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菜單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康熙西巡時,山西巡撫禮給隨康熙出巡的史部尚書李光地等人列了一筆賬目,這是他為迎駕已花費和將要花數的線財:“行宮已費十八萬,今一切供還得十五萬。”李光地很是驚訝,因為康熙出巡,向來聲稱“沿途一切供御,皆內廷結備”,不需地方再行花費,還曾嚴厲警告地方督撫,要求不準為了迎駕或者給隨駕人員送禮而搜刮民財,否則一經查出,絕不寬恕。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噶禮為迎駕出的錢,當然不是像揚州鹽商那樣取自自己的腰包,那麼他這行為簡直就是在公開抗旨了。不過令李光地不解之處在於,禮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處罰,康熙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忽視,彷彿這位精明的帝王根本沒有注意到上述細節。

李光地敏感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同時又連康熙都不對他嚴查,說明他一定有一個勢力不小的後臺。事實也確如其所料,噶禮屬於“太子黨”,他的後臺不是別人,正是太子。太子視鳴禮為心腹,暗中派他到南方挑選少男少女,又聘用戲班名師教這些少男少女唱戲,當太子隨康熙至西安時,禮便巧作安排,“每一站皆作行宮,頑童皆隔歲南方名師教習,班列其中”。因為有太子在康面前為禮說話,即便喝禮沒有遵旨迎駕,又屢次被御史彈効“貪夢無厭,虐史吏害民”,他的官位仍舊坐得穩穩當當。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南巡期間,太子更是如同進入花花世界,個人行為已經到了恣意放縱的地步。康熙後來承認,太子在巡幸中經常擅離行宮和御舟,“朕巡幸陝西、江南、浙江等處,或射內含,成初舟,未建步出,未堂一事民乃初同伊屬下人等,行形戾,無所不至”,已成示納斯之所。太子也並不是只在隨父出巡時オ尋花問柳,他的這一行徑可以一直追溯到“匪人事件”,在此之後也沒有得到根本收斂,康熙得到報告稱,“太子不改沉於酒色之舊習,他私心腹到十三個高的省份勒索財高,強存美女”。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進退維谷:在第五次南巡時,康熙之所以把太子帶在身邊,一方面是已不放心把他單獨留在京城,另一方面則是像之前出巡一樣,旨在使大子“習地方風俗,民間疾苦並促其洗心革面,這實際也是他為喚程太子所做出的最後努力。可惜的是,大子始終無法體會皇父的一片苦心孤,種種劣跡令康越尬至極,也失望至極康熙在處理索額圖的過程中,沒有對“大子黨”窮根究底,這使太子在中央和地方仍舊擁有不少羽現。

兩江總督阿山與山西巡撫鳴禮一樣,都屬於太子心腹,為取悅於太子,他準備在自己所轄地區增稅,用於為巡幸鋪陳排場。江寧知府陳年認為康熙已對此明令禁止,予以堅決反對,阿山只得收回成命,但對陳年忌假在心,便與太子串通,伺機進行報復,太子也由此被證實不僅私德敗壞,而且扶植黨羽,干涉政務。龍源離江寧不遠,乃南巡的必經之途,太子、阿山膽大妄為,竟然派人將頃和汙物放在龍行宮的御床上,康熙發現後自然怒不可遇,太子便乘機把責罪推到陳勝年身上,同時敦促康熙處死陳鵬年。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康熙向大學士張英徵詢意見,張英表示他了解陳鵬年的為人,擔保陳鵬年斷不至做出這樣的事。康熙也覺得事情蹊蹺,可是太子仍在旁邊一再攛掇,堅持要將陳鵬年定為死罪,康熙只得把陳鵬年及一些大臣都叫來,當面子以責問。限看陳鵬年罪責難進,與他私交不錯的兩準巡鹽御史曹寅立即出面為其求情叩頭為地”,直至“額血被面”,康熙這才順勢寬恕了陳年。

“太子黨”並不甘心,一年後又由阿山出面,彈劾陳鵬年“不將聖訓供設吉地”,要求將其立斬。康熙已認定陳鵬年是個好官,為了對他進行保護,遂採取安協折中的辦法,革除陳鵬年的職務,將他調京城修書處效力。太子對政務的干涉並不僅止於地方。吏部郎中陳汝弼是康熙朝有名的“鐵面包公”,他在吏部負責管理地方官的調動、升遷,由於拒絕按太子黨成員的要求給子官職,因此遭到忌恨,反以受贓枉法而遭彈劾,隨即交刑部審訊,刑部審訊的結果是:按照陳汝收受贓物的數量和性質,應處紋刑!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康熙不相信陳放強會貪汙受賄,令三法司堂重新會審。三法司堂即都察院左都史、刑部尚書及大理寺,但這三個位置上的官員都是太子的人,他們在沒有獲得口供的情況下,即維持原判,認定刑部初審無誤。所幸康熙的親信、工部尚書王鴻緒也參加了會審,並從中瞭解到主審官員們進行逼供、製造偽證以及收買會審官等細節,康熙透過他知曉了事情真相,隨即示意李光地予以力保,將陳汝免除死刑,以革職遣送家鄉論處。

陳汝弱真正得以昭雪,還是後來的事,在康熙的親自過問下,誣陷陳汝鳶的官員被集體問責,遭責間、處分者達四十餘人之多,成為京城一大案。問題在於,康熙明知內情,為什麼不當時就還陳汝弼以一個清白呢?還是因為太子!雖然康熙從未點明太子於預了陳汝弼案,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一人之下,當朝除了太子,沒有誰能夠驅使和調動這麼多老資格的大員來製造陳汝弜案,甚至為此順倒黑白。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既然太子已捲入其中,康熙就不得不選擇時機,予以慎重處置。太子舊習不改,說明他不成器,不孝和涉入政務則意味著,朝中已呈現兩大權力中心分立之勢,這讓康熙進退維谷一一針鋒相對吧,父子感情不存,太子地位不保,但若繼續包容,他自己又可能大權旁落,甚至落得悲慘下場。1706年初,京城久未降雨,康熙的心境也如同天氣一樣,“聯心時刻未安”,但對於“太子黨”,他仍竭力避免與之正面交鋒,“凡京中渾賬人等指視等事,一概過去碰到棘手難題,康熙往往都會與孝莊商議,雖然祖母已經不在,但他仍期不聽才好”。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望她老人家的在天之靈能夠給予自己啟迪,或者直接喚醒太子。當年,他帶太子巡幸京畿,盛夏又同至避山莊,返京後即同謁孝陵、昭西陵,莫酒舉哀、默默祈禱。康熙憂心仲忡、苦惱不已,而太子想的卻是另外一樁事。那就是讓皇父下旨繼續南巡。經過幾次南巡,康熙已認識到它會給沿途官民增加一定負擔,因此當兩江總督阿山提出請他閱視防汛工程時,他以不必親往閱視為由加以拒絕。此後諸大臣又一再叩請他接受阿山的建議,康熙就此事奏聞孝惠太后,孝惠建議接受大臣們的懇請:“皇帝躬臨指授,於地方民生甚有神益。”

1707年1月,康熙頒旨,宣佈接受太后的建議,開始第六次也是康熙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南巡。此時由於運河結冰,南巡必須靠人工鑿冰開道,康熙一行花了個月時間才到達了阿山所說的防汛工程的工地。到了那裡一看,發現工程根本不可行,倘若強行施工,不但要破壞民田房舍,還要毀民墳家乃至鑿山穿嶺,但當初阿山提議時所呈交的圖紙顯示並沒有這些問題。

李光地意識到,噶禮敢於如此無視聖諭,說明他有勢力不小的後臺

後來康才知道,此工程本來就存在爭議,河道總督張鵬等人認為不可以開,“而阿山獨強以為可開”,而且遞交了與實際施工方案完全不同的圖紙。原來這是“太子黨”為了促成南巡而偽造的一個假河工計劃,但既然已經出京閱視河工後,康熙自然只能按計劃繼續南巡。有了上次南巡的經歷,他格外留心太子不在自己身邊時的行蹤,果不其然,一路上,他不斷接到關於太子胡作非為,瘋狂搜尋美女和姣好少年的報告,至此,太子突然熱衷於南巡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