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菜單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各位,昨晚有和我一樣守在電視機前,蹲世界盃前開幕式的嗎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這一屆世界盃,其實到處都充滿了中國元素、中國製造

很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

中國製造

在海外得到認可

來自房地產、汽車、電視、LED、義烏小商品。。。

某種意義上,它們代表的就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中國隊”,全方位360度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到了卡達世界盃中來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01

來自中國鐵建的盧塞爾球場

如果說本屆世界盃最讓我們感到驕傲的一支“中國隊”

我想應該就是

中國鐵建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中國鐵建集團,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作為一家基建狂魔型企業

它全程參與了本屆世界盃最大場館,也是昨晚開幕式那個“金色大碗”球場的建設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這個專案由中國鐵建和卡達HBK公司共同施工,因此這個球場也成為了中國企業參與建造的首個符合足聯標準的足球場

它不僅是全世界索網單體結構建築最大的球場,也是目前為止建設難度最高的世界盃球場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為了紀念,卡達球場還被印在了卡塔爾當地新發行的10元面值紙幣的背面

這款“中國鐵建制造”,被印在了卡達10元貨幣上,成為一張國家名片,真的很令人驕傲了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自2016年開始投標,開工,直到2020年它的主體鋼結構支撐塔架解除安裝才完成,總造價8億美元,球場的建造歷史,竟然用了整整六年之久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在碳中和的理念之下,盧塞爾球場不會被拆掉,而是會重新改造再次利用

這屆世界盃結束後,未來拆除後的盧塞爾球場,還可以可持續利用

它將被改造成一個多功能社群空間

包括學校、商店、咖啡館、體育設施和健康診所等,繼續在卡達發揮多重功能和剩餘價值

#02

來自中集集團的集裝箱球場和球迷村

除了主球場還有卡達另外一個比賽主場館之一的974體育場

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集裝箱模組化理念建設的大型體育場館

也將是世界盃歷史上首個真正可拆卸、可移動、可重複利用的

“綠色球場”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974這個數字背後還有一個象徵意義,當時組裝這個球場總共用了

974個集裝箱模組

包括世界盃整個場館所有的集裝箱模組,均由中集集團提供,旗下集裝箱揚州基地建造

雖說是搭建的臨時集裝箱,但是內部的佈置還是比較好的,當時一個20尺標箱的價格約為1。3萬元

一個集裝箱大小尺寸長約6米,寬和高都是2。5米左右,相當於一間普通的小臥室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別看外觀看似普普通通,裡面也有驚喜

洗手間的設計幾乎是按照商場衛生間的標準來做的,紅、黑配色略顯高階,香檳金色調的門廳,設計風格也蠻線上的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這些集裝箱還出現在了卡達首都的“自由區球迷村”,成為球迷們看球的臨時居所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這裡一共有6000間集裝箱式客房,住一晚的價格也不低,要將近200美元,差不多人民幣

1400元/晚

一晚上花上千元的集裝箱盒子內部,到底長什麼樣呢

它的內部空間類似於酒店式公寓,有兩張床、一張小桌子,充電、空調等裝置比較齊全,還配置獨立衛生間,一個房間可以住兩個人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而外部的公共區就十分驚豔了

974球場最大的特點就是

可以完全拆卸

當初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計劃好了,在2022年足球錦標賽之後會將體育場拆除並在新地點重新組裝,要不就是改造成一系列較小的場地

其實,這種模組化的設計可以省下不少建造時間,並且可以節約不少施工成本,以及減少材料浪費與傳統體育場建設相比,節水方法可以確保將用水量減少40%,這種環保理念也得到了認可,值得點贊

#03

中國三一重工的100臺各型裝置

在這屆被稱為“史上最難”的世界盃場館建設中,中國三一集團充當著重要角色

安排了近100臺的各型裝置代表“中國隊”出場,參與全部8座場館建設

包括15臺汽車式起重機,5臺220噸和600噸全路面起重機,30臺大型挖掘機、5臺泵車,20臺攪拌車,3臺旋挖鑽和8臺正面吊等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為什麼說裝置很重要

前面提到了,卡達的夏天格外炎熱,室外作業氣溫最高能達到50℃,普通裝置是沒辦法在如此高溫的條件下作業的

為了適應高溫條件,三一對裝置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將裝置設計突破工況環境屏障,這才可以投入建設中

另外,體育場使用集裝箱模組化建造,一個個集裝箱都需要大型的器械去操作

三一重工的8臺正面吊面就是為了把這些集裝箱全部吊裝起來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其中兩臺2010年由三一歐洲生產的正面吊“老兵”也參與了974球場建設

作為全球工程機械領軍企業,三一的混凝土泵車、拖泵、履帶吊、旋挖鑽樁工、輪式起重機械等多項產品位居卡達市場第一

其中起重機械、混凝土機械等市場佔有率超過50%,中國基建在海外崛起,它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04

來自中國宇通的新能源客車

今年中國新能源客車“駛向”卡達世界盃,而且是純電動的環保客車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宇通汽車和金龍汽車成為了卡達世界盃專用客車的唯一供應商

據瞭解這一次有將近1500臺左右的宇通客車服務於世界各國的球迷、媒體以及官員等比賽出行,其中有888臺薄荷綠顏色的純電動客車

以及金龍客車也有將近6000輛出現在卡達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為什麼是宇通、金龍呢

宇通客車有純電、混動、氫燃料電池三大新能源技術,已累計銷售超過16萬套新能源客車

宇通還與卡達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幫助卡達實現綠色公共交通轉型,成為中東乃至全球公共交通第一個大規模電動化的國家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金龍客車已在卡達市場深耕16年,累計銷量超6600輛,市場佔有率超80%,穩居中國客車品牌第一位

卡達多為沙漠或岩石戈壁,這種環境和大陸有所不同。所以這次交付的車輛也特別進行了泥沙防護、充電等方面的技術升級改造

同樣也是秉承環保理念,在世界盃賽事上運營之後,未來這些車輛也將長期服務於當地路網交通

這也是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中第一次大批次引入中國新能源客車,而實際使用下來的感受,外國乘客們都表示體驗感非常好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本質上也代表著我國新能源技術實力,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

#05

來自深圳的超大尺寸LED螢幕

在卡達世界盃決賽場館路薩爾體育場內,中央上方的這塊LED顯示屏尺寸超過

30平方米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30平方米大概是家裡一個客廳那麼大

關鍵是它不僅大,還透過技術升級,解決了裝置散熱、觀眾視覺盲區等難題,無論坐在哪個方位都可以感受到比較好的視野

來自本屆世界盃唯一一家LED大屏供應商,洲明科技

經過洲明科技的特別研發和設計,這塊超大的LED顯示屏也顯得不太一樣

首先,在螢幕背後就做了特別的箱體,這樣螢幕就能更薄,它的散熱效率可以提高50%以上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卡達這個地方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屬於熱帶沙漠氣候

一年中4-10月為夏季,氣溫最高能到45度,而現在接近冬天的卡達,最高依然有將近30度的氣溫

另外還做了特別的晶片和特別的面罩處理,讓螢幕的可視角做的更大,現場觀眾可以360度無死角全方位看到螢幕中的畫面

作為一家全球化運營的深圳光顯龍頭企業,洲明科技曾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LED顯示屏出貨面積,已經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除了世界盃,這家企業也在準備2023年的亞洲盃

在各大賽事看到洲明科技,也代表著中國LED品牌走向國際的一個縮影

#07

不意外的義烏小商品,再次出圈

這已經不是義烏第一次“出戰”世界盃了

義烏製造踢進世界盃的話題,早前前前幾屆就在網上引起熱議

從那年韓日世界盃的那朵五彩假髮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到南非世界盃的大喇叭,90%就來自義烏製造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搞笑的是,當年“嗚嗚祖拉”太吵,好多人受不了就去買了耳塞,發現配套的耳塞,也來自義烏製造

後來,再到俄羅斯世界盃的獎盃擺件,一屆世界盃,開始有幾十種世界盃周邊均是義烏製造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今年卡塔克世界盃,來自義烏的各種各樣小商品,又一次鋪滿了世界盃官方的專賣店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世界盃周邊產品琳琅滿目,比如禮品、獎品和紀念品

在卡達大型商場內都設定了這樣的專賣店,一家專賣店只有20平方米左右

出售的商品包括國際足聯、2022年世界盃官方授權的足球和球衣、帽子等

絕大部分商品都是中國生產的

另一邊,義烏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場,也在為世界盃衝刺

根據義烏體育用品協會的估算,整個世界盃周邊商品市場,義烏製造約佔70%的份額

包括世界盃32強的旗幟、大力神杯的擺件和抱枕,以及圍巾、喇叭、哨子都是來自義烏這座城市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因為今年卡達世界盃訂單比較晚,往屆一般都有將近1年多的準備時間

訂單爆滿之後,從4月份開始到目前,每天都在運轉,包括10萬個球的訂單,要50天完成

真的每一屆世界盃,都讓人不禁感嘆,義烏不愧還是那個世界義烏

#07

昨晚世界盃狂歡的背後

中國元素就像昨晚開幕式的那一顆顆繁星,點亮了卡達。除了今天提到的這些,依然還有很多家中國企業為世界盃助力

比如,中國電建建造的光伏電站源源不斷的提供綠色能源,華為公司為本屆世界盃的通訊提出瞭解決方案

這屆世界盃,來了多少“中國隊”

還有,首次進入世界盃的三位中國裁判,這將是男足世界盃中,首次出現來自中國的裁判組可以說,大到體育場,小到裁判吹的哨子,幾乎都是來自中國製造

(作者盧俊為地產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