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福建泉港:兩岸交流互補 尋回丟失的記憶

菜單

福建泉港:兩岸交流互補 尋回丟失的記憶

福建泉州泉港與臺灣一水相連,特殊的歷史、地域關係,使兩地之間的經貿交往、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各方面聯絡都十分密切。尤其明代,眾多泉港人渡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泉港成了著名的臺胞祖籍地。歲月更替,同宗同地域的連線,讓泉港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兩地之間也流動著一股濃濃的鄉愁。

福建泉港:兩岸交流互補 尋回丟失的記憶

同名村結對及旅遊對接簽約儀式現場 劉澤陽攝

泉港人在臺灣,臺灣人在泉港

據資料記載,目前已知泉港先民最早赴臺的,是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南埔鎮柳厝柳天生入墾雲林口湖,之後又有輔助鄭成功的明朝戶部主事王忠孝入臺等。

“規模比較大的是在清代中後期,當時過去的一部分是文人,其餘大部分是商人和一些家庭比較困難的人,到那邊去謀生。”泉港區方誌工作者林進輝說。據林進輝介紹,過去泉港耕地較少,百姓生活清苦。清代至民國時期,從泉港可直航到臺中、苗栗、新竹等地,每天都有經商的船往返,多數是載建築材料等到臺灣去賣,再從臺灣載貨物回來。

定居臺灣的泉港人,初期生活也很艱難,有給人做苦力的,有拉車的。隨著經濟發展和辛勤打拼,他們日子越過越好,既有經商成企業家的,亦有從醫從教的,臺灣各行各業均有泉港人的身影。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臺灣的泉港籍鄉親人數超過10萬人,分佈在臺灣的臺北、高雄、臺中、苗栗、雲林、金門等13個市(縣), 其中人數最多的為臺北、苗栗兩地,僅苗栗就有逾 4 萬人。

福建泉港:兩岸交流互補 尋回丟失的記憶

由兩岸北管專家學者共同創作完成的北管樂舞《過臺灣》在泉港首演 劉澤陽攝

除了泉港人去臺灣,也有一些臺灣人留在了泉港。“1949年之前,兩岸百姓互動往來頻繁,有泉港人嫁過去,也有臺灣人嫁 過來。還有經商來往,一些臺灣人就留了下來,現在有的已經過世了。”林進輝說。據悉,目前在泉港的臺灣人有上百人,有的已定居泉港數十年,有的是近年到泉港投資辦企業。

不管是泉港人在臺灣,還是臺灣人在泉港,都是兩岸之間無法割捨的血緣親情。

同名村結對,同宗親尋根

泉港先民在臺灣墾荒,形成了眾多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宗姓相連線的血緣聚落或聚居村落。因懷念家鄉,他們把祖籍地的縣、鄉、村地名以及宗祠名、寺廟名、家族姓氏等,作為新聚居地的鄉鎮村裡街區之名。同時,他們還把自己家鄉信奉的神明奉入臺灣,隨著時間推移,最終形成了海峽兩岸特有的雙向、互滲的鄉情延續。

近年來,泉港創新性開展兩岸同名村結對、同宗村尋根、同禮樂交流的“三同文化”交流。目前,泉港已成功對接8對兩岸同名、同宗村,並多次舉辦兩岸北管交流演出,參與交流的臺灣宗親達5萬多人次。

“‘三同文化’體現了海峽兩岸具有豐富人文特色的血緣、親緣、文緣的關係,更是維繫兩岸同胞鄉情的橋樑紐帶。”林進輝說,“現在來泉港開展海峽兩岸民俗文化交流及尋根謁祖的臺胞越來越多。他們幾乎都是自己主動回來尋根,基本都找到了祖籍地,找不到的我們就盡力幫忙尋找。”

福建泉港:兩岸交流互補 尋回丟失的記憶

前黃鎮鳳山老街龍鳳宮中共泉州市泉港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前黃鎮鳳山老街,有座香火旺盛的龍鳳宮,時有香客手捧神像,緩緩步入。據說,這些香客很多來自臺灣苗栗,他們的宮廟也叫“龍鳳宮”。兩岸宮廟同名,這其中還有一段淵源。

2014年,林進輝帶隊到臺灣進行兩岸姓氏文化交流。“他們帶我們到苗栗竹南鎮後厝的龍鳳宮去參觀,我就告訴臺灣方面的對接人林進明,泉港這邊也有一座龍鳳宮。”林進輝說。

閒談中,林進明說起自己的母親姓陳,孃家祖籍在泉州頭北。“我們祖先牌位上面都寫著惠邑,村中老人都講我們是頭北人。”

“頭北就是惠北的意思,即今天泉港的山腰、後龍、峰尾、南埔一帶。”林進輝向林進明解釋。林進明當下便拜託林進輝,幫其母親尋根。據林進明的母親陳素珍回憶,祖輩曾經傳下線索,說他們陳氏先祖在“頭北”住的地方叫“陳佔尾”,那裡還有棵大榕樹。

受林進明家人的委託,林進輝回泉港後四處尋訪打聽。幾經周折,他發現前黃壩頭真的有個叫“陳佔尾”的地方,而且那裡也的確有棵榕樹,但現在當地多是連姓居民,並沒有陳氏後人居住。

經過多方查證,林進輝確認,明清時當地許多陳氏族人遷居臺灣苗栗,形成與泉港陳氏同宗的聚落,前黃的龍鳳宮一帶,就是苗栗陳氏先祖的故土。在林進輝的幫助下,林進明的母親終於完成了尋根的願望,找到了故鄉。

兩岸交流互補,尋回丟失的記憶

還有一位尋根的臺灣人,多數人都不陌生,他就是知名歌手蕭敬騰。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祖籍在泉港。

2015年7月13日,蕭敬騰跟隨央視《客從何處來》節目組,一路尋根,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泉港區南埔鎮肖厝村。

“福建泉港,我阿公的老家,28歲,我第一次回來,回來尋找阿公留在這裡的故事。”蕭敬騰對著攝像機鏡頭說道。

阿公離世的時候,蕭敬騰剛出生68天。他只知道阿公是在十幾歲時,從福建去往臺灣。可是,阿公已經離開肖厝60多年,會有人記得他嗎?

所幸,節目組提前幫忙找到了一位叫蕭維椿的老人,他是蕭敬騰阿公年輕時的密友。聽到這個訊息,蕭敬騰既興奮又期待。

遺憾的是,蕭維椿老人沒有等到蕭敬騰的到來。在節目正式錄製的前幾天,老人去世了。關於阿公的線索,似乎斷了。一時間,蕭敬騰內心思緒翻湧,不知所措。

好在老人去世前曾錄了一段口述,留下了年輕時與蕭敬騰阿公交往的細節。迎著海風,蕭敬騰將錄音機湊近耳朵,從老人的聲音中,漸漸拼湊出阿公蕭玉舞剛到臺灣時的生活:“去的時候坐的是貨船,到臺灣後,他住的是日本人跑了以後丟下的房子,很小,樓梯很窄,但樓上很整潔乾淨,鍋碗拿出來鋥亮……”

在阿公童年生活的家鄉,他還留下了什麼故事?”帶著疑問,蕭敬騰繼續前行。他拜訪了村裡最年長的幾位老人,可惜他們都沒有印象,“只是大概聽說過我的曾祖父吸了鴉片,敗了家,曾祖母沒有地,帶著我的阿公,還有阿公的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借別人的房子住,靠挑糞和撬蛤蜊為生。全家只有一個公碗,連鹽都買不起,用海水煮地瓜葉吃。”

為了尋找活路,蕭玉舞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隻身前往海峽對岸討生活。“他騎三輪車,搬了20多次家,進了監獄。1987年6月,阿公去世。4個月後,臺灣宣佈開放居民到大陸探親,阿公沒有等到這一天。這就是我能找到的,我阿公的故事。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已經被歲月遺忘了。”蕭敬騰說。

告別泉港前,蕭敬騰還有一件事要做:找到曾祖父的墓,在墳前掬一抔土帶走。“回家鄉,去他父親的墳頭取一把土,是阿公一生都沒實現的心願。爸爸和叔叔回來找過4趟,但都沒有找到我曾祖父的墳在哪裡。”

蕭敬騰跟著節目組四處尋訪,就在眾人將要放棄的時候,傳來一個令人欣喜的訊息:在泉港港口山周邊,曾經有一片公墓。後來火化政策實施後,政府將這塊地徵用為工業區。這些墳墓就被挖了起來,剩下無人認領的骸骨,被安置在附近的一個小廟裡。

穿過荒蕪的草地,蕭敬騰走進小廟,合上雙手低聲道:“阿祖, 我回來了。”

尋根的最後,蕭敬騰站在肖厝的海岸邊說:“我的家鄉港口,60多年前,阿公應該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發坐船去了臺灣,這裡也是我尋根的終點。”

小廟裡無人認領的骸骨,後來由蕭敬騰出資修了義冢安葬。而他在廟門口掬的那一抔土,被帶回了臺灣,放在他阿公的墓前。

對於兩岸之間尋根謁祖、交流互動產生的影響,林進輝說:“很多臺胞,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臺胞,對中國大陸是不瞭解的,他們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很艱苦的年代。”透過加強兩岸的交流,讓臺胞親身體驗中國大陸的發展變化,對他們來說是個巨大的衝擊力,還可以促進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據林進輝介紹,泉臺兩地很多專案都是這麼對接上的,“像旅遊這一塊,之前就有兩家臺灣公司來泉港簽約。”

此外,泉港的文史專家在臺灣找回了不少缺失的歷史資料。“例如一些族譜,我們這裡缺失了,但在臺灣那裡找到了,所以很多族譜就完整了,這個就是文化上的互補。還有像南音,當時泉港人帶到臺灣,保留的比較原汁原味,我們可以相互切磋借鑑。” 林進輝說。(劉澤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