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不知道啥是“尿素褲”?不是村幹部都穿不上它!

菜單

不知道啥是“尿素褲”?不是村幹部都穿不上它!

在物資極度豐富的今天,如果問”尿素褲“是什麼?百分之百的年輕人都會是一頭霧水。因為尿素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是一種化學肥料,從小生長在農村的朋友,小時候肯定都見過每到耕種之前,父輩們往田地裡播撒尿素的情形。除了作為肥料,尿素也是一種製造板材粘合劑的化工原料,那麼”尿素褲“又是何許物呢?

不知道啥是“尿素褲”?不是村幹部都穿不上它!

看過張賢亮的小說《青春期》的人,可能記得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把裝尿素的袋子拆開,當做布料縫製了一件小汗衫和一件半長褲,穿著去上工,滿身都散發著尿一般的騷味,而且更令人好笑的是,她的屁股上一邊是一個”日“字,另一邊是一個”本“字。這個情節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尿素褲”流行的真實寫照。

不知道啥是“尿素褲”?不是村幹部都穿不上它!

人們為什麼會穿“尿素褲”呢?因為那時候的布料可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商店裡的衣服琳琅滿目,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棉紗、棉布統購統銷,求大於供,布料都是憑票供應,也就是俗稱的“布票”,這是除農產品糧油以外,工業消費品領域的第一種票證。

當時,根據不同區域制定了不同的布票供給標準。例如北京市每人每次配給17尺3寸布票,剛夠做成人的一套衣服。天津市每人每次配給13尺,江西省配給11尺,哈爾濱因為嚴寒,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南方地區每人每次則只有7尺4寸布票。

不知道啥是“尿素褲”?不是村幹部都穿不上它!

後來到了六十年代,布票供給減少到一半以下,可想而知,想做一件衣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就有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這樣的情況。那時候,人們的衣服上都有補丁,有的人的衣服甚至是補丁摞補丁,原來的補丁壞了再在原來的布丁上面縫上一個布丁。有的農村小孩棉褲磨破了露出棉花,甚至連補丁也不補,就那樣穿著過冬天。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

1972年9月,中日實現了邦交正常化。隨後,雙方簽訂協議,進行一系列的貿易、航運、海運、漁業、文化的交流,日本生產的尿素就是從那時進口到中國的,並由產生了“尿素褲”。而且,那時候裝尿素的袋子和現在的不同,它是一種尼龍布,摸上去特別柔軟,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比粗布舒服,由此就催生了”尿素褲“的流行。

不知道啥是“尿素褲”?不是村幹部都穿不上它!

當然,製作”尿素褲“的袋子也不完全都是日本的,還有加拿大的,美國的和蘇聯的。有時候,一條袋子做不出一條褲子,就需要兩條袋子拼起來,於是就有人編了一個順口溜“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

今天看來這麼滑稽的“尿素褲”,在當時也不是誰都能穿上,想穿上還得有關係才行。那時候穿“尿素褲”的都是一些縣裡公社裡的幹部,村裡穿上“尿素褲”的也只有少數的幾個村幹部,一般的農民是穿不上的。因為當時進口有限,一個公社也就能分到兩三萬公斤尿素,尿素袋子也就幾百條,連各級幹部們分還不夠呢,一般的老百姓肯定就輪不上了。即使是這些尿素袋子,幹部們想要做褲子也不是白做,每條尿素袋子要從工資中扣除一塊六毛錢。

不知道啥是“尿素褲”?不是村幹部都穿不上它!

農民們因為穿不上“尿素褲”,還編了順口溜表達他們的不滿“大幹部,小幹部,一個一條尿素褲,前邊是日本,後邊是尿素”。

今天,人們雖然不用再穿”尿素褲“了,但是我們也一定不能忘記曾經經歷過的苦日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網友們,你們有沒有穿過”尿素褲“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