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行測片段閱讀不迷茫:體會問句的作用

菜單

行測片段閱讀不迷茫:體會問句的作用

對於行測片段閱讀中的主旨觀點題,我們的習慣思維一般是先通讀文段再分析結構,或者透過部分關鍵詞來判斷文段的重點。但是我們可能會忽略一些句子的作用,比如本文要講的“問句”。問句作為一種常用句式,可分為疑問、設問、反問三類,三類問句的作用類似,都是作者為了引發讀者思考或者表達自己觀點而使用的,那麼具體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中公教育在此結合例題展開分析。

設問句引導作者意圖

設問,即是先提問,再自己回答,在引導讀者思考的同時也告訴了讀者答案,那麼答案在文段中自然就代表了作者的意圖或者觀點。

例1

“法之必行”的真正動力來自哪裡?有人說靠監督,有人說靠激勵,也有人寄希望於懲戒。這些都不無道理,但還有一點往往被人忽視,那就是法治精神的作用。常見媒體有這樣的報道,一些考試儘管監考人員眾多,監考規則嚴格,技術手段先進,卻依然難以杜絕各種作弊行為。所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如果規則活在心中,自然會有“不逾矩”的行動約束。

以上文字意在強調:

A。“法之必行”可有多種動力來源

B。法治精神是民眾守法的內在動力

C。規則本身並不能杜絕違規行為

D。法治精神是活在人們心中的規則

【中公解析】B。

文段首先提出了問題:“法之必行”的真正動力來自哪裡?接著討論了其他人的觀點,再透過“但還有一點往往被人忽視”引出了自己的觀點:法治精神的作用。後文便圍繞法治精神對於人們遵紀守法的作用進行了具體論述。所以作者想強調的內容就是法治精神是“法之必行”的真正動力。比較四個選項,只有B項談到了法治精神是民眾守法的內在動力,當選。

反問句凸顯作者觀點

我們知道反問句本身就可以作為陳述者肯定的主張或觀點,那麼在片段閱讀中碰到反問句也是同樣的作用。作者就是想透過反問來肯定或否定某一種意圖,並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想法。

例2

扶貧,粗略地說,有兩個責任主體。一個是黨和政府,另一個是貧困戶自身。後者的責任平時說得少,其實,要改變命運,自己不奮鬥、不拼搏,怎麼可能實現呢?政府可以開拓融資渠道、給技術支援、給創業就業環境,但具體怎麼用好這些條件,離不開貧困戶自身努力。政策再好,不伸手也夠不著。當然,喪失勞動能力,實在伸不出手的,可以另當別論。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貧困戶自身對脫貧的責任比黨和政府的要輕

B。貧困戶應積極透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貧困的現狀

C。黨和政府應當要加強貧困戶奮鬥拼搏精神的教育工作

D。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應爭取黨和政府更多的幫助

【中公解析】B。

文段第一句話介紹了扶貧有兩個責任主體,一個是黨和政府,一個是貧困戶自身。接著就針對貧困戶自身做出了反問:要改變命運,自己不奮鬥、不拼搏,怎麼可能實現呢?就表明作者認為扶貧脫貧也是需要貧困戶自己去努力拼搏的。後文進一步說明了僅有政策支援,沒有貧困戶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論證了作者在反問句中強調的觀點,即扶貧脫貧也需要貧困戶自己去努力拼搏。在四個選項中僅有B、C兩項提到了貧困戶的努力拼搏,但是C項是強調黨和政府要加強貧困戶奮鬥拼搏精神的教育工作,這在文中並未體現,也不能由文段合理推出,故排除。B項:貧困戶應積極透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貧困的現狀,更符合本文意在說明的內容,當選。

在瞭解了常規的文段結構分析方法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挖掘部分少見的文段特點,以此實現屬於自己的做題優勢。在不斷地練習中總結自己的方法,找到類似問句這樣不起眼的“竅門”,提高做題效率。

行測片段閱讀不迷茫:體會問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