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陳根:陳漫《驕傲的矜持》,惹惱了誰?

菜單

陳根:陳漫《驕傲的矜持》,惹惱了誰?

/

陳根

熟悉娛樂圈、時尚圈和攝影圈的人,少有人不知陳漫。陳漫不僅為不少藝人拍過硬照,也為不少品牌拍過宣傳海報。作為時尚圈裡的“一燈大師”,陳漫是當今攝影圈幾乎沒有爭議的頂流。

近日,陳漫

參與《迪奧與藝術》展

的新作

《驕傲的矜持》

一把走紅:

不是因為

美得

多麼驚豔,

相反,

是因為醜得難以言喻

照片中,一位亞裔女性身穿清朝服飾,手提迪奧包包,頭髮油膩、膚色暗沉、滿臉雀斑,尤其是一雙眯眯眼彷彿透著一股來自陰間的冷氣。這一充滿詭譎畫風的作品立馬將“陳漫作品”送上了熱搜。由於涉嫌“醜化中國人”,迅速在網路上引發巨大爭議——

這是一場對美和醜的定義權

文化爭奪,也是一場消費社會和審美解放的邊界的

區域性戰役

陳根:陳漫《驕傲的矜持》,惹惱了誰?

為什麼反對陳漫?

陳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憑藉別具一格的拍攝技術和審美水平,陳漫因給多位明星拍攝時尚大片而走紅,從時尚圈嶄露頭角,成為國內知名的時尚攝影師、視覺藝術家。

陳漫的作品被國際知名藝術博物館收藏,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視覺改革先鋒”,是中國目前最具商業價值的攝影師。

翻看過陳漫歷年以來的知名人物特輯的人,很難不感嘆其審美和拍攝造詣的強悍。可以說,陳漫用她標新立異的風格和構圖,驚豔過許多人。即便是陳漫的攝影風格一向頗有爭議,但審美範疇的爭議,雖然一直存在,卻也分不出個高下。

如果說陳漫此前是靠樹立異己成功確定了自己的存在,成為中國攝影界的代表人物,

那麼近日,陳漫

參與《迪奧與藝術》展

的新作

《驕傲的矜持》

卻是因為樹立異己,而受到了整個中文網際網路的口誅筆伐

其他不說,僅觀感而言,陳漫的《驕傲的矜持》就給人帶來了一種壓抑不住的生理不適。《驕傲的矜持》的不適甚至不在於模特眼型的特徵和清裝的妝造,單眼皮有單眼皮的美,作為眾多民族之一的滿族服飾,也自有其獨特韻味,

而更多在於整幅圖的氛圍——晦暗不明的環境,潮溼油膩的人物,兇狠陰鷙的表情

當然,讓《驕傲的矜持》之所以會引來人們如此大的非議,出了妝容和美醜爭論,更重要的是模特臉上那雙代表性的眯眯眼——

這直接

戳中

了人們

敏感的神經

,把其作品打上了“

醜化亞裔形象

迎合西方對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的標籤

為什麼眯眯眼會受到國人如此強烈的反感?道理很簡單,眯眯眼的亞洲女性形象和塗黑臉的白人形象一樣,在西方已是固有的文化禁忌,因為有“前科”而成為社會共識了。

以眯眯眼為美的背後,是西方人們

對中國

傳統美

的毫無根據的東方主義的想象,而這種偏見性想象就是歧視產生的源頭

英文中的“

chink eyes

”或“

slanty eyes

”指細長的眼睛或“眯眯眼”,也有人直接稱之為“中國眼”,在美國語境中是典型的亞裔面部特徵,而這種面部特徵,在崇尚大眼睛、深眼窩的西方中心主義審美下,通常被認為是不夠美的,甚至是滑稽的,因此,眯起眼睛這一簡單動作也就變成了一種種族歧視行為。

電影研究者張泠曾指出,在歷史上,好萊塢電影不乏白人演員將眼睛眯斜、肩膀聳起扮亞洲人,稱為“

yellowface

,類似於歌劇中猶太人把臉塗黑扮演黑人的

blackface

而這種

美式娛樂

背後

完成的是

對白人身體的魅力化,是對國家文化的構建

弔詭之處還在於,這種“落後”本身在西方設計師看來,又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代表著原始,未被現代化破壞的美。

這一切都透露出西方世界對東方獵奇式想象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為西方的對立面,東方必然是落後之地

而陳漫作為中國人,既然瞭解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歧視,並且很多西方世界的人並不瞭解真是的中國,而只是停留在他們的“歷史”教科書中那個落後苦難的中國形象。此時,就應該藉助於藝術表現的機會,更好的展示中國美,向西方世界傳遞一個正面,並且代表著時代時尚美的中國,這樣的藝術作品。而不應該為了迎合西方的偏見認知,而醜化國人的文化與形象。

事實上,國人對眯眯眼的反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多年前,中國第一位國際超模呂燕的誕生,只是讓國人因為西方審美而感到奇怪,這種和國人眼光背道而馳的審美只是在人們在心裡留下隱隱約約關於“高階臉”的概念。

幾年後

,高其蓁又登上

VOGUE

Instagram

但那時,面對高其蓁過寬的眼距,過於扁平的鼻子,國人並沒有接受,高其蓁本身的美醜是其次,重要的是,她代表了歐美人眼中典型的中國臉。

一次又一次,這種帶有偏見的審美在傳播固化

,也越來越挑戰著人們的耐心

終於,此次陳漫的《傲慢的矜持》

再一次掀起了人們反感和牴觸的狂潮,輿論的聲討也隨之而來。陳漫,身為中國人,在有機會輸出中國文化時,不僅不替中國正名,不糾錯,不彌揚,反而為了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在作品中以醜化中國人,去討好國外審美,討好西方市場,這才是人們失望的原因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傲慢的矜持》這個作品其實拍於

2012

,而當年,除了為迪奧拍攝這組照片,陳漫還

受《

i-D

》邀請,以同樣的風格拍攝了《中國十二色》。

諷刺的是,時過境遷,2012年

為陳漫拿下了

西方

藝術界認可

《中國十二色》,

在2021年卻

成為

證明她審美傾向的

罪證

陳根:陳漫《驕傲的矜持》,惹惱了誰?

生意輸贏,是一件事

陳漫是個生意人,她太知道生意是什麼,因此贏了生意,也因此失了生意。

陳漫拍攝《中國十二色》時,曾接受採訪

“客人想要什麼口味,結合這些需求去做”。顯然,在與各大明星、品牌合作時,處於乙方的位置,創作的作品必須符合甲方的口味,只有極力得到他們的認可,才能提升自己的商業價值,從而走得更遠。

在這方面,陳漫做的

很好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迎合,《中國十二色》一舉成名。在西方時尚圈開啟一定知名度,一時之間,名利雙收。

事實上,迎合觀眾審美和顧客需求本身是沒有錯的,根據一些網友梳理出的陳漫給明星拍攝的大片以及日常自拍,均符合大眾審美,並未劍走偏鋒。並且,陳漫還擅長髮掘明星們在鏡頭下不一樣的一面,比如

“雌雄莫辨”的范冰冰,這也助推了“範爺”名號的走紅。

但陳漫依然錯了,

錯就錯在沒有底線地一味討好,失去了一箇中國藝術家該有的骨氣

。作為中國攝影圈的頭部人物,陳漫過於以客戶為中心,導致創作者本位缺失,非但沒有大力弘揚東方美學,糾正西方對中國人的錯誤審美印象,反而一味地以西方審美意志為中心,更加劇了西方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當然,從長趨勢來看,

陳漫,只不過是西方畸形審美霸權下的東方攝影師代表。

當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西方世界有時候為了實現文化入侵,或者醜化形象,也會選擇一些爭議性的人進行包裝。比起陳漫的對錯,中國人長什麼樣到底誰說了算,才是我們更應該關心的關鍵。只有我們拿到時尚圈的話語權,才有可能重新定義東方美。

要知道,國人談論美、追求美,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從追求溫飽,到追求藝術和精神文明,這個路我們已經走了太久。在中國的近代發展中,當人們對美學的定義還處於空白的階段時,潛藏在絢麗奪目的影視、藝術作品包裝下的西方文化就已經悄然入侵。

人們恍若未覺時,西方國家對於“美”的標準和定義,就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中國市場。並且,

這個

“美”的標準和定義的解釋權,被西方持續霸佔並壟斷至今。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已經有太多西方媒體和品牌,一邊西洋化東方美,又一邊掙著西洋化東方美的錢。

陳根:陳漫《驕傲的矜持》,惹惱了誰?

我們是時候奪回我們的美的定義權了。

藝術作品

想要

進行良好的國際傳播,首先就要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

。在過往的傳統裡,東方美是

“柳葉眉,

杏核眼

”,是“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輕風”,是“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唯獨不是眯眯眼,不是雀斑,也不是高階臉。

而想要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靠的必然不是反差與突破公共文化認知與審美的底線,

而是如何在公共文化認知與審美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具創造力並提升公共審美的作品,從而獲得公共審美的文化認同、認可與共鳴,

這才是真正有造詣的藝術創作者。

當然,這也是當下包括陳漫在內諸多年輕藝術創作者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徒有藝術表現手法的表像,不擇手段利用挑戰公共審美底線的方式,來獲取知名度,但卻缺乏了文化的內涵、修養與沉澱。

美在每個人的心裡,無常理,亦無常論,視心而定,視眼而定,視利而定,

這才是問題

審醜價值的失去

最後,再來說說審醜一事。陳漫事件在發酵的過程中,高舉

“審美多元”“審醜合理”的人隨處可見,但什麼是審美多元,審醜能不能算是多元的表現,人們卻又難以分辨。

不可否認,

醜並非沒有價值。

藝術家執著於醜的原因各有不同:

“萊辛認為藝術家可以因醜來加強藝術中的某種混合情感。康德認為,藝術能夠把自然中本來醜的或令人作嘔的事物加以美的描繪,獲得高於自然的美的價值。羅丹認為,藝術必須表現性格才是美的,自然中的醜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

藝術中以醜來實現審美的價值就是審醜

而在艾柯的作品中,自有人類以來,不管是中世紀黑死病時的死亡藝術對死恐懼的消解和克服,弄臣丑角劇對宗教和王權的對抗和嘲弄,或是布萊希特喜劇對抗任何意識形態的壓抑,對抗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教條衝動,醜都發揮著微妙而特殊的價值。

事實上,絕大多數作家都會在他們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描寫醜,而且通常會竭盡全力把這樣的描繪推向極致

陳根:陳漫《驕傲的矜持》,惹惱了誰?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醜能夠鄙棄理性規範下的秩序和幸福承諾,張揚人內在的真實,醜雖然高歌痛苦,渲染恐怖,但卻也用令人望而卻步的陰森和漫無邊際的黑暗來激發人們的審美快感。另一方面在於,醜擴大著表現的張力,正是因為有了醜,藝術才變得五彩繽紛、氣象萬千。

換言之,審醜正是要審出醜所體現的美感,也就是說,從醜中見美,是要看醜所表現的精神。審醜的美感在於醜中積極向上的精神。

那是一種

非道德的醜

,一種絲毫不精明,不算計,不巧言令色的源初衝動。

然而,自後現代藝術與商業社會發展起來,加上網際網路的技術通道,人們迅速地馴服了非道德化的醜,飛快地複製並將其商品化,醜的價值也隨之喪失。

網際網路鋪天蓋地的土味情話、土味影片、以醜來博得人們的眼球,與其說是“審醜”,不如說是“媚俗”

。這種醜,是在一種道德意識形態中,被工工整整地雕琢出來的醜,是一個聊以自慰的玩具。這種醜被批次生產,發給我們每個人,構成一種廉價又無力,但又可以不斷重複的放縱。

顯然,相對於美,醜意味著不完滿,而

“審醜”就是使人們看到這種不完滿,以把人們從日常麻木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意識到日常與人共同存在的狀態的虛假性,最終促使人們對現實提出質疑、提出抗議。

然而,當人們以獵奇、放縱的心理來關注審丑時,當新鮮感消退時,人們依然只能收穫審醜的一地雞毛

當前,我們面對著一個無勝繁榮的多元的審美文化市場,其中有頗具價值的審美

文化產品,也有人文精神的光澤,

但是又無可否認,當代

審美文化依然充斥著不少拙劣且扭曲的圖景。藝術本不該分膚色、種族,更不應充斥著歧視、偏見;藝術更不是刻板和單調的美醜,藝術是流動的,是體面的,也是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