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cuī要讀shuāi?“文盲”想讓文化人低頭?

菜單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cuī要讀shuāi?“文盲”想讓文化人低頭?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鄉音無改鬢毛衰到底讀

cuī

還是讀

shuāi

無外乎一點,便是這個衰字在全文中起了什麼意思,《周禮·天官·內司服》中有記載:

共喪衰亦如之。

這裡的衰便讀

shuāi

即衰衣的意思,所謂衰衣便是喪服,即祖先去世,後輩為其守靈時穿的白色麻布衣衫。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cuī要讀shuāi?“文盲”想讓文化人低頭?

這是因為從古至今祖先去世都是一件值得哀傷的事情,從字形來看,衰比哀多出一橫,即哀上加哀的意思,形容心情極其糟糕,無以往復,而至親去世便是這樣無比哀愁的事情,因此衰衣便被當成了喪服,同時也有無比哀愁的含義。

然而衰除了

shuāi

的發音外,還有一個

cuī

的發音,

cuī

shuāi

不同,

shuāi

主要作為一種動詞,一種變化來使用,最多的意思有兩種,第一便是不斷減小,衰弱的意思,即人或事物一年不如一年,其次就是缺少、缺乏的意思,然而從古至今向來是

shuāi

用的多,而

cuī

用地少。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cuī要讀shuāi?“文盲”想讓文化人低頭?

比較典型的便是衰弱的用法,原本衰弱的衰應該讀作

cuī

,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逐漸變成了

shuāi

,主要原因便是

shuāi

讀起來比

cuī

順口,而

鄉音無改鬢毛衰

中的衰則需要聯絡在一起理解,即

鬢毛衰

三個字,這是一個固定用法,代表老年人頭髮在年老後逐漸變得稀疏,正是

cuī

意思中缺少、缺乏的含義。

因此‘鄉音無改鬢毛衰’就應該讀作

cuī

,可為什麼如今幾乎所有人在讀這兩句詩時都會用

shuāi

呢?上個世紀我國建國初期,

百姓只用字,但是不識字,即只聽得懂,不會寫也不會用

,就如同嬰幼兒剛剛開始學會說話一般,發音大大多是

mama、papa

,也就是媽媽、爸爸之類的詞彙,他們也明白兩個詞的意思,但未必會寫。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cuī要讀shuāi?“文盲”想讓文化人低頭?

當時我國有超過五億人,識字的人口不超過一億,基本上就是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完全看不懂字的,而且那一億人裡還有不少是隻認得一些字的

,為了加快掃盲,國家推出了很多小冊子來輔助認字,但是受限於當時落後的生產技術和文學水平,很多多音字都只有一個發音,

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衰,別說文盲,很多讀書人都不發

cuī

久而久之人們就都把衰發

shuāi

音了,掃盲取得成功後國家又鼓勵學習古詩詞,其中自然就包括《回鄉偶書》,那時候也沒人想到要給衰字注音,於是幾乎所有人都讀

shuāi

,畢竟無論是哪個發音,讀起來都沒有區別,後來發現不對勁想改卻已經來不及了。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cuī要讀shuāi?“文盲”想讓文化人低頭?

比如《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中

一騎紅塵妃子笑

那樣

不分,

平仄變動了

,文學素養提升後的百姓發現不對勁才會有意識地去修改,然而《回鄉偶書》的衰字畢竟無論是

shuāi

還是

cuī

,都是第一聲,也就是說都是平音,

符合詩詞中的平仄邏輯

,如果不是精通詩詞或是文字的大家還真說不清這兩個讀音有什麼毛病。

但是這絕不是完全拋棄

cuī

字發音的理由,也不是逼迫所有人改為

cuī

字發音的理由,發音規律終究是一個習慣問題,如果想改,幾代以後

鬢毛衰

三個字還是能改回去,如果僅僅因為方便就放棄古發音未免顯得太草率了。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cuī要讀shuāi?“文盲”想讓文化人低頭?

當然也完全沒有必要逼迫所有人改變自己的習慣,先不說

shuāi

本身就比

cuī

更常用,很多家長會為了所謂的‘注意古文的讀音’為理由逼迫自己孩子在學習時強行將

shuāi

讀作cuī,引發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甚至有不少所謂的專家學者聯名上書整頓詩詞讀音環境,修正那些讀成了同音字的詩詞。

其實這大可不必,先不說貿然修改消耗的人力物力,將‘鬢毛衰’三個字由

cuī

改為

shuāi

遠遠不是說下一個命令,改一個字就能做到的,如果要改,

相應的教材、字典甚至是文史資料都必須一起修改

,不然就很容易出現紕漏,導致衰字的讀音意思整體在歷史上出現歧義,況且衰有衰落,哀愁之意,

將‘

鬢毛衰

’解釋從頭髮的模樣很是哀愁不也有一番風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