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菜單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閒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

《羅生門》無疑是一部傑作。它揭示出人生的真相,象鋒利的刀刃劃過面板一樣,既痛且快。真相是,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事實,沒有真實。敘述者越多,我們離真實越遠。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遵從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武士、強盜、妻子、農夫莫不如是。所以說,真理是醜的,真實是不重要的,事情發生了,關鍵是如何去面對,如何去解決問題,給明天一個答案和理由,而不是和過去糾纏不清。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

故事描述的是,在十二世紀的日本,軍閥割據,盜賊瘋起,民不聊生,在破敗的羅生門下,大雨滂沱,道路泥濘,僧人、樵夫、雜工三人在門下避雨,聊起了最近發生的一件奇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裡,強盜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女巫和目擊者樵夫被招到糾察使署,分別敘述自己或親身經歷或親眼所見或鬼魂附體的所言。片中利用這些當事人及現場目擊者對案情的不同描述,來分析人性的善與惡,充滿了懸疑及不信任的氣氛。後常借用“羅生門”一詞來比喻對同一件事,因立場不同、目的不同,每個人對事實描述不同而出現差異的情形。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

首先應當明確,影片深深植根於大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與黑澤明晚期那些大多帶著濃郁國際色彩乃至好萊塢品位的作品相比較,這部影片應當算是黑澤明最具日本風格的作品之一,對這部影片的考查,應當緊密結合日本的文化與哲學。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特別是哲學?具有與生俱來的世界性,箇中大有全人類所共有的深層內涵,對這一點也不應該忽視。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涵義並非可以簡單的以一種概念加以框定,必須要通盤考慮,注意問題的每一個方面,才能涉及影片的實質。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衝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兇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

故事的結尾,羅生門下被遺棄的小孩,哭聲慘烈。庶民搶奪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現了惡的一面,樵夫出於善心予以制止,卻被庶民惡言相責,在庶民說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後,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這就是私慾造成的軟弱。不過影片的結尾還是值得我們高興的,最終樵夫還是良心發現,決定收養棄嬰,此刻雨停了,太陽出來了,這說明在經歷掙扎後,世界還是出現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惡一線之隔,人性還是有可能棄惡從善的,這是一種新生,一種希望。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

當人們面對誘惑的時候,一切事物都會成為罪惡的源泉,當人們身處不平等,不和諧的社會的時候,當人們沒有信仰直至絕望的時候,人性的惡就會如山洪暴發,一瞬間吞噬掉所有。這也引發了我的思考:究竟是社會的結構改變著人性?還是人性的善惡支配著社會?社會歷史作為人的活動的總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是透過實踐不斷實現人的價值和自由的過程。社會發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的發展,而人的和諧的發展又必將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人性真、善、美的統一必將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的發展。所以,事實上,人類社會只不過是發生惡行的一種環境。

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羅生門

羅生門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羅生門並不是一部純粹的敘事電影。不僅僅因為在敘事手法上的對一個事件的多重訴說,而是因為所帶來的對故事本身的思索帶有一種哲學思辨的味道。它透過大量象徵的運用,極少的對白,具有在極端環境中的人的惡的展現,使這部電影帶有強烈的詩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