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大部分的重慶人都不曉得

菜單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大部分的重慶人都不曉得

金雞三碚屬江北五寶鎮,蘇家浩屬巴南木洞鎮,而百丈梁卻是兩鎮之間的長江之中的石樑,為什麼要把三者放到一起來考證呢?那是因為三者同在一個區域,古人說A時,常附帶說B,而說B時,又常說A或者B,因此ABC一起討論,會說得更清楚。這三者雖然都是小地名,但是它們已經鑲嵌到了重慶的歷史文化之中,不弄清楚,歷史就是一鍋漿糊,即便是為一首小詩作注,也會讓人云裡霧裡。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大部分的重慶人都不曉得

長江中的百丈梁(從木洞往長壽方向拍攝)

大學問家一生大概不會為了這麼一個小地名親臨現場考察,他們更多的時候是不說,不解釋, 而一般的人知道,但未必能寫到書上,如此的脫節,就註定了要讓後人去猜謎。

比如說有人註釋《光緒元年長壽縣誌》,其中有彭賊覆滅於百丈梁,註釋竟然說“百丈梁:此地名查無果”。

[1]

僅是這麼一個地名註釋的缺陷,就讓造成人們對這部書質量的懷疑,長壽距離百丈梁才多遠?不知從何時起,一些學問家、特別是注家,他們發現了珍藏在地方誌中的瑰寶,就是關於地名的解釋,這些都是當地人寫的,絕對真實,並且十分細緻。

金雞三碚,歷史上有無數個異名。今天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地圖上,幾乎都標的是金雞山背。就命名的先後順序而言,當是先有金雞三碚(或金雞碚),而後有金雞碚山、金雞村。

《江北廳志》“輿地志”中有金雞臂山,從其描述看,就是今天的金雞背山。“金雞臂山。五甲,廳東一百三十里,高五里。山足直下大江,狀若金雞吸飲。去此三里許,有古巡檢司署,舊址今為民宅。”金雞碚是因為當地有巨石若雄雞飲江,故名。

較早正確記錄“金雞三碚”並使其有較大影響的人是清朝詩人張問陶。他乘船路過金雞三碚,寫了一首《由百丈梁下金雞三碚》:

大石滿一江,舟與水爭捷。

開窗岸倒飛,十里一呼吸。

了了千峰去不同,空花墮眼詩情急。

神哉江中百丈梁,黝如積鐵攢鋒芒。

撐山拓水江為直,千龍銜尾何其長

柁轉山迴風浪蹙,金雞三碚昂然禿。

不飛不躍可笑人,波底微聞聲粥粥。

長年三老真神速,肯許黿鼉食人肉。

操舟破險如攻毒,使我扁舟穩於屋。

[2]

此詩真還沒有辱沒張問陶“蜀中詩人之冠”的美譽。當然,我們認為此詩最大的價值是為“金雞三碚”儲存了一個正確的名稱,並且還用語言對其進行了描述:“金雞三碚昂然禿”,此語說明金雞三碚是光禿禿的石頭。

不過,張問陶此詩的題目曾讓我迷惑:《百丈梁下金雞三碚》,用我今天的觀點來批判,是他把百丈梁的西端(木洞處)當作了百丈梁,整個百丈梁少說也有十里長呀!而金雞三碚僅僅是個點,怎麼下呀?

金雞三碚一名最早見於書籍,大概是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當時一個叫黃汴的徽商,他深感人們南來北往十分的不便,於是動手編寫了《天下水陸路程》

[3]

。這本書“引路”價值早已消失,但是它的文化價值卻依然存在。

下面,我們選取長壽至朝天門的路程,讀者可以看出此書的詳細:“馬頭磧,……養蠶堆(大水險),……樂磧,……大洪溪,……金雞三碚,百丈梁,……木洞驛,……明月沱,……過河,魚嘴沱,……野豬崖(水甚急,跳渡慎之),……葛家沱,銅鑼峽,蓮花背,……過河,趂灘,羊壩灘,……鷓鴣堆,……到重慶府巴縣朝天驛。”因為太長,摘錄只有在進入江北地界後才詳細了一些。請大家格外注意一下,就這麼一段文字,還讓我們看到了郭家沱、寸灘歷史上的真名。

1673年,因康熙皇帝下令撤藩,中國爆發了持續八九年之久的“三藩之亂”。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叛軍彭時亨

[4]

由下游溯江而上,欲攻打重慶,一夜他駐軍百丈梁。就在這裡,他被圍殲。清軍向朝廷上報時誇大其詞,說彭賊全軍覆滅。其實不然。彭時亨此戰失敗後脫逃,直到1682年才被逮捕。

《巴縣鄉土志》對這次戰爭有記載:“二十年正月,賊進據百丈梁(去城六十里),剋期入犯,鋒甚銳。貝子領各將軍水陸俱下,直搗賊營,分佈士兵,扼兩岸險阻,斷其歸路,水師李將軍奮勇先登擊賊,盡殲。渝寇始平。”這一段記載與《平寇紀略》中的文字幾乎完全一樣。

對此戰,與李將軍同時代的李鍇,寫有一篇《資政大夫輕車都尉參領衛唐李公三世墓表》

[5]

,文中對此事寫得非常詳細:“公乃帥舟師進,出銅鑼峽至木洞驛百丈梁。梁突出江中,水分為三,梁北為洪,中大洪,南平水,而上游疊碎石曰緊急三貝,號最險。既至抵,莫嚴鼓試之,賊驚。公謂諸將曰:‘賊易與耳,與諸君約詰。朝炮,初舉,集緊急三貝;再舉,張兩翼,進;三舉,直前奪舟。多者為多,縱者以敗論。’皆曰:‘諾。’黎明,師集,炮三舉。師爭奪舟,賊眾大亂。梁遂拔,殲其魁。時二十年之正月三日也。”文中的“緊急三貝”,應該算是金雞三碚的又一個異名。他說金雞三碚是“疊碎石”

——

碎石堆疊而成,應該不是。巴地凡命名為“碚”的石頭都是大石,即使是貌似碎石,但實際上也還是一個整體,正如北碚的“碚石”。

歷史上的百丈梁,被歷代的文人往上堆文化,它其實已經成了文化的載體了。清朝還有一個詩人李以寧也往上邊堆了文化,他寫有詩歌《百丈梁》

[6]:

積石橫江渚,人傳百丈梁。

潢池曾此地,露布幾經霜。

絕壁空殘壘,悲風過戰場。

巴渝東逝水,今古自湯湯。

但是,百丈梁到底在哪裡呢?有人為李以寧的這首詩作注時說:“案:百丈梁在巴縣境東沿,為長江中之小洲。自木洞沿江東下,過觀音梁、箭灘,百丈梁直下扇背沱,即入長壽縣境。”這個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沒有看到過百丈梁的人未必能理解。

重慶還有另外一個百丈梁,在雲陽巴陽峽中。丁治棠《巴陽峽》詩曰:“似峽非真峽,旁橫百丈梁。”指的就是雲陽百丈梁。

在尋找百丈梁的過程中,我曾一度以為百丈梁就是蘇家浩島。因為能駐軍、距城六十里、與金雞三碚隔江相望,只有蘇家浩。但是,當我查看了衛星地圖、看了幾位木洞的作者的文章後,我否認了我最初的想法。

下面,我們先看兩位熟悉木洞的作者的文章。

“木洞也有個長石樑,它位於木洞江面長江拐角處廣闊的河道之中.有口頭禪為證;長石樑十里長,南起白龍沱,北至太洪崗。據老船工講,若按水下的龍脈走向,它可一直延伸到長壽縣江面,登高鳥瞰,猶如一條遊弋大江之巨龍,氣勢和規模非凡,數得上是川江最長的石樑了。”

[7]

“白龍沱外江南一脈岸外有石樑延伸至麻柳扇沱以下,這漫漫數十餘里的水岸石樑皆起於木洞。登高鳥瞰,石樑宛如一條蟄伏大江的巨龍,可謂蕩氣迴腸,氣雄江浦,這就是川江上最長之石樑,船工和當地人皆呼之為‘長石樑’。”

[8]

其實,當地人說的長石樑就是文人說的百丈梁。百丈梁是介乎於金雞三碚與蘇家浩島之間江中的石樑,它東北自太洪崗起,西南到白龍沱止,全長十餘里。

百丈梁並不是一根單獨的石樑,它有時是一排是一兩根,有時一排會是三五根,根與根之間距離很大,當地群眾稱根與根之間的空隙為浩,浩裡還可以行船。“船至木洞,未能投上對岸羊角背的水經,行至樓門子,未入大江正漕,而滾下門坎險灘,進入長石樑內浩。石樑綿亙,礁石林立,航道險惡,危險至極。”

[9]

因而,這樣的石樑是完全可以駐軍的。再說,彭時亨的兵是水兵,他們應該是“駐”在船上的。

蘇家浩是長江中的一個島嶼,長3250米、最寬處1150米,海拔310。5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島上設立了一個行政村,命名為蘇家浩,從此大多數人都稱此島為蘇家浩。其實,蘇家浩原本是這個島靠南岸一側的河汊。浩,為巴人語,詞典上解釋說:小港也。其實,這不是本義。巴人謂大於九十度的河灣為“沱”,小於四十五度的河灣叫“浩”,浩適宜停船,故又有小港一義。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大部分的重慶人都不曉得

民國時期木洞、五寶、蘇家浩地圖,圖源來自網路,由作者標註整理

蘇家浩島以前的名稱叫什麼呢?應該叫廣德嶼、離堆、尖山子等。《華陽國志》說:“其郡東枳,有明月峽、廣德嶼。故巴也有三峽。”關於廣德嶼,歷來也是眾說紛紜,任乃強力排眾議,堅持認為“明月峽外有離堆曰尖山子,即廣德嶼。”

[10]

關於《華陽國志》這段文字,難點在“其郡東枳……”,若是標點為“其郡東,枳有明月峽……”,這樣就更好理解了;請大家注意,枳縣治曾於東晉永和三年(347)遷到洛磧鎮,至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才遷出,

[11]

而常璩完成《華陽國志》的編著時間再早也不會早過永和十一年,也就是說,常璩所指的“枳”應該在洛磧。再一點,常璩說“故巴亦有三峽”,這個“亦”字十分關鍵,他是排開巴東的大三峽而言的。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大部分的重慶人都不曉得

蘇家浩島真的很大(區域性)

任乃強認定蘇家浩島就是古代的廣德嶼,這非常重要。為廣德嶼定了位,也就是為另一個爭議頗厲害的廣德峽定了位。有人說廣德嶼是廣德峽之誤,有人說廣德峽在涪陵,……這些說法都不對。廣德嶼最寬處僅為1150米,而海拔卻有310。5米,如此高度足以與江北五寶鎮幹壩

[12]

400米左右的高岸構成峽。明月峽兩岸海拔不過350米左右,枇杷山為重慶主城的制高點,海拔也才345米。

《太平御覽》卷53引《荊州記》雲:“巴有三峽,明月峽、廣德峽、東突峽,今謂之巫峽、秭歸峽、歸鄉峽。”這是正確的認識,廣德峽不在別處,就在廣德嶼旁邊。

蘇家浩又稱離堆,此說僅見於任乃強,未知出處。尖山子為蘇家浩上的山名,至今猶存;人們常以尖山子一名代蘇家浩島。“……有橫立於大江形成急流險灘的青石尾、龜亭山、尖山子、大中壩、下中壩、南坪壩、燈盤等。”

[13]

《巴縣誌》在“江心島與沙洲”一節中也如是說:“除龜亭、尖山子兩江心島外,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主要有分佈於長江江心的跳蹬龜亭(小南海)、小壩鄉的上中壩、木洞鎮的下中壩、木洞鄉尖山子(蘇家浩)、麻柳嘴鄉南坪壩、清溪鄉垢壩、燈盤等。”

[14]

這裡有一張地圖,A點為木洞,那個大一些的島就是廣德嶼(今蘇家浩),靠西北邊的細條狀的石樑,就是百丈梁,枯水時,它們可能還是一個整體。清朝人在敘述戰事的時候,廣德嶼一名已經失傳,而蘇家浩一名又還沒有開始使用,因此就用了百丈梁一名代蘇家浩這個島。

重慶這些地名的由來,大部分的重慶人都不曉得

約2010年百度地圖切圖,江中的條狀物就是百丈梁

註釋:

[1] 張永熙主編《光緒元年長壽縣誌》第721頁,方誌出版社,2013年。

[2] 張問陶《船山詩草》第197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3] (明)黃汴等《天下水陸路程天下路程圖引客商一覽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4] 彭時亨(?—1682),四川大竹周家鄉人。曾是明朝武將,善水戰。後降清,再叛清。他隸屬夔東十三家之一的譚宏。1682年兵敗再降,被凌遲梟示。

[5] 盛昱著,楊鍾羲、馬甫生等標校《八旗文經》卷48,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88年。

[6] 彭伯通《重慶題詠錄》第134頁,重慶出版社,1985年。

[7] 李明訓《木洞長石樑》,載政協巴縣委員會文史會編《巴縣文史資料》第10輯第170頁,1994年。

[8] 林永蔚《木洞長石樑拾零》,載政協重慶市巴南區委員會、重慶市巴南區交通局編《巴南文史十九輯巴南

交通史話》第75頁,2009年。

[9] 段明,胡天成《川江號子》(上冊)第635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頁,1987年版。

[11] 重慶市地方誌辦公室《重慶建置沿革》第150頁,重慶出版社,1998年。

[12] 幹壩村的人說:因幹壩地勢高並缺水,故名幹壩。

[13] 王顯剛《重慶三峽移民志》(第一卷)《庫區原貌》第423頁,中國三峽出版社,2007年。

[14] 四川省巴縣誌編纂委員會《巴縣誌》第65頁,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北區文化館(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