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菜單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關於少年勵志的名言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管子·權修·第三》曾經這樣說: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錢福曾經做《明日歌》,在這首歌中,寫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南宋岳飛在《滿江紅》中,曾經這樣慷慨激昂地寫道: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而號稱民國“不倒翁”的閻錫山,他給後世留下的少年勵志《老狐狸經》這樣寫道:一日之做,成小,終身之做,成大,故人在少年時,要確定終身做事的方向。

閻錫山的《老狐狸經》真經,第一不朗朗上口,第二不火氣十足,它就好像一杯幾百年前的老普洱,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閻錫山不僅將少年勵志時間化,而且具體化了,他講的這個《老狐狸經》,如果通俗一下就是:你用一天干的事兒,只能取得一點小成就;而你用一輩子幹同一件事兒,就會取得很大的成就。故此,你要在很小的時候,確立方向,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長的實現理想的時間,才會更容易成功。

我們下面就看看青少年時代的閻錫山,究竟是如何踐行自己這句《老狐狸經》真經的。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清光緒九年農曆九月初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閻錫山發跡後,很多對風水之術有造詣的人,都說:河邊村位於五臺山西麓,沾染了佛氣,而且村子後枕文山,前面是滹沱河,山水有護佑,地形有環抱,故此,這裡可以出貴人。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崇尚的是科學,封建迷信已經大失其道了。河邊村是18個堡子的統稱,而閻錫山就住在永和堡,因為永和堡有唯一的文昌廟,故此,人們都喜歡稱呼這裡是文昌堡。

閻家祖居山西,在清初的時候,其先祖移民來到的文昌堡,一開始家道清貧,靠給地主家幫傭過生活,直到閻錫山的曾祖父閻興泰當家時,閻家才一躍成為方圓百里的富戶。

閻興泰家庭雖然貧困,可是讀書卻一直讀到了十八歲,默默在背後支援他讀書,並給他賺來學費的人就是他的哥哥閻安泰,閻興泰按照私塾先生的說法,讀書應該有所成就,但所謂的成就,絕對不是能考上狀元的那種大成就。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閻興泰看著哥哥每天砍柴燒炭,辛苦異常的模樣,他咬牙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棄學學商,學商說得好聽,其實就是到廣武鎮(在山陰縣)進永恆糧店學著當夥計。

閻興泰雖然起步較低,但他憑著自己是店內“學問最高”的夥計的優勢,他幫老闆看來往信件,幫賬房先生算賬,而且起早貪晚,巧於經營,妙於管理,最後永恆糧店在他的參助下,成為了廣武鎮最大,也是最賺錢的糧店。

永恆糧店的掌櫃的,便給了閻興泰一份身股,當時的永恆糧店三年一結賬,每身股給銀二、三千兩,閻家就此成為方圓百里的富戶,可是好景不長,嘔血經營的閻興泰38歲就累病了,41歲去世,閻家一霎時,真有種“房倒屋塌”的感覺。

山西晉商的堅韌和堅持,在閻興泰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有一句話這樣說:強爺勝祖,而子孫的水平,一般都只能哈哈了。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閻錫山的曾祖父閻興泰,祖父閻青雲和父親閻書堂全都是商人,但他們經商的理念,全都照閻興泰差著境界。他們做生意,純屬小打小鬧,也就能讓他們家的家境達到小康水平,並讓家裡人不至於為衣食而發愁。可是不幸的是,閻錫山的生母曲月清,在閻錫山年僅5歲時,她就去世了。

沒有孃的孩子是最苦的孩子,閻錫山就被外祖母接到家裡。

1889年春,閻錫山剛過6歲。外祖父為了避免外孫惹是生非,便將閻錫山送入村中小堡私塾。啟蒙教師的姓曲,閻錫山在曲老師的教育下,學習成績尚可,但舊私塾那種填鴨似的教育,卻讓閻錫山很討厭,他有事沒事,就愛上樹掏鳥窩,下河摸條魚,害得曲先生的戒尺,沒少往閻錫山的小手心上招呼。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1892年春,閻錫山8歲時,他回到了閻書堂的身邊,並開始在大堡義塾讀書,他少言寡語,雖然讀書不是特別聰明,但還過得去,正所謂我又不想考狀元,幹啥讓我出類拔萃?他的個子不高,可是脾氣卻不小,因為一個同學言及曲月清去世得早,閻錫山缺少管教,成了野孩子云雲,閻錫山衝上去就是一裁紙刀,嚇得這小子再見閻錫山,只有一個勁兒打哆嗦的份了。

閻錫山14歲的時候,終於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讀書,還是隨父經商?當時,閻錫山是這樣想的,都說讀書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他確實不喜歡八股文,估計這輩子都難以中舉,還不由隨父經商,能夠在商途上縱情狂奔,奔出一個大好的前程。

可是事實偏偏不以閻錫山的努力為轉移。閻書堂也不願意經營雜貨店的小生意,為了儘快發大財,他竟參與了“打虎”,也就是(銀兩和制錢)買空賣空的生意,一夕之間,竟虧了白銀六七百兩,閻書堂的雜貨店關門倒閉,還欠了一屁股外債,而經商兩年,躊躇滿志的閻錫山,就被他爹給坑回了老家。

閻錫山兩年經商,慘敗而歸的經歷,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曾祖父讀書讀到18歲,這才出外經商闖蕩,自己讀書只讀到了14歲,怎麼能成,當時的自己,對“打虎”的騙局,竟沒有一點預知能力,很顯然這就是油渣發白——短練。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閻錫山跟父親講明情況,他第二次來到了大堡義塾,在曲老師的教導之下,又一次捧起了書本,他開始重新研究宋明理學,對主張“靜、誠”的潛修功夫的周敦頤,主張“理要力行,致知在格物”程顥、程頤學派。主張以“天理克服人慾的”朱熹學派、“心即理也”的陸九淵學派,都開始了仔細體會,用心研讀。

經商的失敗,讓閻錫山想透過讀書,探究這個“猙獰”的社會真相,他更想透過讀書,找到人生的出路。故此,第二次回爐再造,絕對是抱著認真的態度,可以說一番苦讀,讓閻錫山有了一種“嫩筍成竹”的成長和成熟的感覺。

不讀書,憑著自己的膽子闖,也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一條道,蒙著眼睛,將油門踩到底開車,也有可能很快達到終點。但一萬人裡面,恐怕只有一個人成功。不能用一個人的成功,來以偏概全地說9999人也可以不讀書,9999人都可以蒙著眼睛開車,那不僅是“冒險”“玩命”,更是不負責任。

少年閻錫山生意失敗,他終於明白:不吃讀書苦,就要受生活的累

閻錫山一邊讀書,一邊思考著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隨著書讀得越來越多,他發現,自己腳下的路,真的越來越寬;隨著書讀得越來越明白,他發現自己的人生更容易被抓在手中。

閻錫山用他的《老狐狸經》告訴我們:一定要在年少時,確定終身做事的方向,然後為這個方向而努力,什麼是終身做事的方向?答曰:讀書。讀書就是照亮自己前路的手電筒,就是明確目標的航標燈,讀書很顯然就是開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