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菜單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作為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要克服很多的難關,而最難的這關就是自己!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中午12點了,媽媽看著身邊的小孩一個個都回家了,她忍不住對她的孩子說:“寶寶,我們該回家了,12點很晚了,媽媽還沒有做飯,你肚子餓了怎麼辦?”

“不要!”小孩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

媽媽繼續努力,說:“12點很晚了,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

“不要,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玩。”孩子依然拒絕。

這時媽媽有點生氣了,對他說:“可是我們現在需要回家煮飯了,不然沒有飯吃就只能餓肚子。”

“那就不吃唄!”孩子回答得也很容易。

媽媽沒招了,同時也生氣了。

“你不吃飯但我要吃!你想玩就在這裡玩吧,我肚子餓了要回家弄吃的。”

孩子一看媽媽要走,趕緊拉住媽媽的手,媽媽又耐心地哄了一下,但是徒勞。

於是,一場戰爭爆發,吼叫聲,哭鬧聲,不絕於耳!

最後,還是回家了,雖然孩子一直抗爭但家門口也沒有成功。

媽媽也生氣了,回到家裡很久都不願意說話。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每個父母都想當一個好媽媽好爸爸,但是很多時候卻總是忍不住自己的脾氣,對著孩子瘋狂輸出。

事後往往又都後悔莫及,告誡自己以後不許再犯,但下次依然如此。

大部分育兒書籍都是要求父母要對孩子好,不能衝著孩子大吼大叫,並且說了很多溫柔對待孩子的好處。

但是,

很少有人告訴父母,他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脾氣,怎麼才能做到“對孩子溫柔”。

情緒這個東西,很難駕馭,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生氣,就能夠更加有意識地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

有明知道這樣不好卻依然會這樣做的情況發生呢?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01

過去的經歷被喚醒

雖然現在我們的身份是父母,但

我們也是從“孩子”慢慢轉變成父母的

,我們的身上也有曾經作為孩子的痕跡,而

這些痕跡即使在我們的認知裡消失了,但它其實至今都對我們有著深深的影響。

我們在生氣的某一瞬間,並不是因為孩子激怒了我們,而是

孩子的行為喚醒了沉睡的記憶

,曾經作為孩子時候的記憶

而這些記憶裡,有很多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我們在這個時候,是

無法迎合孩子的需求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所以,我們不想孩子待在我們的身邊,希望他們能夠睡覺,想讓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不想自己的時間被孩子打擾。

這些感覺,會在我不願意去理解孩子的時候出現。

因為,

孩子,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痛苦的童年

我們真正想要遠離的,可能是孩子在我們身上觸發的感覺!

所以,當我們再一次不想理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著

同理心

想一想:

我們如孩子這麼大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父母有哪些需求和渴望,然後回到現在看看自己的孩子,我們是否苛刻了點?

每個人都是這樣,我們必須先釋放暗藏在心底的悲傷,才能夠釋放內心的愛。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02

從成人的角度來評價孩子的言行

人類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想要在社會上生存,必然要遵循社會規則。

孩子是一個天然的動物,他們除了一些生物本能之外,還沒有學會如何用社會規則處理社會關係。

這一天,我侄子和我嫂子大吵一架,原因是他們家裡來客人了。

我嫂子以成年人的思維來要求我侄子:別人到你家來玩,你就是主人,有責任和義務照顧客人的心情。

而我侄子則覺得:

為什麼我每一次都要像哥哥一樣照顧他們的心情,他們明明比我大?

母子兩人為這個大哭一場後又秉燭長談,雙方把立場說清楚,最終各退一步:我嫂子不強求他的熱情,但我侄子也不能表現過於無禮。

雖說執行標準依然模糊不清,但至少都

知道了對方的想法,都在努力地讓對方滿意。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孩子的社會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能期望孩子一朝一夕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也不能指望孩子能夠快速接受或者適應一些社會規則。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

孩子與社會之間的矛盾

,需要我們大人耐心地引導,要想著孩子還小,成人世界的評價標準只能一點一點地讓他學習。

所以,當我們知道這是孩子的認知系統與現實社會的衝突時,我們就沒必要所謂的

“不好意思”

而去呵斥孩子,只能慢慢教,這事急不來。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03

其它事情影響了心情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個人的心情不可能一直都是豔陽天

大人的世界很複雜,能夠影響心情的事情太多了

,即使大人用了很多年去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但很多時候心情還是會不可避免地被這個世界弄得很糟。

每當這個時候,不懂事的孩子如果還要往這裡湊,那很有可能會把好不容易壓下去的

“情緒怪獸”

給放出來,然後,很不幸,解開封印之後,很有可能會無差別攻擊。

孩子——解開封印的主要負責人,則會承擔大部分怒火。

沒有人是聖人,沒有人會對所有事情都無動於衷,情緒不發生波動!

當我們的忍耐性下降的時候,我們可以忍著最後一絲理智,遠離孩子。

負面情緒不應該讓孩子來承擔

,我們是成年人,就應該有成年人的擔當,消化處理自己的情緒就是其中之一。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04

孩子的弱小,滋長了我們的任性

人,有時候真的會

恃強凌弱

,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

孩子很小,“小”的意思不僅僅指的是

年齡小,還有身體小,力氣小,說話做事都不行

和孩子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孩子除了哭鬧外,基本上沒有其它辦法來讓大人同意自己的想法。

講道理吧

,先不說有些家長不願意忍受孩子半天都吐不出一個字的說話方式,即使願意蹲下來聽孩子表達的家長,如果他們真的要堅持己見的話,無論孩子怎麼說,他們都可以用自己比孩子多積累了幾十年的語言來打敗孩子。

武力解決吧

,孩子短手短腳的,殺傷力並不大,反而會因此更加激怒大人,然後直接被拖走。

當孩子捍衛自己權益時,會與我們發生激烈的碰撞,這樣的行為會很容易就把大人激怒。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而孩子是弱小的,大人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像在其他人面前,還要思考一下如果

發怒了會有什麼後果。

但孩子不需要,因為

孩子無力反抗

,即使反抗,結果也是在父母的控制範圍內——許多大人都是這麼認為的。

但其實

這樣做的後果不是大人能夠承擔的!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恃強凌弱,等到孩子大了的時候,孩子就不會再依賴我們,連線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那根線就會斷,就會出現孩子越大越不好管教的情況。

看上去是孩子叛逆了,其實只是孩子不聽我們的話了而已——

沒有依戀關係的教育,孩子是不會認可的!

所以,

不要“窩裡橫”,孩子不是出氣筒!

如果我們能在外人面前控制好自己的脾氣,那為什麼不對自己的孩子好一點呢?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05

結語

等到我再一次要對著孩子生氣的時候,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會生氣。

如果是我們過去的經歷會被孩子喚醒

,那麼,此刻孩子的心情會不會同當初的我一樣難過呢?

如果是我們從成人的角度來評價孩子的言行的話

,孩子是不是還無法理解接受這樣的社會規則?

如果是其它事情影響了我們的心情

,那孩子更不應該來當這個替罪羊!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

如果是因為孩子的弱小

,消除了我們對發怒的後果的恐懼,那麼,這麼任性的家長會不會遭報應呢?

想清楚了,

孩子遭受到的炮火就會減少,孩子就不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也就能同孩子建立撕親密的依戀關係。

在孩子未來的成長路上,

孩子才不會拒絕我們的教養

,否則,孩

子會把他們以前遭受過的炮火,通通還給我們。

我們,將會無力承擔孩子的“叛逆”!

不是隻有孩子才值得研究,父母的情緒也應該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