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牛虻》,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偏執而另類的

菜單

《牛虻》,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偏執而另類的

《牛虻》,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偏執而另類的

第一次讀到《牛虻》這本書,是源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是保爾·柯察金的人生啟蒙書籍。

19歲的亞瑟出身富商家庭,受著良好的教育,是一位摯愛文學又滿懷愛國熱情的俊秀青年。他積極參加了義大利革命黨,勇敢地反對著奧地利的殖民統治和侵略。

因為間諜卡爾狄的誘導,單純而篤信上帝的亞瑟,在禱告和懺悔中洩漏了身份秘密,致使革命黨人被捕,而他也被其他同志拋棄,無奈之下逃離了義大利。

13年後,他化名列瓦雷士,重新回到義大利,繼續堅持革命鬥爭。此時的他,性情大變,成了一位深諳世事的新聞評論記者,因其文章短小而極具諷刺性,所以別人為他起了一個綽號叫“牛虻”,這也成為了他的筆名。

牛虻最終是在一次行動中被抓捕而犧牲,我們將其稱之為革命英雄。但他給人的真實感受,卻不同於其他名人傳記中那麼美好,因為“他自己都厭惡自己”。

01 我更願意相信,真正的英雄是偏執而另類的

《牛虻》,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偏執而另類的

多數的英雄,在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光輝如太陽般的形象,這是不大真實的。

在成為英雄的過程中,勢必要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苦難與折磨,這些會給他們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人心肉長,在堅守信仰的同時,保持完美談何容易?

年輕的亞瑟,當年是帶著巨大的三重情感打擊而出逃的。

亞瑟本是一個無比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因為嫉妒同志波拉而心神不安,於是在向教士卡爾狄懺悔。可是這些資訊被卡爾狄無情地舉報給了警方,致使波拉被捕。

更讓他悲痛的是,所有人都認為是他出賣了同志。當他把這一切告訴心愛的姑娘瓊瑪時,同為革命黨人的瓊瑪並沒有理解他的無心之失,瘋狂地給了他一個耳光。

而徹底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亞瑟得知,原來他還是母親和神父蒙泰尼裡的私生子。一夜之間,他穩固的親情世界坍塌了,美好的愛情童話幻滅了,堅定的宗教信仰也如煙般消散了。

我信任你猶如信任上帝一樣。上帝是泥土製造的東西,我一鐵錘就可以把它砸爛。而你卻以謊言欺騙了我。

30多歲的亞瑟,是帶著殘缺的身體和偏執的人格歸來的。

事實上,亞瑟的確是犯了錯,在同志被捕的這件事上,他有著無法抹除的責任,無心之失終究是過。

因此亞瑟在南美洲的13年流亡經歷,簡直如地獄般。再度歸來時,原來的翩翩少年,面板黝黑,右腳瘸,左臂扭曲,左手斷了二指,臉上有新砍的刀痕,口吃,惡病襲身。鬼知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這也算得上,上天對他的一種懲罰吧。

他的性情更是大變,變成了一位歷經滄桑深諳世事的諷刺家。他成了一位無神論者,說話毒舌般犀利無情,他猛烈抨擊欺騙他的蒙泰尼裡和出賣他的天主教會,以及拋棄他的女友瓊瑪,以各種極端的方式報復這過去的一切。

當有人提議請牛虻寫一篇諷刺文章用於革命宣傳時,會議中充滿了質疑。在多數人眼中,這是個野蠻而荒誕、傲慢而偏執的傢伙,怎麼可能會個靠譜的人呢?

其實,正因如此,我反而更願意相信他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因為只有這種性格偏執的人才會罔顧世俗羈絆,一根筋的和惡勢力死磕到底。

我們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維去看待,那些特立獨行的人。因為這種滿身毛病,甚至內心扭曲畸形的人,一定是經過生活淬鍊,他們才有著和普通人不同的超常規思想。

在亞瑟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另類的愛國主義情懷,即便摻雜著個人情感,也絲毫不影響他僅剩的革命信仰。

那些非人的苦難,將他打磨成一個身心錯亂但內心剛強的人。所以,我也更加願意相信,真正的英雄,大多不是完美的,而是殘缺的。

02 看似無謂的犧牲,恰是在踐行自己的存在價值

《牛虻》,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偏執而另類的

西方哲學之父蘇格拉底,曾作為一名街頭演說家向人們傳播理性理念,而被雅典統治者冠以“褻瀆神和毒害青年罪”被判處死刑。在法庭他為自己申辯:

如今,雅典如昏睡中的駿馬,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咬它、使他警醒的牛虻。

可是不得不說,一隻小小的牛虻,去叮咬一匹龐大的馬或一頭雄壯的牛,力量當真是微不足道,甚至一不小心就有被拍死的危險。

這大概是“牛虻”兩字最初具有的象徵意義,亞瑟的經歷證明:他恰恰就是一隻“蘇格拉底式”的牛虻。他們身上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著飛蛾撲火般的執著和勇氣。

他後來在一次行動中被發現,當他與士兵交火時,自己又愛又恨的父親蒙泰尼裡阻擋了他,亞瑟無法下手開槍,最終被捕,從容赴死。

直到故事終結,縱覽這段歷史,死去的牛虻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革命者,並沒有成就什麼轟轟烈烈的偉業,奧地利的侵略也沒有因為他的赴死而宣告結束。在講謀略的人看來,這種“無謂”的犧牲,讓人心疼。

我常常在想,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牛虻,他們都沒有見到勝利、沒有受到歡呼,就消逝在為理想而追求的半路上,他們為什麼依然那麼從容赴死,毫無眷戀?

在牛虻最後給瓊瑪的那封遺書裡,我找到了答案:

我會像一個即將出門度假的孩子那樣,高高興興地走向院子。我已經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對我判處死刑,證明我完全盡了自己的責任。他們殺害我,是因為他們怕我。一個人能活到這樣,他還能再有什麼心願呢?

我想起蘇格拉底那句“知善者必能行善”,在他們眼中,只要自己具有了正確的見解,必能採取正確的行動。他們的思想在那個時代領先於眾人,責任便是引領,而不是跟隨。

他們清楚地知道,任何的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總要經歷前面一個個直面死亡的人的“無謂”犧牲。功成名就、歡呼和掌聲最後落在誰的身上,不是意義。

重要的是,總要有人走出第一步,續上第二步,唯有如此,終點才會更近,才有成功的希望。他們的使命和價值,就是走好那簡單而微不足道的任何一小步。

革命時代已過,我想當人們回頭感念過往時,會永遠銘記每一個為此努力過的人,而不只是最後那一個人。

03 越來越多的幕後人物,成為了受人敬仰的孤膽英雄

《牛虻》,真正的英雄往往是偏執而另類的

今年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護航》短片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作為一個飛行員,能夠駕駛飛機穿越天安門上空接受檢閱,恐怕是一生中最光彩、最驕傲的時刻了。

從小熱愛藍天、本領卓越的女飛行員呂瀟然,竟意外落選,成了“備飛飛行員”。

領導的解釋是,飛的最好的要成為”備份“!正是因為你是最優秀的,所以才成為備飛。

因為飛機有隊形,每個位置的飛行要求都不一樣。一旦編隊裡任何一個飛機出問題,必須保證可以有人隨時接替,所以備飛飛行員一定要是最全能的。

果真在正式飛行時,戰友一丹駕駛的飛機出了問題,領導命令呂瀟然接替。這對於她來說,本正是再一次展露自己、實現夢想的機會,可是她卻選擇幫助戰友處理故障使一丹能夠繼續飛行,自己繼續備份。

一面是億萬人歡呼的閱兵場,一面是孤寂而冰冷的停機坪,我看著呂瀟然結束備飛任務,從容地駕駛孤零零的戰機返航,消失在寂靜的藍天裡,心中湧出無言的感傷。

很多時候,堅守夢想和追求的道路,註定是孤獨的。

就像無人能懂的蘇格拉底,和遭受誤解的牛虻,他們如孤狼般堅守著自己的信仰陣地,秉持著幾乎無人能懂的人生邏輯,默默燃燒自我的同時,卻無法讓人看見他的光芒。

因為,人們整體還是傾向於關注那些有著驚天地泣鬼神成就的人。從注意力的角度來看,這種關注點是正常的,無可厚非。

但我們要知道,那些隱藏在“鮮花和掌聲“背後的人,甚至更優秀,他們恰是更偉大的真英雄。

如果可以,我們樂見更多孤膽幕後英雄,就像這部主流電影裡少有的特殊視角。

書未有一首小詩:“無論我活著,還是死亡,我永遠都是,快樂的牛虻”。

不管怎樣,這首小詩依然可以傳遞出一點意思:無論是孤獨或者光鮮,無論是完美或者殘缺,牛虻回想自己一生追求,他應該是真的快樂的。

縱觀牛虻的一生,他丟掉了一切,但有一樣他始終保留著,那就是理想信念。

看來,人還是要有點信仰的,是容顏逝去都不改的那種韌勁,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那種偏執,是朝聞道夕死足矣的正氣。

堅守信仰之路是孤獨而痛苦的,但終究是快樂的。這些人,或許不聰明,但擁有大智慧,值得令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