尉繚,在秦王政取消逐客令後來到咸陽,態度十分驕矜,晉見時亢禮不跪,秦王政竟能屈已待賢,“衣服食飲與繚同”,並提拔他做了國尉。這樣,前後經過三年多的鬥爭,清除了呂、嫪兩大陰謀集團,整頓了內政,選任了賢能,鞏固和加強了政權建設,為進行大規模的統一戰爭掃除了政治障礙。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外交準備

離間關東六國的合縱秦國的軍事實力雖然十分強大,但關東六國一旦聯合起來,秦國就沒有決勝的把握。

因此,能否有效地制止關東六國的合縱抗秦,是統一戰爭成敗的關鍵所在。

為了防止和破壞關東六國的合縱,秦王政在清除呂、嫪集團的同時,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以配合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秦王嬴政十年,李斯建議說:“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

秦王嬴政所採納,遂定下了統一中原的決心,並陰遣謀士遊說諸侯。在統一戰爭開始的前夕,首先發動起強大的外交攻勢。

同年,尉繚也向秦王政建議說:撥重金去外交。這個建議的實質與李斯的建議相同,當然也被秦王政採納,遂從國庫中撥出鉅款,不斷加強對關東六國的間諜外交攻勢。

在這一攻勢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有謀士頓弱、陳馳、姚賈等人。他們都長期活動在關東各國,緊密結合統一戰爭的實際情況,採取各種手段分化瓦解敵人。其中,頓弱重點活動在韓、魏、燕、趙。他向秦王政建議撥款遊說別國。秦王政給他萬金後,他有效地爭取了韓、魏、燕等國,孤立和削弱了秦軍的重點打擊物件趙國。陳馳主要活動在齊國。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他以重金收買齊相後勝和賓客,賓客紛紛勸齊王建朝秦,以致齊國長期處於鬆散狀態,直至最後,齊王建仍然“聽陳馳,遂入秦”姚賈主要活動於楚國。在統一戰爭開始之前,關東曾一度出現“四國為一,將以攻秦”的動向,姚賈自告奮勇,出使楚國及他國,用縱橫捭闔之術。

拆了關東的合縱行動。姚賈一連在外3年,其活動影響很大。

後來韓國的使者韓非入秦,對姚賈進行人身攻擊,企圖破壞其外交活動。姚賈得知後,同李斯合謀,終於說服秦王政,從而使秦國的外交攻勢進一步深入發展下去。以上就是秦國所發動的強大外交攻勢,其核心在於破壞關東六國的合縱,確保軍事進攻的各個擊破。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軍事準備

制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國富兵強以來,對關東六國長期執行的都是蠶食戰略。由關中向巴蜀、中原逐步發展擴大,奪取了大片土地,消滅了巴、蜀、義渠、西周、東周等很多弱國,卻沒有消滅關東六大強國中的任何一個。有幾次出現過消滅魏、韓、趙、楚的機會,但都被錯過,以割地議和而告終。

秦昭王晚年曾企圖改變戰略,首先吞滅趙國,發兵圍困邯鄲3年,結果被關東的合縱聯軍所擊敗,因而未能實現戰略的轉變。

繼而又恢復了蠶食戰略,直至秦王政初年。

秦王政十年,在李斯、尉繚、頓弱等人建議下,秦王政下決心要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這標誌著秦國放棄了傳統的蠶食戰略,開始執行兼併六國、統一中原的戰略,從而在思想認識上以及外交鬥爭和戰爭實踐上,都真正實現了戰略的轉變。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戰略轉變後,秦國所確定的最基本方針,就是對關東六國要各個擊破。這一方針是從無數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得出的,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也是秦王政、李斯、尉繚以及頓弱、陳馳、姚賈等謀士群的共同認識。上文所述外交攻勢,就是圍繞這一基本方針展開的。基本方針確定後,還必須解決重點打擊物件、具體戰略部署的問題,亦即各個擊破首先從何國入手的問題。

對此,秦國上層集團的認識頗不一致,經歷過長期的爭論和猶豫。

爭論的焦點是先滅韓或先滅趙以及先滅楚的問題。秦王政十年,李斯提出的建議,他認為韓是秦的

腹心之病,歷來為諸侯合縱攻秦的先導,必須首先滅韓。為此,秦王政當即派李斯去遊說韓王安,企圖誘騙韓王安來秦入朝,然後一舉攻佔韓國。但是,韓王安在其謀士韓非的勸阻下,沒有接見李斯,使李斯的計劃落空。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次年,秦王政發兵攻趙,揭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但是,在對趙作戰的過程中,又往往同滅韓、攻楚問題交織在一起。秦王政十二年,正當秦、趙交兵之際,秦王政下令發四郡兵助魏伐楚,任命秦將辛梧為秦魏聯軍的統帥。由於秦國上層集團對此認識不一,加之楚國及時開展了外交活動,致使辛梧拖延出兵達6個月之久,最後不了了之。

秦王政十四年,也是正當秦、趙交兵之際,秦王政讀到韓非所著《孤憤》、《五蠹》之書,感慨頗深,想見其人,李斯遂建議發兵“急攻韓”韓王安被迫遣韓非入秦。韓非到秦國後,給秦王獻策,系統闡述統一六國方略。分析秦和六國的政治、軍事、地理形勢,提出很多的建議。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由於他抨擊李斯先滅韓的主張,李斯說韓非的建議“終為韓不為秦”遂致韓非下獄而死。這些情況表明,統一戰爭雖然已經開始多年,但秦國上層集團在戰略部署的決策上仍然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從統一戰爭的實際過程看,先後16年,前期對趙作戰9年,後期對楚作戰5年,在滅趙的過程中滅了韓,在滅楚的過程中滅了魏、燕,最後滅齊。

由此可知,其戰略部署的基本思想是:重點打擊趙、楚,先趙後楚,各個擊破。

這一決策是正確的,抓住了重點打擊物件問題。當時關東六國中韓、魏最弱,幾乎對統一戰爭構不成障礙,但其地扼中原,先滅韓、魏容易促成其餘各國的合縱。齊、燕也較弱,對統一戰爭也構不成嚴重障礙,且距秦較遠,各個擊破自然不能從齊、燕開始。

秦國當時為了統一戰爭,做了哪些精心部署和決策?

唯楚、趙兩國較強,各個擊破的關鍵就是要避免對楚、趙同時作戰。

楚實力雄厚,距秦較遠,先打楚勢必曠日持久,左翼側後易受趙軍威脅,有陷入兩面作戰的可能。

相反,趙距秦較近,其軍戰鬥力甚強,是秦軍東進的首要障礙,先打趙不易引起各國的恐慌,右翼同楚國之間有韓、魏作緩衝,又有嵩山和伏牛山脈作掩護,且楚剛剛遷都於壽春,一再回避秦軍,無意西向與秦為敵,因而可穩妥地避開兩面作戰。

結語

所以,各個擊破首先從趙國開始最為有利,一旦破趙,便掌握了全域性的主動權:韓、魏變成囊中之物,可隨時順手牽羊;楚國失去了趙國的呼應,比較容易解決;齊、燕更加孤危,無法逃脫滅亡的命運。以上就是秦國戰略思想轉變和形成的過程。其決策是正確的,但經歷了長期的爭論和猶豫,直到秦王政十七年滅韓之後,秦國上層集團才真正統一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