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原來生態一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過生態問題

菜單

原來生態一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過生態問題

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文,含義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Eco一”指家或環境:另一部分“ologs”表示學科及論述之意。目前,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巾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5),生態一詞最通常的解釋,就是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原來生態一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過生態問題

簡言之,生物與環境天素的相互關係就是生態,研究這些關係的學科被稱為生態學。生態學(Ecology)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C E·Haecke )在其《生物體普通形態學》一著中,最提出生態學的概念,它是研究動植物及其環境問、動物與植物之間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的二門學科。

原來生態一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過生態問題

如今,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全世界、全社會的各個領域,生態一詞涉及的範疇也越來越廣,涵義也越來越豐富。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和暗的、綠色的、天然的、無汙染的、美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誠然,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不同知識背錄、不同學科領域、不同文化構成的群體或個人對於“生態”一詞的定義和理解也會有所不同,這部需要具體理解和分析的。

原來生態一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過生態問題

根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1986)解釋,中國古代生態一詞,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時間越接近現當代時期,其與現代生態概念的理解與界定越接近。粗略說來,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顯露美好的姿態。例如,南朝梁簡文帝在《箏賦》中捉到:“丹夷成葉,翠陰如黛。佳人採攝,動容生態”;還有明代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第17回提到:“(息、妨)日如秋水,臉似桃花,長短適中,舉動生態,日中未見其二。”第二,生動的意態。例如,唐代杜甫在《自發公安》詩中提到:“鄰雞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態能幾時。”明代劉基在《解語花·詠柳》詞中提到:“依依脆脆、嫋嫋娟娟,生態真無比。”第三、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例如,近現代作家秦牧在《藝海拾貝·蝦趣》中捉到:“我曾經把一隻蝦養活了一個多月,觀察過蝦的生態。”。

原來生態一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過生態問題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並沒有對生態概念的明確界定,到了近現代時期才產生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概念。但是,前兩種詞義上的生態一詞的解釋,也是形容人類或者自然界物體的自然美。沒有明確的生態概念,並不意味著沒有生態審美與嚮往生態美好的意識。中國古代的生態意識源遠流長,既有浩如煙海的文字記載,也有豐富的實物佐證,許多精華部分一直沿承、發揚光大至今。追尋中國古代生態意識的源頭,應當起源於人類早期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與敬畏,其表現形式為圖騰崇拜:此後,一直貫穿於人類社會的整個發展歷程,甚至成為社會文化與生活的一部分,直至今日。釐潔其緣起與發展演變脈絡,對於研究古代生態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原來生態一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過生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