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曾幾何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菜單

曾幾何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曹操究竟是好人還是壞蛋?

單憑“好”與“壞”去評價歷史人物,實在有些幼稚。在筆者看來,曹操在史學界形象的演變,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規律。

研究歷代文獻我們不難發現,盛世之中曹操的風評往往不錯,而亂世(尤其是偏居一隅的王朝)中曹操的形象又會急轉直下。

曾幾何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為什麼曹操總能被亂世的文人揪住辮子呢?完全是因為他有如下四個“招黑”的特點:

一、出身有問題。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帝王的寶座絕不是某家族傳承萬世的私有物,是可以易主的。秦末農民起義頭子陳勝,為後世的篡位者提供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論基礎。《三國志通俗演義》裡,不論是好漢還是軟蛋,只要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都喜歡拿“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來說事,其實,這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翻版。

那麼,人們真的認為所有“天下人”都有資格去坐龍椅嗎?

未必。

想要當天子,也得符合“根正苗紅”的特點,至少要滿足兩個先決條件。

首先,揭竿而起的傢伙必須是古代天子之後裔,要麼,他就是非人類的怪胎,符合“君權神授”的原則。改朝換代的先驅者,必須要具備這兩項條件,要麼,像陳勝一樣從魚肚子裡剖出小紙條,要麼,祖上是“某朝某宗室”。

三國時代,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有兩位:

一位是劉備;

另一位是曹操。

孫權在整個三國時代,雖有一定韜略,但相比於前面兩位更像個打醬油的。

劉備有怎樣的背景呢?

他老人家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甭管劉勝他老人家認不認這個不知從哪冒出來的編草鞋的玄玄玄孫,但起碼人家劉備能準備一套說得過去的血緣理論。

反觀曹操,他的祖上究竟是誰?是曹家還是夏侯家?

僅這一個問題,便是個無法僭越的門檻。

《三國志·魏書》中提到,曹老闆的祖先,是漢初的名相曹參。且不說這個源流是從哪裡論起的,曹操本身就不是曹家人。曹操的老爹曹嵩本不姓曹,因為被宦官曹騰收為養子,所以才改了姓。所以曹操與曹參八竿子打不著,“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吳人所著的野史《曹瞞傳》提到,曹嵩的父親是夏侯氏之後,這同樣是不值得參考的。就算曹操是夏侯氏之後,祖上可追溯到杞簡公的弟弟佗,那其間也不知隔了幾百代,不具說服力。

這樣的身世,讓曹操的處境相當尷尬。換做其他人被封為魏王,死後被子孫尊為先帝,想來不會受到讀書人的抨擊。曹操的脾氣秉性,還是太過老實了,如果他像大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一樣,懂得“君權神授”的門道,組織一個戲班子導演一出“天降祥瑞”的大電影,把自己說成某龍某蛇的轉世,絕對能夠給他加不少形象分。

歸根結底,還是曹操本人有些憨厚。曹操畢生花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去籠絡那些文人士子。這群人,絕大多數都是無神論者或自由主義分子,這些人對於曹魏的霸業和曹操的個人名聲而言沒有什麼裨益,反而會成為阻礙。

曾幾何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二、曹操是個實幹家。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迷惑,為什麼實幹家反而成了曹操的招黑點呢?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史上那些能幹的宰相,都是圓滑之人,他們的為政方針皆有一條“和稀泥”。但凡稜角分明,凡事謀求實際利益的人,很難在宰相的位置上坐得長久。曹操恰好是古代宰相中的異類,他剛剛躋身官場,就想做出一番實績。

早期曹操在濟南當地方官時,大刀闊斧地整改了當地的官吏隊伍,懲治了許多貪官汙吏。再不看好曹操的後世文人,也不得不承認他讓“郡界肅然”的功績。

但對於曹操的身後名而言,這份功績又有怎樣的分量呢?

不難想象,曹操雖做出的一些功績,但他得罪了無數權勢人物。畢竟,權力網根鬚糾纏,曹操保不準便招惹了哪支望族的門生,為自己埋下隱患。

後來,曹操因功勞被提拔為東郡太守,這一時期的曹操或許明白了一些為官之道,開始嘗試圓滑一些,經常藉故不上班甚至乾脆辭職了事。然而在他被升遷為大將軍後,曹老闆的脾氣秉性決定了他迴歸初衷,恢復雷厲風行的做派。

“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陳壽對曹老闆的評價是相當中肯的,曹操擁有經世之才,亦不想浪費上天賜予的天賦。所以,他寧願得罪形形色色的人,將自己置於天下人的對立面,也要做出一些利在千秋的事。

殊不知,這些被曹老闆開罪的人,最後都成了曹操壞名聲的宣傳者。

曾幾何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三、曹操口無遮攔。

中國先秦以來,後世王朝便以儒學作為治國的基本理念,崇尚的是為人謙和寬仁之道。中國人的中庸之道,禮教規則,其實就是為了剋制自己,寧可說違心的話,也得讓聽者覺得舒坦。

曹操根本不知道中國人說話的藝術,所以他的言行舉止在當時的人眼中看來完全是另類。“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句話如果是其他人說的,絕對是大言不慚,但若出自曹操口中,有何不可?

但有些時候,即便是大實話,也不能隨口就說,張嘴就來。曹操雖有成為聖人的潛質,但平日裡總是將自己比作周公,這種行為在外人看來真是要多彆扭又多彆扭。

最讓曹操的形象分大打折扣的,多半便是《三國志》中的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了。後世對這句話的爭議比較大,筆者認為大多數人的理解都有偏差,不符合曹操說這句話的初衷。不論如何,留下這樣一句為自己身後名抹黑的話,足可體現出曹操的憨直。

其實,不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哪個不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玄德公拋棄一家老小跑路時,背信棄義霸佔州縣時,可曾大公無私?但人家劉備最聰明的一點,就是不把某些話掛在嘴邊。就算是裝,也得裝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

曾幾何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四、才華橫溢。

何曾幾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曹操便是個例子,他的身後事,充分詮釋了什麼叫“文人相輕”。

曹操身逢亂世,人生的大多數時間身居要職,周旋於朝廷、諸侯之間,不但要處理內政,還得帶兵出征。在閒暇之餘,曹操還像其他讀書人一樣,橫槊賦詩。

曹操的文采如何?

且看時人的評價:

“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曹魏皇帝曹丕,在回憶起老爹生平時,說他老人家生平雖然時常奔波於戰場,但仍不忘手不釋卷。

“既總庶政,兼覽儒林,躬著雅頌,被之琴瑟。”曹操兒子裡最有文藝氣息的曹植公子,亦評價老爹是個兼庶政儒林於一體的全才。

張華稱曹老闆寫得一手優秀的書法,其墨寶與崔瑗、崔寔父子和張芝、張昶兄弟這些名家不相上下。

曹操的音樂素養,可以與桓譚、蔡邕這些大音樂家比肩。

論起下棋,即便是馮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凱這些棋壇高手,曹操亦不遜色。

除此之外,曹操還懂得一套保健養生之法,對草藥偏方也有一定的鑽研。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覺得這些評價曹操的人都與他關係匪淺,難免會對其進行阿諛奉承。那麼筆者不妨舉個沒有爭議的例子,且看曹操之《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老闆的詩歌成就是誰都無法抹殺的。

然而,在古代很少有人願意承認曹老闆的文采飛揚。畢竟,文人相輕是中國文壇的定律,讀書人不願意承認曹操的文筆,吝嗇地文人很難由衷地發出讚美之聲。那些心理陰暗之人,更是會對曹操平添惱恨。正所謂“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在“文無第一”的大背景下,曹老闆在文壇上的建樹很難被體現出來。

曾幾何時,才華橫溢也成了一種罪?

除了上述“招黑點”之外,許多人痛恨的曹操之“奸詐”、“殘忍”,其實都算不得缺點,至少對於古代上位者來說遠談不上是什麼不足之處。古語有云:“兵不厭詐”,上位者的奸詐,何曾不是一種能力?人們熱衷於追捧“多智近妖”的諸葛亮,將他的狡猾視作“智慧”,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每一個妙計裡坑蒙拐騙的成分。

東漢末年,漢統衰落,很多諸侯都打出了匡扶漢室的旗號。然而,有哪個主公真正地深入虎穴營救獻帝?倘若獻帝並未失去人身自由,又有幾人能心甘情願地歸政於漢帝?所以說,三國時代沒有任何一個上位者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大家都是野心昭彰的軍事家。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書》、《曹瞞傳》】