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菜單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從小到大,也許我們看過的散文大多是浸潤著真善美,抒情著歲月靜好的暖心美文。

然而,魯迅文學獎得主周曉楓卻用她犀利而冷酷、殘忍且決絕的文字,直抵人心,直面世相,粗暴卻不簡單地

賦予散文一種慘烈的冷峻之美。

她形容自己的散文是

“寄居蟹式的存在”

,將小說的成分揉進裡面,讓散文不僅散發抒情的氣息,還可以用敘事的牙把整個故事嚼碎了吃進肚子裡。

“我不怕把掙扎、猶豫和混亂帶到寫作過程之中。

對我來說,散文不是結論性的審判,而是一種關於自由的表述,

帶著我的主觀與自相矛盾,帶著情緒的傾訴與對結果的好奇,

甚至天然密佈自覺與不自覺的謊言。”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周曉楓

《有如候鳥》是周曉楓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與她的《巨鯨歌唱》《幻獸之吻》並稱為“它們”三部曲,寄寓“禽獸”的視角,帶著她顯著的個人風格,強勢吸引並征服了眾多讀者。

書中共收錄了她

10篇散文

,內容涉及家庭暴力、阿爾茨海默症、人性善惡、城市生存法則、遷徙與故鄉、甚至性侵等諸多敏感社會話題。

單純審視這幾個話題,就不免讓人心頭髮緊,因其本身自帶的負面和晦暗,是現代社會人人自危且深感沉重的來源。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有如候鳥 周曉楓著 李敬澤 孟繁華 張莉 羅振宇等推薦 獲花地文學獎年度散文

檢視

而周曉楓卻能用她詭譎冷豔的文字,形散神聚的行文,將它們晾曬在灼灼烈日底下,縱橫剖析深刻解構,帶領我們進入哲學的思考與叩問,讓人歎為觀止。

布偶貓:畸戀中的邏輯

布偶貓,友善、服從,不喜歡挑釁和威脅。

書中的第一篇散文,以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生命,帶著乖順和隱約透出的楚楚可憐,拉開序幕……

然而,隨著作者筆鋒一轉,我們看到的是和布偶貓有著同樣耐痛美德,卻被男友暴力致傷,仍咬緊牙關不吭一聲的

貓主人小憐。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施暴男友來自婚姻畸形的原生家庭,繼承了父親用暴力解決衝突的惡習。在親密關係中,強烈的佔有慾、不安感、衝動以及低自尊,化作落在對方身上冰雹般錐痛的拳頭。

受害女友在恐懼、同情、自我麻醉、示弱忍耐混合膠著的泥沼中無力抽身,甚至沉湎繾綣,以一種殉道的殘忍美學自我催眠。

“味蕾之上,到底是刀頭之蜜還是兇器之腥?”

當作者把這一常人難以理解,而在當事人之間卻顯出和諧的殘酷關係,赤裸裸呈現的時候,

第一次看一篇散文看到全身顫抖!

然而,當我們回頭看看周圍,不難發現類似的家庭和婚戀暴力屢見不鮮,無關年代無關年齡,只關乎施受雙方。以愛之名,當真不是塊遮羞布嗎?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文中也揭示了這種

暴力中的寄生關係:

“在私人情感領域,忍受禮貌比忍受粗暴有時更難,粗暴至少說明兩者之間特殊的親近;而禮貌,甚至是以並不婉曲的方式告知,這是僅限於皮毛意義的泛泛之交。

暴力逾越常人之間的秋毫無犯:激進的特權,誇張的表態。失控的情緒和肢體配合在一起,很像強烈到失控的愛慾。”

或許正是這一邏輯,讓受害者小憐甚至固執地認為,男友的粗暴是一種另類的愛與激情,她因此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和關係存在中的價值感!

這種

耐受型人格,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陰影,也可以說是一種集體性的麻木。

以給予的方式剝奪對方,就像鳥想把天空交給尾鰭,魚想把海洋交給翅膀。當我們以旁觀者的視角看待這樣的關係時,是否這份刺痛能讓人清醒一點?

初洗如嬰:當記憶開始背叛

當某一天記憶開始任性地背叛我們,你將如何面對自己和這個世界?

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現代社會,

阿爾茨海默症

也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並且呈現出日趨年輕化的態勢。而與此如影隨形的是抑鬱,所以可以理解為,它是一種生理心理交織在一起的疾病。

去年有一部電影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

,當一個老人在時間裡迷失了自己,失去方向感和安全感的時候,內心最原始的恐懼被激發。

他越是基於尊嚴和羞恥感極力證明和反擊,都只是在掩飾內心的脆弱和無助。最後,他成了一個失去保護的幼小孩童,拼命想要找到那個離棄自己的母親,只想要母親溫暖的懷抱,安撫這顆迷失的受傷的心靈。

正如香港作家西西筆下的“白髮阿娥”將人的老化過程比作生命的後退,70歲相當於退回到17歲,一直退一直退,退到如嬰孩般穿尿包吃麥糊,退到最後終究成為一撮灰塵……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周曉楓在《初洗如嬰》這一篇中,正是

探討了有關遺忘和阿爾茨海默症的話題。

或許有時候,

遺忘帶來打擊,也象徵安慰。

記憶的砂紙打磨,多少銘心刻骨的愛恨都變得粗糙而模糊。這是一種樂觀的心理,但並非誰都能自我安慰。

“鮮衣怒馬的少年,能夠匹配馳騁的未來;對一個年邁者來說,世界充滿頻繁的敵意。”

2012年9月,大衛·希爾菲克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位退休醫生兼作家開始記錄患病後發生的一切。

儘管他無法確定自己還能活多久,但談吐依然迷人的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如果我活在未來,這是痛苦的疾病;但如果我活在當下,卻不是。”

是否每個人都能做到在失去“自我”後,開始享受生活?

這或許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回味。

惡念叢生:善惡一念間

東野圭吾的《惡意》是一部讓人脊背發涼的作品,裡面有句話說:

“讓他害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討厭他的人們身上散發的負能量。這個世界上竟然存在著如此深的惡意,他至今都不敢想象。”

一個人究竟能發展成怎樣,始終取決於自身。面對惡意,你選擇消極地反咬,還是積極地自強,《惡意》在撲朔迷離的最終給我們呈現了直觀的答案。

現實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壞人,從來不認定自己是壞人。才會有那麼多惡魔即使是雙手沾滿罪惡的腥紅,仍堅持自己的無辜和可憐。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有如候鳥》插圖,鄭峰/繪

周曉楓在本書的

《惡念叢生》

一篇中寫下如下一段引人深思的話:

“所謂善惡,潛在的,是一種對他人道德行為判斷;我們給予自身天然的道德豁免,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身懷美好的素質,站在軸心,站在無可辯駁的正義地帶。

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並由此自信執握真理。每個人看到最遠的地方是自己的邊界,超出的部分是看不到的——侷限之外,是我們的盲區。”

這本散文,第一篇就看得我渾身發抖!

在如今的環境裡,並非只有毫無自律者才會作惡,每個人出於安全的考慮,都難免心懷惡意。

善,日漸成為弱勢的代名詞,以至於被惡所攻陷,激發出自身的變節與背叛形成直接的惡。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縱容惡的泛濫和侵蝕,在本篇最後一句話意味深遠:

“潮汐後退,不是為誰忍讓;果實豐盛,也不是為誰慷慨。”

面對現實,認清真相,是否仍然行走於光明之中,取決於每個人自己內心的聲音。

周曉楓的散文,正是透過這樣讓人戰慄的感官體驗,給人以深思和警醒。

或許和風細雨不足以令人徹悟,狂風驟雨才能澆醒沉睡的靈魂。

正如她自己所說:

“唯有誠實運筆,表現自身的混沌,我們才能把脆弱轉換成直面真相的果敢;也唯有完成這個階段,我們所追求和達至的溫暖,才具有真正的不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