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太極一人”陳發科,高深的武功少不了它

菜單

“太極一人”陳發科,高深的武功少不了它

他是陳長興的曾孫,被譽為“太極一人”的他更被日本人稱作“武聖“。

話說陳發科,自小就身體虛弱,也正是這個原因下,生在太極世家的他,到了十四歲仍然沒練出什麼功夫。之後父親在外教拳,家中無打人照料,便叫來陳發科的堂兄與其作伴。這位堂兄不僅身材壯實,拳也是練得非常出色,算是當時陳家溝中練拳最好的年輕人之一。家長不少長輩對於堂兄寄託有望,而對於陳發科來說,早已放棄了希望。這令陳發科暗自立下決心。

“太極一人”陳發科,高深的武功少不了它

於是從14歲到17歲,愣是苦練,就這麼三年時間,果然身體素質高了,功夫也長進了。甚至陳發科向堂兄發起了推手的邀請。

這位堂兄也感到神奇,之前敗在自己手下的年輕人不少,況且自己這位堂弟身體之前甚是虛弱,要真比起推手,實則輕而易舉取勝。接著兩人便推起了手,只見堂兄三次發勁,試圖要摔了陳發科,然後儘快結束,結果卻令他大吃一驚,不僅推不動陳發科,反倒還被陳發科給摔了。這時,他才醒悟,這位堂弟的功力已經大漲,且早已超過了自己,便脫口而出:“你們祖輩世世代代都出高手,看來是家有秘傳,不然怎麼今昔非比?“

但對於陳發科來說,這三年間,沒有父親的教拳,所以也就不存在拳術秘訣,真正的秘訣實則是他的苦練。

“太極一人”陳發科,高深的武功少不了它

確實是這樣的,從他之後的經歷,他的苦練程度是遠遠超過任何人,甚至很少人能夠達到他的程度。據陳發科的弟子洪均生回憶道,陳發科每天練拳,少則六十遍,多則一百遍,即使到北京教拳,也會每日練上二十遍的拳。

每天,陳發科不是獨坐就是單坐這兩隻手交叉練習,想必,在他的腦海裡,一定在想象對方的如何發起攻勢,,自己又該如何應對,他的境界,是將自己當做敵人對手,然後一步一步想象對打以及攻勢的應對。可見他心中想著都是太極拳。

而苦練,可使身體變得強壯,技藝變得高強,任何武功秘訣最現實的就是苦練了。但在苦練的同時也需開發腦袋,一邊練習,一邊領悟拳術的奧秘。這也就是為何能技藝大長進。所謂練太極,苦練的同時也需用巧。

所以在現實中,看到一些苦練太極拳甚至其他拳術的學者,刻苦努力,但如何自身老師層次不高的話,雖有天賦,可能也無法達到高層次。這又提到了名師出高徒的道理,好的老師教導,自然巧練著方面就輕鬆許多,他們能一針見血指出你的問題,更為自己的苦練省了不少力。

這也就為什麼許多武術大師經過一段時間苦練之後,雖能達到一定的水平,但總是達不到陳發科的層次上。苦練是一輩子的事,當功夫達到一定高度了就不再苦練?

“太極一人”陳發科,高深的武功少不了它

路子沒走對,功力大漲後就停滯不前,因為長時間不進步,刻苦練習失去了吸引力,而陳發科則是到晚年還堅持練功。

據徒孫何淑淦的回憶,六十九歲的陳發科歲晚年沒有像年輕練拳那麼猛,但並不斷練拳。雖然蒼顏白髮,耍起拳來那是龍騰虎躍,地動山搖。而現在的年紀不大的武術名家,要想看到他練上一趟拳是少見的。

陳小旺曾說過,自己的父親也就是陳發科的兒子陳照旭之前拳是練得不錯的,於是便放鬆了練拳,愛上了中國音樂和中國書法。對此陳發科多次批評他,練拳就不應該分心練上其他愛好。透過此事,其實能夠看出陳發科的武術追求比任何人還衷心無二。他從不放鬆,看到了太極拳中另一般境界,這才達到了常人不同的高度。

中國人自古欣賞人會評以“藝如其人”高度的評價,有什麼樣的品質就能出什麼樣的藝術。驕傲的人可能到了一定高度留不會想著繼續進步,而只有常常覺得自己還有不足的,才會不斷苦練進步。當然,還有心中想著如何將對方打傷的更不會去研究如何打敗對方而不傷人的武術藝術。

而陳發科則是一位低調的人,從不貶低他人,洪均生曾經說到,練太極拳的人都會將太極拳說為內家之學,但陳發科從不把自己練的拳看得如此高階。在他認為,才學必須從外形入手,經過多年鑽研,才能逐漸深入,得到內裡的精華,學太極拳是這樣,學別的拳也是這樣,都有內外,也都由外才能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