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御賜小仵作》背後的歷史(一):宦官是如何一步步控制了禁軍的

菜單

《御賜小仵作》背後的歷史(一):宦官是如何一步步控制了禁軍的

前段時間走了阿里線,整整飄了15天,飄完回到拉薩,關進小屋成一統,連刷了七八部劇,刷到昏天黑地,作息紊亂,什麼都顧不得了。於是,前前後後一個月都沒更新,真是罪過。

刷的眾多劇目中,有一部是最近的影視黑馬《御賜小仵作》。這劇的歷史背景設定在了唐宣宗時期,涉及到前朝的甘露之變和皇位爭奪,那是非常的糾纏和複雜。不瞭解那段歷史其實很影響觀劇體驗,而且,其中有些細節相當傳奇,說來也有意思,就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講講。

沒看過劇的,也不影響閱讀本文,就當是瞭解下唐朝歷史了。

劇中有兩大反派,一個是大太監秦欒,一個是昌王(有人可能要指正了,我知道,但我不能劇透嘛)。兩者的故事都有一定的歷史對映。

前者弄權,反映的是中晚唐宦官集團炙手可熱

,“甘露之變”就是太監們最高光的時刻;

後者篡位,反映的則是唐宣宗得位不正,皇位繼承權合法性有瑕疵

,所以扯起昌王旗號才能興風作浪。

關於這兩點,接下來我會詳細展開。其中涉及到中晚唐若干君主,有些朋友可能不熟悉。所以,我先帶大家把這些皇帝簡單過一遍。後文我會反覆提到這些人。提前留個印象,閱讀後文才不至於暈頭轉向。已經熟悉這些皇帝的朋友可以空降到第二部分。

《御賜小仵作》背後的歷史(一):宦官是如何一步步控制了禁軍的

劇中唐宣宗形象

01

玄宗以後,宣宗以前

大家比較熟悉的皇帝我就少說幾句,相對陌生的皇帝我就多講一些。

唐玄宗

(李隆基),這位不用說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唐肅宗

(李亨),玄宗第三個兒子。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和李亨拖家帶口往四川跑。馬嵬驛兵變後,父子分道揚鑣。玄宗繼續撒丫子往南,兒子轉道北上,一路跑到靈武(今屬寧夏銀川),在朔方軍支援之下,另立中央,是為唐肅宗。肅宗架起大旗,領導平叛。不過,在他有生之年,叛亂並未平定。

在位凡六年,患病不起。張皇后想廢掉太子,扶持自己兒子上位,圖謀幹掉宦官集團。結果,事機不密,被宦官李輔國知悉,帶兵逼宮,在肅宗病榻前被拖走,斬殺。肅宗被嚇壞了,當夜病死,終年51歲。

唐代宗

(李豫),肅宗長子。上位後,設計誅殺了李輔國、魚朝恩等權宦。借兵回紇,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不過,吐蕃做大,趁唐朝西境空虛,大舉入侵,一度佔領長安十五天,焚劫擄掠。代宗倉皇出逃,祭出李唐外掛郭子儀,收復長安。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代宗女兒昇平公主,小兩口天天吵架,郭曖揍了公主,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傳奇故事《醉打金枝》。

代宗在位凡十七年,對藩鎮無可奈何,只能大封四方。52歲病死。

唐德宗

(李適kuò;古漢語中,“適”和“適”是兩個字),代宗長子。以涇原兵變為界,德宗前後期判若兩人。前期,德宗推行兩稅法,疏斥宦官,武力削藩,王朝大有中興氣象。

不過,藩鎮勢大,不是說削就能削得了的。建中三年,四鎮節度使分別稱王,聯合對抗中央。淮西節度使也跟著湊熱鬧,先稱王,後稱帝。德宗急調涇原軍往淮西平叛。

涇原節度使率軍途經長安時,沒得到皇帝許諾的軍費。完了,出事了。當時德宗搞的是以藩制藩的政策,和藩鎮之間有協議,借藩鎮兵打仗,支付三倍軍費。可是,大唐財政緊張,德宗一分錢都沒給,就連犒軍的飯菜都剌嗓子。兵卒怨氣沖天,隨即譁變,攻佔長安。德宗慌忙出逃,史稱“

涇原兵變

”。

兵變之後,德宗痛下罪己詔,說藩鎮沒有錯,反叛也沒有錯,一切都是朕的錯。從此放棄削藩,躺平了。兵變期間,德宗發現真正忠心可靠的只有身邊的宦官。於是,對宦官態度也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疏斥打壓變為寵信重用,還

設定了左、右神策軍中尉的職位,地位在神策大將軍之上,是神策軍的最高統帥,由心腹宦官出任。中晚唐歷史上,神策軍是禁軍中最大的一股勢力,幾乎就約等於禁軍。此後,宦官典禁就成了定製

。大家看劇中神策軍將領對秦欒俯首帖耳,應該就是這個緣故。

德宗在位凡二十六年。貞元二十一年的大年初一,正是喜氣洋洋的日子,皇親國戚入宮拜賀。德宗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拜賀的人中沒有太子。太子幾個月前突然中風,一病不起,連話都說不出來了,至今未愈。遍祝賀詞少一人呀,德宗難受,想哭,隨後病倒,二十多天後去世,終年64歲。(唐朝好幾個皇帝都死在正月裡。)

唐順宗

(李誦),德宗長子。李誦是李唐王朝在預備CEO位置上纏綿時間最久的,整整二十五年。太子這位子本就不好做,太光彩奪目了,老爹會猜忌;太無能了,老爹不放心把皇位交給你。李誦本就如履薄冰,而涇原兵變之後,德宗猜忌之心日增,時刻掛著“總有刁民想害朕”的表情,李誦就更加戰戰兢兢了。就這麼壓抑了二十五年,心理嚴重不健康。好不容易熬出頭了,卻中風失語了。悲劇人生,不過如此。德宗也是因他憂病而死。

李誦隨即繼位,是為順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有革新之志,身邊網羅了一批小夥伴。上位之後,這幫小夥伴成為肱股之臣,隨即推行改革。改革的核心還是那兩塊,抑制藩鎮和疏斥宦官。此外,還要懲治貪腐,取消進奉,罷宮市制度等,史稱“

永貞革新

”。改革小團體的核心成員是“二王劉柳”,“二王”大家不太熟悉,這個“劉柳”咱們可沒少揹他們的詩文,指的是劉禹錫和柳宗元。

王朝中後期要想推行改革,歷來不易,原因無他,既得利益集團過於強大。他們要削藩,要收宦官的軍權。宦官和藩鎮坐不住了。一些士族官僚、太子黨也厭惡改革小團體,抨擊他們挾天子號令天下。各方聯合攻擊新政。偏偏皇帝又很弱勢,半身不遂加啞巴失語,於是,宦官俱文珍聯合士族官僚逼順宗禪了位,擁立太子李純,是為唐憲宗。

順宗只做了半年皇帝,隨即又做了半年太上皇,病死(也有人認為是宦官殺的,憲宗可能知情),終年45歲。

唐憲宗

(李純),順宗長子。注意了,憲宗是宣宗的老爹,從憲宗開始,就涉及到劇中故事背景了。宦官和改革的反對黨擁立憲宗上臺,憲宗當然要投桃報李,他對改革派會採取的手段就可想而知了。改革派紛紛被錘,“二王”一個被殺、一個暴斃;包括劉禹錫、柳宗元在內的八個人被貶到偏僻的州做司馬,史稱“

二王八司馬事件

”。

這裡多扯幾句。唐朝貶官特喜歡外放司馬,比如咱們青衫長溼的江州司馬白居易。司馬是州一級的高階官員,唐朝前期是有實權的,後來,逐漸成了貶官專用職位,沒實權了。皇帝任命這些司馬的同時,後面都會跟一句“員外接同正員”,意思是,屬於編外人員,但是待遇和編內人員一樣。繼續給你發錢,但是你別做事了。不做事就不會作妖。所以,你就會見到,那些大文豪被貶之後天天遊山玩水,聽人彈琵琶,今天寫首詩,明天扯個文,給後世語文教材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背誦全文”。

既然改革成員都被貶了,“永貞革新”也就失敗了,只持續了不到四個月。不過,唐憲宗本人也想有一番作為。只是,宦官勢大,他必須潛待時機。等坐穩了位子之後,憲宗開始稅制改革,對外鎮壓藩鎮,對內敲打宦官,比如逼退了俱文珍。憑著武力征討,憲宗時期一度壓平了藩鎮,唐朝形式上重獲統一,史稱“

元和中興

”。現在語文課本上《李愬(sù)雪夜入蔡州》講的就是憲宗時期掃平淮西藩鎮的故事。

不過,這種局面並不持久,因為藩鎮問題的根源並沒有剷除。相比於貢獻,憲宗挖的坑要更大一些。他一方面斥退原有權宦,另一方面又大力起用心腹宦官。他在位期間,宦官集團勢力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神策軍兼併擴張。

唐朝禁軍分為北衙和南衙,兩者大不相同。因為皇帝居於宮城之北,南面而治天下,所以,

北衙禁軍,其實就是皇帝的私人武裝;

中央政府官署地處宮城之南,通常稱之為南衙,所以,

南衙禁軍是隸屬於中央政府的政府軍

。對於皇帝來說,誰親誰疏,一目瞭然。

北衙禁軍才是皇帝真正的護身符。所以,有唐一代,在皇帝有心扶持之下,北衙禁軍勢力要更強,並且逐步擴張,南衙則一點點萎縮凋零。北衙從四軍擴充到六軍,後來是十軍。大家從影視作品中熟知的羽林衛、龍虎軍、神武軍、神威軍、神策軍,都是北衙禁軍。

前文提到,德宗時期,宦官出任左、右神策軍中尉,控制了神策軍,但是,並沒有控制所有禁軍。等到憲宗時期,為了強化對禁軍的控制,皇帝下令,神策軍兼併掉了神武軍、神威軍,開始一家獨大。這也意味著,宦官手中兵權進一步膨脹了。

補充幾句,宦官和皇帝住一塊兒,也在宮城北面,我們往往以“北司”代指宦官機構,而中央官署的代稱是“南衙”,所以,劇中所謂的“南衙北司之爭”指的就是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權力之爭。

二是設定樞密使。

不要和宋朝的樞密院弄混,兩者不是一碼事。樞密使,顧名思義,是傳達中樞之密的使者,由宦官出任,其實就是皇帝的機要秘書,出入禁中,在皇帝和宰相百官之間溝通。別小看這個職位,厲害大了。以前有本官場小說,叫《二號首長》,講的就是領導身邊的秘書,權力大得很。如果領導是一號首長,這秘書就相當於二號首長。這裡可以比照理解。

憲宗設定樞密使,初衷是為了制衡神策軍中尉。中尉權力太大了。

同樣是宦官任職,樞密使地位比神策軍中尉要低,而且沒有軍權,但是,影響力不弱於中尉。因為,中尉名義上不能和外朝官員交通,否則就有內外勾結之嫌。你一個掌軍權的,和外朝官員勾勾搭搭,你想幹嘛?樞密使就不一樣,本職就是傳達詔令,受皇帝委託議事,可以大大方方和外朝官員來往,有很多幹預政事、參與秘聞的機會,不可小覷。

兩名樞密使與兩位神策軍中尉並稱“四貴”,可見其權勢。

除了權宦問題之外,轟轟烈烈的牛李黨爭也是在憲宗朝拉開了序幕。

憲宗在位凡十五年,痴迷長生之術,熱愛水銀鉛砂大力丸,吃壞了腦子,躁鬱暴烈,喜怒無常。宦官集團趁機發難,殺了憲宗。憲宗終年42歲。中尉梁守謙、樞密使王守澄擁立太子即位,是為唐穆宗。

唐穆宗

(李恆),憲宗第三子。為什麼是老三繼位呢?老大當了兩年太子就病死了,按理說輪到老二,可是,老二拼媽拼不過老三。老三的孃親是郭子儀的孫女。郭家在朝野的影響力毋庸贅言,老二的孃親卻只是一介宮女。迫於壓力,憲宗立了老三做太子。不過,憲宗心裡其實很不爽。宦官勢力和朝臣百官也站了隊,分別圍繞老二、老三形成兩個集團。

最後,還是老三贏了。憲宗死後,宦官擁立他上位。很多人都認為,弒殺憲宗這個事兒郭貴妃和老三是背後真兇,比如我們的唐宣宗就堅決這麼認為。穆宗上位的同時,老二和擁立老二的朝臣一同被物理消滅。

穆宗期間的故事很簡單,四個字:不幹正事。穆宗是個美酒美食愛好者+建築發燒友+宮野狂熱旅行家,對畋遊宴樂的熱愛到了病態的地步,病態到甚至透露出唐伯虎式的悲情。

為了能永遠地玩下去,他也痴迷長生,天天吃水銀鉛砂大力丸,年紀輕輕就吃死了。在位凡四年,終年29歲。

穆宗在位期間,河朔藩鎮復叛,憲宗朝的短暫統一局面重新破裂。

接下來三個皇帝都是穆宗的兒子,老大、老二和老五

唐敬宗

(李湛),穆宗長子。完全繼承了老爸優良血統,在任期間也不幹正事,遊樂荒淫,無以復加,堪稱是穆宗2。0升級版。大興土木折騰得所有人不得安寧,官員、匠役怨聲載道,一度發生染工暴動,數百名染工居然殺進了皇宮,而敬宗當時正在清思殿打馬球。

敬宗玩樂專案極多,花樣百出,其中有兩件至愛,一個是打馬球,一個是打夜狐(夜裡捉狐狸)。最後就死在了打夜狐的愛好上。

敬宗打馬球時有許多宦官陪侍,其中有個很受寵的球伴叫劉克明。這哥們了不得,堪稱唐朝韋小寶。養父是個大太監,靠養父罩著,進宮時居然都沒淨身,偏偏他又好色,和宮人廝混,甚至還綠到了敬宗頭上。時間久了,敬宗有所察覺。劉克明心中打鼓,決定先下手為強。

一次打夜狐歸來,敬宗與劉克明等人歡飲,喝醉了之後要更衣睡覺。劉克明等人一擁而上,送敬宗上了黃泉,隨即矯詔傳位給絳王李悟(憲宗第六子)。等絳王上位了,劉克明就可以坐上宦官集團的頭把交椅。

掌權的大太監哪能讓你騎到頭上?之前擁立過穆宗的權宦——中尉梁守謙、樞密使王守澄再次出馬,迅速擁立江王,接著率領神策軍殺進皇宮,砍死了絳王。劉克明投井自盡。江王上位,是為唐文宗。

敬宗在位只有兩年,終年17歲。

唐文宗

(李昂),穆宗次子,敬宗的弟弟。劇中的重要背景“甘露之變”就發生在文宗朝。

權宦梁守謙因病致仕,擁立有功的王守澄接過了他的中尉之職,權勢更熾。文宗倒是想有一番作為,但大太監王守澄是個攔路虎,必須先除掉他。皇帝位居深宮,孤家寡人,要想誅宦,得有幫手。當時,王守澄把持朝政,誰投靠他,誰就有晉身之階。有兩個人因此獲得了王守澄賞識,他們分別是李訓和鄭注。王守澄把他們推薦給了皇帝。

李訓長於易理,鄭注精擅方術(尤其是煉製水銀鉛砂大力丸),一來一去,和文宗打得火熱。時間久了,文宗引為心腹,告訴他倆,朕要殺宦官。兩人立馬反水,慨然表示,我們幫陛下殺。兩人繼續在王守澄陣營臥底,同時暗戳戳搞事情。

宦官集團勢力雖大,但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矛盾重重。鄭注獻計,讓文宗扶持王守澄手下的宦官仇士良做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素來和王守澄不對付,讓他上位,可以分王守澄的權。

前文提過,北衙禁軍基本都分為左、右兩軍,神策軍亦然。這是皇帝分權制衡的一種手段,不讓軍權集於一人之手。唐朝後期,禁軍中神策軍一軍獨大。當我們看到“左軍中尉”這樣的提法時,往往指的就是左神策軍中尉,右軍中尉指的就是右神策軍中尉。

隨後,文宗又對王守澄明升暗降,拿掉了他的兵權,一杯毒酒賜死了他。宦官魚弘志接掌右軍中尉。

到這裡還沒完。仇士良、魚弘志上位之後,也開始翹尾巴,文宗還得幹掉他們。但是,這兩人手握禁軍兵權,不好對付。文宗和李訓、鄭注商討之後,決定借用藩鎮兵力。於是,文宗派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鳳翔在今天陝西省寶雞市一帶,地近京畿。)

他們定下計策,王守澄下葬時,由李訓上奏,讓眾宦官都去送葬。作為鳳翔軍節度使,鄭注則奏請率親兵護送。送葬途中,鄭注率領數百將士,一擁而上,把宦官們全給咔嚓了。如此,大事成矣。我突然想到,在歷史上,送葬啊,掃墓啊,拜祭啥的,往往是政變的高發場景。

這計劃不錯,但是,當時,李訓和鄭注兩人之間有了矛盾,互相爭權,早已經不是一條心了。李訓就想了,如果完全按這個流程走,政變之功盡歸鄭注。不如我另施妙計,就在京城內殺光閹宦,然後再趕走鄭注。那時候,我不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嗎?於是,他勸說文宗實行了Plan B。

這一天,文宗上朝,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入報,說左金吾衙門後院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注意,左金吾衛屬於南衙部隊,不歸宦官統領。李訓帶頭,說甘露是祥瑞之兆,百官向皇帝拜賀。

接著,文宗著李訓等人去查實。李訓假模假式去轉了一圈,回來報告,說不像是真的甘露。文宗故作驚訝,讓仇士良、魚弘志帶領眾宦官再去檢視。畢竟,理論上,宦官才是皇帝更親近和信任的人。

韓約帶路,引仇士良、魚弘志等人到左金吾衙門後院。後院中埋伏了幾百名兵士,正在等待。可是,這個韓約心理素質太差,一路上神情緊張,緊張到臉色刷白。仇士良心中起了疑竇。就在這會兒,一陣風吹過,院中帳幕掀起,仇士良看到了手執刀兵計程車卒,猛然醒悟,撒丫子就跑。宦官們一路逃回含元殿,把文宗推上轎子,往北急奔,李訓想阻攔,卻被宦官一拳揍趴下了。宦官把文宗一直抬進宮中,高呼萬歲。

宦官到這就安全了。李訓知道事敗,逃出京城。仇士良、魚弘志一開始還以為是兵變,這時候也反應過來咋回事了,原來,是皇帝和大臣密謀要殺我們啊。迅速展開反攻,率領神策軍全城搜捕,大殺四方,屠了朝官及其家屬上千人,中央高層幾乎被一鍋端,史稱“

甘露之變

”。

之後,李訓被抓到殺掉。鄭注知道事敗,回兵鳳翔。仇士良派人送密信給鳳翔監軍張仲清,讓他幹掉鄭注。張仲清找鄭注喝茶,設計埋伏,殺掉了鄭注。文宗的誅宦大計徹底失敗。

劇中有一位接密詔勤王的劍南道節度使陳纓,歷史上並無其人,結合故事情節,和他最接近的歷史人物就是鄭注了。不過,我懷疑,他生不出那麼帥的兒子。畢竟,史書有載,說鄭注“貌寢陋,不能遠視”(寢和陋同義)。

既然宦官集團大獲全勝,那麼,誅宦勢力當然就被戴上了兵變謀反的帽子,一直到宣宗朝才平反昭雪。

事後,仇士良、魚弘志軟禁了文宗。文宗從此喪失大權,完全成了傀儡。北司完全壓倒了南衙,“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五年後,文宗抑鬱成疾,臥床不起,自知命不久矣,囑託宰相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志知道之後,當晚就矯詔廢了太子,擁立文宗弟弟上位。文宗知道了莫奈之何,怨憤而死。

文宗在位四年,終年31歲。

牛李黨爭近四十年,貫穿六朝,在文宗朝達到了烈度的最高峰。對此,文宗有句名言:“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難。”(河北賊指的是鬧騰不休的河朔藩鎮,朋黨指的就是牛李黨爭了。)

唐武宗

(李炎),穆宗第五子

武宗上位之初,在仇士良裹挾之下,殺了文宗的妃子,幹掉了陳王、安王。兩個樞密使設計在文宗葬禮上伏殺仇士良,結果被反殺。

等位子坐穩了,武宗嫌仇士良礙眼了。武宗起用了貶到淮南的李德裕,讓他做宰相。李德裕是牛李黨爭之中李黨的領袖,文宗朝被李訓、鄭注擠出了局。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李德裕大受重用,李黨跟著興盛起來,牛黨則萎靡下去。

李德裕是個能做事的,在他協助之下,武宗頗有政績。

首功就是壓服了宦官。李德裕和樞密使楊欽義關係特好,內外聯合,最終削了仇士良的權,擠走了他。會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申請辭職,武宗順手就批了。同年六月,仇士良去世。

在李德裕輔佐之下,武宗做了幾件大事,裁汰冗官、會昌滅佛、大敗回鶻、平定藩鎮,一時之間王朝有中興氣象,史稱“

會昌中興

”(會昌是武宗在位期間的年號)。

武宗在位六年,痴迷道法長生,熱愛水銀鉛砂大力丸, 32歲的時候把自己吃死了。

接下來就講到本文的正主唐宣宗了。

先來看一下唐朝皇帝的世系圖,縱向表示父子,橫向表示兄弟,皇帝名字左上角有個阿拉伯數字,表示是唐朝第多少位皇帝。可以看到,唐宣宗的繼位順序有點特別。宣宗在位期間的反常舉動、劇中昌王的反叛,都和這一點有關係。

《御賜小仵作》背後的歷史(一):宦官是如何一步步控制了禁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